化药残留溶剂指导原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8919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药残留溶剂指导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化药残留溶剂指导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化药残留溶剂指导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化药残留溶剂指导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化药残留溶剂指导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药残留溶剂指导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药残留溶剂指导原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指导原则编号: 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 OO 四年三月一日 目录 概述 一、有机残留溶剂的确定 (一)、通则 (二)、确定进行残留量研究的有机溶剂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1、原料药制备工艺 2、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特点 (三)、残留溶剂分类及研究原则 1、第一类溶剂 2、第二类溶剂 3、第三类溶剂 4、第四类溶剂 二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一)、研究方法的建立 1GC 法 2.其他检测方法 8 (二)方法学验证 1专属性 2. 检测限 3. 定量限 4. 线性 5. 准确度 6. 耐用性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质量标准的制定 (一)、有机溶剂残留量表示方法 1、允许日

2、接触量 2、浓度限制 3两种表示方法的比较 (二)、制定质量标准的一般原则及阶段性要求 1、第一类溶剂 2、第二类溶剂 3、第三类溶剂 四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附录中无限度规定和未收载的有机溶 (二)、未知有机挥发物 (三)、多种有机溶剂综合影响 (四)、中间体的有机溶剂残留量 (五)、制剂工艺对制剂有机溶剂残留的影响 (六)、辅料有机溶剂残留的研究及对制剂的影响 附录 参考文献 起草说明 著者 概述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根据国际化学品安全性纲要、美国环境保护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一些国际组织的

3、研究结果,很多有机溶剂对环境、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保障药物的用药安全,控制产品质量,需要进行有机溶剂残留量的研究和控制。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的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指导原则,美国药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25 版、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

4、BP)2002 年版、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2003 年版、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 CP)2000年版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以药物研究开发本身的规律为出发点,同时结合我国药物研发的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有机溶剂残留问题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形成的对有机溶剂残留问题的一般认识,希望可以帮助药物研发者科学合理的进行有机溶剂残留方面的研究,也为药物评价者提供一些指导。 本指导原则主要讨论原料药的有机溶剂残留问题,通过对原料药的讨论,探讨和总结药物研究过程中对有机溶剂残留问题的一般性原则;同时建议药物研发

5、者关注制剂和辅料的有机溶剂残留问题。考虑到药物研究开发的阶段性,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一、有机残留溶剂的确定(一)、通则 从理论上讲,药物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均有残留的可能,均应进行残留量的研究。但是,药物研发者可以通过对有机溶剂的性质、药物制备工艺等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依据,有选择性的对某些溶剂进行残留量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质量标准,这样,既可以合理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又有利于降低药物研究的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也是可行的。因此,药物研发者在进行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之前,需要首先对药物中可能存在的残留溶剂进行分析,以确定何种溶剂是需要进行残留量的检测和控制。 (二

6、)、确定进行残留量研究的有机溶剂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药物中有机残留溶剂与制备工艺密切相关,同时也需要结合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特点来考虑如何对可能残留的溶剂进行研究。 1、原料药制备工艺 原料药制备工艺中可能涉及的溶剂主要有三种来源:合成原料或反应溶剂、反应副产物、合成原料或其它溶剂引入。其中作为合成原料或反应溶剂是最常见的残留溶剂来源,本部分主要对此进行讨论。影响终产物中残留溶剂水平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合成路线的长短,有机溶剂在其中使用的步骤,后续步骤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对之前使用的溶剂的影响,中间体的纯化方法、干燥条件,粗品精制方法和条件等等。 11 合成路线 由于有机化学反应及后处理工艺的复杂性,对

7、于在得到终产物之前的第几步工艺中使用的溶剂可能在终产物中残留是不可能有一般性的定论的。但是,一般来说,后面几步中使用的溶剂的残留可能性较大,因此,对于较长路线的工艺,尤其需要关注后几步所使用的各类溶剂。 12 后续溶剂的影响 后续使用的溶剂对此前使用溶剂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取决于各溶剂的性质、后续反应中物料状态以及后续步骤除去溶剂的方法等。 13 中间体的影响 中间体的处理方法、纯化方法和干燥条件等影响中间体的有机溶剂残留情况,从而对终产品的溶剂残留量产生影响。 2、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特点 控制原料药和/或辅料中残留溶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制剂的残留溶剂,使之符合规定。原料药作为制剂的活性成分,其有

8、机溶剂残留量是制剂有机溶剂残留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根据制剂的一些特点,可能对原料药有机溶剂残留的研究和限度要求进行特殊性的考虑。需要注意,以下所列的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在考虑下列因素时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21 剂型、给药途径 不同制剂发挥疗效的机理不同,对其有机溶剂残留量的要求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注射剂,与某些局部使用局部发挥药效的皮肤用制剂相比,需要更加关注有机溶剂残留量的研究。22 处方辅料的残留溶剂也是制剂残留溶剂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处方中所使用辅料的残留溶剂水平的了解,有利于合理估算原料药中所能允许存在的溶剂残留水平。23 工艺 制剂的制备工艺可能引入新的溶剂,也可能使原料

9、药和辅料中的残留溶剂水平降低。例如素片包衣可能引入新的残留溶剂,干燥工艺可能降低残留溶剂水平等。24 适应症出于治疗一些特殊疾病的考虑,有时候较高水平甚至超出安全值水平的溶剂残留量也可能被允许,但需要进行充分的利弊分析。25 剂量、用药周期对于高剂量、长期用药的制剂,与低剂量、短期用药的制剂相比,需要更加关注有机溶剂残留量的研究。(三)残留溶剂分类及研究原则根据有机溶剂对人体及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的程度,分为以下四类:1、第一类溶剂第一类溶剂是指人体致癌物、疑为人体致癌物或环境危害物的有机溶剂。因其具有不可接受的毒性或对环境造成公害,在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生产中应该避免使用。当根据文献或其他相关

