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5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3268137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5(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改造局部地区的环境,图1.28说明了修建水库起到了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思考:,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

2、震或塌方,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严重的环境污染,酸雨、赤潮等,阅读指导P18,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关闭煤气总

3、阀。另外, 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 除此之外, 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案例1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学生阅读,然后分析讨论),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案例: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亡。造成大

4、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思考:,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