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探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65257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文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课文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课文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课文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课文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文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文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探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文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探析长兴中心校 王争光【摘要】 寓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很大一部分,尤其是低年级段寓言的含量就更大。寓言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折射出深刻的寓意。寓言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揭示寓意的方法,充分挖掘寓言的教育功能,并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药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插的步伐。【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寓言 教学方法所谓“寓 ”,“寄托”之义也,寓言就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或者说是一种含有明显讽喻意义的短小故事。谭达先在中国民间寓言研究中指出:“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叙述和描写时,很少用繁冗松散之笔;语言

2、非常准确、精练、生动,在一篇故事中有的语言还具有特殊的幽默感、风趣性和寓意性。”寓言中包含一定的寓意是不容质疑的,一般而言,寓言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如狼和小羊阐明了对于那些图谋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一切正当的辩解都是枉然,在不公正的强权社会里,强者对弱者常常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揠苗助长揭示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另外还有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狐狸和乌鸦画蛇添足我要的是葫芦等等,都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传达一定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哲理思辨性质。 在儿童文学的王国里,寓言是另一种比较独特的文体。关于寓言是否是一种有益于儿童阅读接受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有过关注和探讨。

3、比如,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 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他反对教孩子学寓言,认为寓言中有“ 坏心术 ”;钱钟书先生则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说:“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虽然有着这些争议,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寓言的普遍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寓言具有寓意性,且这些寓意对儿童的价值引导又具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寓言这种文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是相当重要的。过去,寓言类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最后一定会清楚的告诉学生:这则寓言揭

4、示了一个什么什么样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怎样怎样等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受非议最多同时也获得成就最多的是对寓言作品的解读,大有对寓言进行一番“另类解读”的趋势。如学生从愚公移山中读出了愚公缺乏经济头脑,挖山不如搬家;有学生读出搬走大山破坏了生态平衡;有学生从揠苗助长中读出了农夫的勤快等等;有学生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之后,不仅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会赞慕善骗的狐狸;还有的孩子学了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等寓言之后,会崇拜大灰狼,觉得大灰狼有智商、聪明,善于运用计谋达到自己的目的等。 这些见解相当精彩地反应了寓言解读的成绩和问题。下面拿狐狸和乌鸦的两个教学案例来具体分析。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5、 1教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狐狸或者乌鸦说些什么? 学生 1:乌鸦你真是太笨了,狐狸的话你也相信。 学生 2:乌鸦你太爱听阿谀奉承了。 学生 3:乌鸦,以后要接受教训呀! 学生 4:狐狸,你太狡猾了,骗子没有好下场的。 (对于孩子们的回答,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学生 5:老师,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它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 教师:你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很了不起!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2老师:你愿意做狐狸还是做乌鸦? 学生:狐狸。 老师:就没有想做乌鸦的吗?哦,没有。那么,你们说说做狐狸的原因吧。 学生 1:狐狸漂亮。我希望自己长得漂亮。 学生 2:狐狸

6、的样子好可爱,笑起来甜蜜蜜的,说话让人忍不住就相信了。 学生 3:狐狸聪明,爱动脑,会说话。她用说话的办法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学生 4:我知道骗人不好,可是如果我饿极了,也会骗东西吃的。 学生 5:狐狸做事情能坚持到底。第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而且越说越好听,终于达到了目的。 老师:哈哈,咱班成狐狸窝了。(教师期待着不同的声音虽然在内心深处,她也倾向于做狐狸。) 老师:现在,有愿意做乌鸦的吗?有没有? 学生 6:我改主意了。狐狸太漂亮了,皮毛太美丽了,猎人都喜欢打狐狸。做狐狸很危险,还是做乌鸦安全些。 上文教学中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认识,不论是什么样的理解,教师都没有提出异议,

7、甚至在学生已经出现偏差的情况下,比如,只要聪明,“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就值得小孩子去喜欢,这样的理解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误导?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的感受,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尊重不等于放任自流,“以儿童为本”也并非“儿童就是绝对真理”。针对寓言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就必不可缺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靠拢,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在寓言的教学中应该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导向、立足故事揭示寓意,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寓言中的“坏心术”加以正确引导,切实做到多元解读寓言,让学生

8、学会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并认识生活、认识社会。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短小故事,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寓言的赏析与教学应 紧紧扣住四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主题(寓意);二是寓言的譬喻(即 “ 故事外衣 ” 的设计);三是寓言的艺术形象(新颖程度和概括水平);四是寓言的语言(简练的口语、短小精悍的篇幅)。其中,正确揭示寓意是核心。 A揭示寓意的方法 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分析人物语言。 案例

9、1: 牛角尖里的老鼠这篇寓言故事中有牛角与老鼠的对话,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分析老鼠的语言及其牛角的忠告便可以得出做任何事情如果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坚持错误,那么必然遭到失败的道理。 分析故事情节。 案例 2: 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对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分析关键性的句子。 案例 3: 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及其后来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好龙也,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虚伪的道理。 分析事物特点或发展规律。

10、案例 4: 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的揭示,以及这位农夫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驳斥,从而让学生懂得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 案例 5: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B.充分挖掘寓言的教育功能 陶冶道德情操。寓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非生物的艺术形象来寄托某一道理。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得

11、到了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教育。 启迪思维火花。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寓言故事里所蕴涵的哲理需要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 榜样力量的激励。寓言故事以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传统美德的形象、道德规范的形象,这些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品味做人的道理,做智人、真人的真谛。 C.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小学的语文课本,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在寓言里,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 。一般

12、地说,我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但是,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 、讽喻性的特点,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 注意:一是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不应再是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难点、重点,抽象概括的能力才是教学 的重点、难点;二是我们在教寓言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学 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 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 直线思维槽中往前滑

13、,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从两个 方面,结合寓言教学的实际来讨论这个问题。 (1)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插的步伐 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可是我们有那么多非寓言的课文来完成,高年级 寓言的教学,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下面我们来比较两位教师上滥竽充数的课堂实录: A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师:对,齐宣王有个什么特点? 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师:正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进来。

14、大家现在默读第二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讲南郭先生乘机混进吹竽队。 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生:他使劲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 师:为什么“没有出过毛病”? 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 师:谁来说说最后两段说的什么。 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师:这说明没有本事是没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略) 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略) B 师:刚才我们学了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 2.齐缗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

15、?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 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6.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生: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人,齐宣王讲排场,很会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齐缗王也爱讲排场,讲享受,它并没减少吹竽的人数,只是形式不同,要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是个没有本事只会混的人。 生:齐缗王并不比齐宣王聪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让他溜了。 师: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细的人面前也不能混。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还算是个聪明人,他能抓住机会,能混的时候,装得很像,没出过毛病,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

16、不能混的时候就赶紧逃走。 师:那么,齐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得靠齐宣王这样的人。 师:所以有齐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不聪明的人,混到头来一点本事也没有。 师:他是个有小聪明的人,小聪明只能混一时,到不能混时就惨了。 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会接受教训,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也可能又找别的事混,我想他应该学门本事,因为他并不傻。 生: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不学本领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讨论第 5、6 题略) 比较两个案例,就小学高年级而言,B 例尽管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 。A 例或许人们更觉得像语文课,但是这种教法,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师刚让学生接触课文,就 提出下面的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虽然问题点在关键处,但直奔“主 题”,没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2)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