10、资料确定合成路线,涉及到第一类溶剂的使用时,建议重新设计不使用第一类溶剂的合成路线,或者进行替代研究。由于有机溶剂的选用是合成工艺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建议替代研究在工艺研究初期即开始进行,这样,有利于将由于溶剂替换对后续的结构确证、质量研究、稳定性考察的影响降至最低。但替代研究是一项比较复杂、耗时的工作,有时候由于条件、时间等的限制,替代研究工作在临床研究前可能无法充分进行。在严格控制残留量的前提下,药物可先进入临床研究。在临床研究期间、质量标准试行期间、质量标准转正后,仍需进一步进行替代溶剂的研究工作。因为溶剂的改变可能导致产品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质量的改变,因此需要进行溶剂改变前后的产品物理化学

11、性质、质量的对比研究,必要时还需要进行结构对比确证,以说明产品的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基于当前有机合成化学的进展,如果工艺中不可避免的使用了第一类溶剂,则需要严格控制残留量,无论任何步骤使用,均需进行残留量检测。2、第二类溶剂第二类溶剂是指有非遗传毒性致癌(动物实验)、或可能导致其他不可逆毒性(如神经毒性或致畸性)、或可能具有其他严重的但可逆毒性的有机溶剂。此类溶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和第一类溶剂相比毒性较小,建议限制使用,以防止对病人潜在的不良影响。考虑到第二类溶剂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所使用的溶剂在终产品中残留的可能性,建议对合成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第二类溶剂进行残留量的研究,以使药物研发者全面掌握产品

12、质量情况,为最终制定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提供数据支持。3、第三类溶剂第三类溶剂是 GMP 或其他质量要求限制使用,对人体低毒的溶剂。第三类溶剂属于低毒性溶剂,对人体或环境的危害较小,人体可接受的粗略浓度限度为 0.5%,因此建议可仅对用于终产品精制的第三类溶剂进行研究。4、第四类溶剂第四类溶剂是指在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但目前尚无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的溶剂。对于这类溶剂,建议药物研发者根据生产工艺和溶剂的特点,必要时进行残留量的研究。随着对这类溶剂毒理学等研究的逐步深入,将根据研究结果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归类。二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在确定了需要进行残留量研究的溶剂后,需要通过方法学研究建

13、立合理可行的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为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也有其他有一些检测方法。(一)、研究方法的建立1 GC 法GC 法具有检测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的特点,采用此法所需的样品用量较少,基本可以满足所有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的要求。采用 GC 法时,需要结合药物和所要检测的溶剂的性质,通过方法学研究确定合适的检测条件。由于通常要同时检测多种溶剂,为操作的可行性和简便性,建议尽量采用同样的检测条件控制尽量多种类的有机溶剂。11 需要注意的问题111 进样方法GC 法包括溶液直接进样和顶空进样两种进样方法。通常情况下,沸点高的溶剂可以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法,

14、沸点低的溶剂建议采用顶空进样法。当样品本身对测定有影响时,也建议采用顶空进样法。112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对于固体原料药,如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法,需先用水或合适的溶剂使原料药溶解,以使其中的有机溶剂释放于溶液中,才能被准确测定。如采用顶空进样法,通常以水作溶剂;当药物不溶于水,但可溶于一定浓度的酸或碱液中时,可采用不挥发的酸或碱液为溶剂,但不能使用盐酸溶液或氨水;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 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对照品溶液需要采用与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和溶剂进行制备。113 其他条件对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顶空条件的选择、检测器的选择、内标的选择等可参照中国药典附录中“有

15、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2其他检测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 GC 法以外的方法进行残溶剂的检查,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毛细管电泳法、离子色谱法、干燥失重法等。(二)方法学验证残留溶剂检查属于样品纯度检查的范围,无论采用何种检测方法,均需要通过方法学研究验证方法的合理可行。就 GC 法而言,其方法学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属性为了考察在其他成分(如检测所用的有机溶剂、可能残留的其他有机溶剂,主成分、其他杂质等)存在的条件下,采用的方法是否具有准确测定出待检测的有机溶剂残留量的能力,需要进行此项研究。2检测限

16、通常有机溶剂残留量较低,而每种溶剂的检测灵敏度又各不相同,为了考察所采用的方法能否将残留的少量或微量的有机溶剂检出,需要进行此项研究。3. 定量限通常有机溶剂残留量较低,当需要进行定量检查时,为保证定量准确,需要进行定量限的研究。4线性在配制对照品溶液时,对照品溶液浓度很难和规定的限度达到完全一致,需要通过标准曲线进行计算。有机溶剂的具体残留量也需要通过标准曲线进行计算。这种计算的前提是残留溶剂的浓度(或量)与色谱峰面积直接成正比关系,所以需要进行线性研究。5准确度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一般较低,为了保证检测结果能够代表产品的实际情况,建议进行方法的准确度考察,一般采用标准加入法来验证定量的准确性。6耐用性为考察测定条件发生细小变动时,测定方法和结果是否仍准确可靠,建议进行耐用性考察。以上六个方面方法学研究的具体问题建议参见质量研究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质量标准的制定(一)、有机溶剂残留量表示方法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