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标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89055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标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标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标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标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标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标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标解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九单元 溶液 课标解读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学教研部 梁满灼 一、课标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2、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3、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了解结晶现象。6、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7、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 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

2、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配制某种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注意:在课标对认知性学习目标三个水平层次的描述中,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水平层次最高为“认识”、“了解”,属二级中等水平;而在技能性学习目标两个水平层次的描述中,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水平层次则为“初步学会”、“能进行简单计算”,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两个水平层次中的二级高水平层次。二、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继学生学习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金属和金属材料)、液体(自然界的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已经遇到过这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是知道溶液和溶解现象的,但对此却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系统地学习探究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现象的认识、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也有利于为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如接下来的2第十、第十一单元,学生将要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这些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

4、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是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必须的知识准备。三、本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 1 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让学生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课题 2 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包括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

5、表示、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继而认识到可以用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不但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还可以找到用于解释经常遇到的易溶、难溶、微溶等现象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认识理解结晶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课题 3 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6、这三个课题密切相关,知识逐步深化,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1) 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 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3)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4)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5)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3(6)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难点:(1)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2) 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3) 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4) 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混合物的原理。(5)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五、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课题 1 溶液的

7、形成 1 课时课题 2 溶解度 3 课时课题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3 课时单元复习 1 课时单元测试 1 课时2. 课题教学建议:课题 1溶液的形成教学建议如下: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使其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向溶液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1. 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的有关溶液的认识,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可以充分利用本章的章图及图 9-1 为引入溶液的教学创设情景。2.【实验 9-1】十分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

8、概念的建立上。糖溶于水的过程是糖的分子扩散的过程,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则是离子的扩散过程。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必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无论是分子还是离子,它们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间,以此来理解溶液的本质。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4样了。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

9、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3.由于学生见到的无色溶液较多,所以很容易把无色也当作是溶液的特征,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展示几种有色的溶液,纠正学生的想法,并为以后利用溶液的颜色鉴别物质打下基础。4.有关溶液用途的【讨论】,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应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节的意义,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5.“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应注意强调“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

10、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本课的拓展性课题也可以在这里导入,建议增加一些常见悬浊液与乳浊液的例子,如把面粉放入水中,动物油脂放入水中,“静置后观察现象”,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化学存在,知道悬浊液与乳浊液的区别,知道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6.关于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活动与探究,最好由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实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知道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原因,同时又能

11、体验研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实验说明和建议:1.【实验 9-2】和【实验 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也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单元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2.【实验 9-4】 应注意使学生看清楚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乳化与溶解是完全不同的。53.【家庭小实验】该实验很简单,学生可能早已有实践经验,做这个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体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促使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

12、劳动。部分习题参考答案及说明:2.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3.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分子中间。两种或多种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分子或离子直接相互接触,因此反应比较快。在化学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常常把反应物配制成溶液,当溶液混合(或把固体反应物放入溶液中)时,就立即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当铝与硫酸铜均为固态时,不容易反应,但把铝丝浸入在硫酸铜溶液中时,立即有红色的铜出现。又如在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时,立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学生目前关于具体化学反应的知识不多,选择合适的反应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在学完酸、碱、盐后,就能体会此题的含义了。

13、)4.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牛奶中一般含有蛋白质、脂肪、固形物等,还有的加入维生素 A、维生素 D 或增钙剂等。(说明:可能学生还不认识或不知道标签上所介绍的成分,会产生一些疑问,但没有关系,等他们学习了第十二单元后,就会对营养物质有更深的认识了。)5.汽油溶解油污时形成溶液;但用洗涤剂溶液清洗油污是把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使其形成乳浊液,再随着水漂走。这两者的原理是不相同的。课题 2溶解度教学建议如下:通过上一课题的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常见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已比较熟悉,也建立了溶液的概念,但是,学生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但是不是所有物

14、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6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 ”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1.组织好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

15、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量或温度发生变化,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2.要引导学生结合海水制盐,利用下式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规定 “一定的温度”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 100 g 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度哪个大吗?如果都用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

16、的溶解度通常用 100 g 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用学生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和比较的方法等的意义加深理解。4.关于物质溶解度大小的习惯分类,应该与定量的概念相联系,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给出一个表格,教学中不必对此花费过多时间。5.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表 9-1;另一种是作图法,如教材图 9-13。作图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在 P37 页的活动与探究中,教师宜以学生在数学上已经学习过的函数图象绘制知识为基础,先向学生说明绘制原理,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同时应通过从图中寻找几种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来加深学生对作图法是解决化学问题方法的理解。7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信息或关系:(1)某一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2)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3)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4)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6.充分利用教材上关于汽水的讨论,既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