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64000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承载着生活德育理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在回归生活的道路上,她又走了多远的距离呢?每一位关心新品德课程发展的人都会在内心发问。诚然,新品德课程针对陈垢积弊所倡导的人性化道德、生活化教育,给我们带来许多观念上的冲击,也确实使实践产生了种种改变,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所以,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我们需要对这些改变进行评估,并围绕评估结果明晰下一步的行动策略。根据笔者多年对许多学校品德课程实施现状的观察,品德课程运行质态堪忧,大约呈现以下几种“生态” :1、“流水作业”式:依据教材给出的环节按部就班实

2、施,有“任务意识” ,但很少能够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生成新的教学对话主题。2 、文本讲读式:根据话题讲读评论,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有些活动环节因为动静大、操作不方便被省略了。3、文本填充式:充分利用教材留白,以练代讲,打发时间。4 、随心所欲式:由品德课话题生发开来,天马行空,东拉西扯。5、课内完成式:高度依赖课堂,没有课前、课后的活动,课堂虽然有活动,但课堂生活与学生实际生活世界大相径庭,知性德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于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实施策略的不明晰。笔者以为,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只需要让教师研究和掌握两大基本策略:从生活中来、

3、到生活中去。策略之一:从生活中来品德形成的过程分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从生活中来”是实现品德内化的有效策略。1挖掘“在场因素”,引发生活话题所谓“在场因素” 是指与孩子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不同的教师对“直接相关”这一关键词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觉得教材已经本着回归生活的理念,设计了符合儿童生活特点的话题,我们无需再动脑筋,只管“照章办事”即可。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纵览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的话题引入存在三种情形:(1)即学即用型:可以拿来就用的。如 祝你生日快乐、自画像(苏教、中图版。下同)等。(2)因地制宜型:需要根据已有话题,结合本班、本校、本地实际,作出适当调整,使其更有针对性。

4、如擦亮眼睛、逛商场等。笔者在教学我们的合作一课时,就从本班学生刚刚参与的广播操比赛说起,再拓展到更多生活中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让孩子们获得感性生活经验:“世界上许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成功。”(3 )自主创生型:高年级教材涉及到许多与儿童生活距离较远的社会、历史、地理知识,教材很难设计出普适的话题,需要教师自己去开掘。如南湖游船、感受村民选举等。笔者教学我是共和国的公民,先让孩子讨论扬州刚发生的一则新闻:许多人目睹一起交通事故,只有两个孩子坚持等候 110 警车到来给作证明。小公民的责任感让人敬佩!这一话题在一开始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选择。2透视“生活事件”,激发生活思考儿童

5、生命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的生活中进行的,而生活是一个个“生活事件”的连缀。引导学生透视“生活事件”是品德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但“生活事件” 的透视过程表面化是当前品德教学存在的明显问题。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一课设计了一则“小辩论”:刘小明的妈妈因为工作忙,考虑孩子安全等因素,便将小明反锁在家里,此举是否侵犯了小明的人身自由权。不少老师在教学时因为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无意中将辩题偷换为“锁还是不锁”,纠缠于“锁在家里还会带来安全问题”等话题,实际这与辩题并无多少关联。事实上,这一辩题情理交织!抓住情与理这两条线,脉络自然分明,思维自然清晰。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紧扣“是否侵权”深入辨析,循“情”

6、 理解母亲一番苦心,按“理”懂得法律赋予人权,“ 情”“理”交锋后,再寻求合法的解决途径。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权利意识得到增强。透视“生活事件” ,不仅需要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还要求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话题类可以组织讨论,故事类可以进行感悟,观点类可以开展辨析,情景类还可以进行表演。等等。3形成“共同遭遇”,强化生活体验著名学者刘惊铎认为:“体验是道德的本体,道德体验是有魅力的道德教育,道德体验就是回归道德教育真谛的道德教育。”品德教材将这一命题演绎得十分精彩,自画像、坐立走有精神、我不耍赖皮等课中的许多道德体验活动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在课程实施中,体验活动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教

7、育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地实现。笔者教学我不耍赖皮第一部分“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曾经尝试过两种不同的设计。一是按照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回忆:游戏中有没有玩不下去的情况?为什么玩不下去?有学生举手发言,再根据发言归纳。二是师生共同游戏,下了盘五子棋。我故意一再犯规,“屡教不改”,引起公愤。学生告诉我:游戏有玩法,生活有规则!数月后,扬州晚报刊发学生相关体验文章,体验活动细节历历在目心理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扮演“共同遭遇者”形象,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4促进“深度对话”,积累生活经验当前,许多人都注意到,漫不经心、言不由衷的对话已经成为影响品德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

