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687280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

2、义。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 12 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 3 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 ,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

3、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二、解题1.文体简介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

4、之言” ,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 ,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 ,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表示从谏改过。3.魏征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 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

5、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三、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正音释义。(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语速稍慢,读准字音。(2)放录音,学生低声跟读,纠正字音。出示投影: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

6、文(每人一段) ,其他学生边听边整体感知文意。2.具体研习第 1 段(1)提问:本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运用什么方法提出的?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点拨: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

7、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 “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 ”),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 “木”与“水”的比喻。(2)学生试背课文。3.具体研习第 2 段(1)学生集体朗读第 2 段。(2)提问:本段中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从哪个角度论证的?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

8、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这几句,简要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从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要“思国之安” ,就势必调动人为的因素去理智地克服它。因此作者发出疑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接着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进行论证,说明是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最后阐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4.重点研习第 3 段(1)教师范背第 3 段。(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这段文字。(3)提问:本段作者提

9、出了“十思”的内容,它们各有什么侧重?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知足” “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 “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 “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 “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 “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

10、心。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4)学生试背第 3 段。5.学生集体试背全文。(解说: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必须熟知课文,即背诵。背诵不仅能积累文言词语,还能将各段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思路,掌握了周到严密而又精辟的说理论证。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更要懂得一些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名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征的劝谏,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

11、观之治” 。如果大家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六、布置作业1.积累下列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并从中任选三个写成一段话,不少于 30 个字。2.熟练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2.体味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子上疏,劝谏帝王确非易事。上疏的臣子不仅要有超人的勇气,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可以说,这两点魏征一身兼有。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他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的劝谏艺术。二、检查

12、学生的背诵情况三、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体会其表达作用出示投影: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 ,称唐太宗为“明哲”?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学生思考后,明确:魏征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太宗为“明哲” 。不可改。 “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 “臣以为”则有自以为是之嫌。不可删。 “承天景命”也是一种敬辞。不能改。 “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吻,语气极其生硬。点拨: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

13、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出示投影: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明确: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本文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做到了骈散结合,相得益彰。

14、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劲,酣畅淋漓。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解说:本文的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2.找出下面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出示投影:(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出自诗经大雅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5、 ”)(2)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 “君则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 “卑以自牧”的意思)(5)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 ) “垂拱而天下治。 ”)明确:引用古圣先贤的话,援举故事旧例来说明自己的意思,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文心雕龙事类 ) ,这种写法在本文中到处可见。引用成语典故,有许多好处。文章显得“字字有出处” “事事有依据” ,因而使理论更有深度,论断更有力,更令人信服。同时文字精练,意义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成语典故大都是经过时间洗练的文

16、学语言,生动形象,引用它们使表达更生动,更富文采。五、课堂训练1.翻译下则短文,并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出示投影:昔有一庵,邻于大宅 ,寺僧常见沟中米饭流出,密用水淘净,蒸晒一囤。不数年而大宅缘事暴贫 ;僧人即以此饭饷 之,大宅衔谢 不已。后细询,知为沟中物也,嗟悔无及。(选自幼学故事琼林 )注:大宅:深宅大院。此处指广有财富的大户人家。暴贫:突然变得穷困。饷():用酒食款待人。衔谢:衔,怀在心里。衔谢,即衷心感谢。参考答案:译文:从前有一座寺庙,靠近一个有钱人家的大院。庙里面的和尚经常看到大院的水沟里有米饭流出来。他不声不响地用水把流出来的米饭冲洗干净,蒸后晒干,逐渐积攒了满满一囤。过了几年,大户人家遇上了祸事,突然变得贫困不堪。这时,和尚就把干饭送给他们吃。大户人家对他感恩不尽。大户人家经过仔细询问,知道了是他们当年倒入水沟里流出的米饭,不禁连声叹息,深感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