8、何让教育活动入脑入心,然后产生发自内心的“深度对话” ,这是大家都在研究的课题。“深度对话”来自生活、源自心灵。它可以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等多维度展开。教学与你分享为你分担第一课时,我们从“有了快乐,懂得分享”、“你的快乐,我来分享”、“我的快乐,大家分享”、“ 分享快乐,享受生活”等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课堂对话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最终收到较好的效果。策略之二:到生活中去杜威认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而不能形成“ 道德观念” 。涂尔干也说,“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到宣布下课的那

9、一刻,品德课程事实才走了一半!笔者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品德课程的地位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考试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实效性。品德课是不能作为一般的课来教的!我们需要把做了一半的工作继续下去,需要让在课堂上心有所悟、行有所动的品德回到生活中去,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品德课程实施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1作业驱动 从课内走向课外根据品德教育的规律,德育课程也是应该留点作业的。当然,品德课程的作业不同于的一般学科课程的作业,它

10、不应仅仅是知识性的,更应是一种实践性、体验性、社会性的作业,应该是由“知”走向“行”、由“内化”走向“ 外化”的实践活动。品德课程的作业设计可以有很多类型:(1)实践体验类。如:学习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邻居家做客,实践课文中学到的生活经验,学会与邻居交往,还可以与邻居家的小伙伴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甚至可以在社区举办“邻居节”等。(2)阅读感悟类。从德育的角度看阅读,阅读能够使人接受道德的暗示,影响人的非反思性选择、自主选择,阅读的德育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来拓展相关阅读主题。(3)课题探究类。从南湖的游船探究党的光辉历程,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的悠久文化

11、,从认识鸦片了解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欺凌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自己的道德,这是道德生命成长的美好境界。(4)自我反思类。后现代课程观的作者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 我们是通过经验来作出明智选择;不是做的经验,而是我们对所做的进行反思的经验。”反思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经验的反思对于道德学习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等等。品德课程布置适当的作业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难以实现。首先每周两节课时的新课程相对于原来每周一课时的思想品德,反馈周期短,有利于提高执行力。其次有些作业可以与其他科目整合,比如体验反思。再次,随着家长对孩子品德成长的重视,德育课程作业也会受到家长们的欢迎。2课程互动 从单一走向综合生活

12、德育论的作者高德胜面对德育课程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首先必须解决好一个重要问题:“重建与其它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联系。”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道德教育蓝图:品德课程作为主渠道确立一条主线,学校各类课程和活动中德的元素都能在这个框架内发挥作用,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影响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因为现行不少课程中存在儿童生活经验的逻辑,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选择。笔者以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阅读写作课程、班队活动课程等都可以实现与品德课程的有效融合。因为它们都有儿童生活的轨迹。我们围绕儿童生活进行的“体验作文” 教学,整合了许多品德的活动主题,有关于亲情的,如母爱如诗、护蛋

13、别动队;有关于诚信的,如我也来打假;有关于爱家乡的,如方言百老汇、家乡美食一条街;有关于保护自然的,如超级动物秀、走进可可西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课程从来就是综合的,品德课程如果能够统筹这些资源,必将会收到共赢的效果。当然这里还有许多思路要作重大调整:品德课程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德育管理如何真正实现整体构建?师资力量如何整合?等等。3评价促动 从课堂走向日常高德胜先生认为解决德育课程困境需要突破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建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这里的“生活”当是指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德育研究的“蛮荒之地” ,而 “日常生活先天地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教育。”(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当

14、前,日常生活的德育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社会。所以,品德课程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突破“”的怪圈。推动品德课堂走向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评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争星榜”、“好习惯寻宝大行动 ”等活动形式,结合教材内容确定评价项目,建立阶梯形评价目标体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评价局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 好习惯寻宝大行动” 根据德育目标确定日项目、周项目、月项目、年项目,设计不同等级的标记和奖励办法,调动儿童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不断强化刺激,最终培育成良好德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美丽的花儿不能只是在温室里开放,课堂上的道德之蕊只有在生活中绽放,才会喷薄出她醉人的芳香,才能散发出亘古不变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