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学期精读课文单元练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64442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8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学期精读课文单元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六年级上学期精读课文单元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六年级上学期精读课文单元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六年级上学期精读课文单元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六年级上学期精读课文单元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学期精读课文单元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学期精读课文单元练习(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学期精读课文单元练习1、山中访友温故知新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唱和 (h h) 树冠 (un un) 旋转 (zhun zhun) 蕴含 (yn wn) 湛蓝(zhn shn) 栀子(zh z)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1)隐蔽、僻静的小路 ( )(2)道德高,名望重。 ( )(3)很感兴趣地谈论。 (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那儿的景色真美! 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六和塔在 钱 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2、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4、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和感情(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这个句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老桥”比作“ ”,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 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这个句子用 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 、 这两位朋友间的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 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 冠,胳膊 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 。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含英咀华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

3、们打招呼:你好, ( )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 ( )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 )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 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 ( )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 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 )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 ( )的云雀, 叽叽喳喳地在 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 景。1、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2、选文采用 、 的修辞手法,依次写了 、 、 、 、 等景物,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 )句,请将它变为陈述句。

4、 4、文段中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精雕细琢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以色彩斑斓的美景点染我们的眼睛,灿烂我们的心情,丰富我们的感受你有过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经历吗?试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3、草虫的村落温故知新1、辨字组词俏( ) 庞( ) 烤( ) 巷( ) 谥( ) 峭( ) 宠( ) 拷( ) 港( ) 谧(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静谧() ( ) 娇小() ( ) 勤勉( ) ( ) 僻静() ( )3、按课文填空并回答问题。(1)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

5、它一定是( )吧!从这个句子,我感受到了 。(2)甲虫音乐家们( )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 )流了出来。从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了 。4、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些什么?请写下来。 5、课文充满了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奇异想象和独特感受的语句抄写下来。含英咀华 我喜欢去植物园,是为了静。静,仿佛能使一切增加深度,不只是 对那些抽象的东西如心灵、寂寞之类。它使我叫见鸟声,听见水声,听见四脚爬虫在草叶间 窸窸窣窣的“ 走路”声,听见 令耳朵听得很深。它使我看见叶面上的“血脉”,看见树顶间的青天,看见 令眼睛望得可远可细。仿佛,仿佛可以看到天涯海角那无尽的脚

6、边也不过是一片极静的幽林。前几天,我偶然在中午的时候去了植物园。 满溢的阳光到处洒上了金粉,连曲径上的小碎石都艳了起来。一切的静依然静着,却不知由哪儿飞来了许多花的访客那些横飞的蜜蜂。草地上躲躲藏藏的苜蓿透露着若隐若现的紫色消息,一只淘气的蜂把它传给 旁边的草花。那野花像一朵淡黄的云, 轻柔得仿佛轻风一吹就会散。那只蜜蜂一站到花心上去,花茎就不 胜负荷地弯垂了下来, “太重啦”,仿佛有一声甜美的呼喊,吓得蜂儿直跳起来,花儿才又弹簧似的弹回原位伸直了花梗。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注音。血(xu xi )脉 曲(q q )径 负荷(h h ) 2、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天涯海角:不胜负荷:3、结合文

7、章,说说“静,仿佛能使一切增加深度”该如何理解。4、仿照前面一句的内容,在第段中的两处省略号前的横线上分别补写上一个句子。5、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抄写下来比喻句: 拟人句: 精雕细琢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第一单元综合练习温故知新1、读拼音,写词语 du qio yn sn o m yn hn( ) ( ) ( ) ( )jn m hn ko yn yn qn min( ) ( ) ( ) ( ) 2、填字组词( )乐道 ( )高( )重 ( )然大物 意味( )( )匆匆 ( )冲( )撞 不( )一格 年过

8、( )3、按课文原文填空,体会表达的妙处。(1)( )起一朵落花 ,捧在手中,我嗅到( ) ;( )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 );( )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了( )。这组 句,通过 觉、 觉、 觉写出了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引发的 和 。(2)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 ),流 进我的( ),流进我的( )。这个句子写出了雨中山林的 美,两个“流进”说明这种美不仅是眼睛看到的,也是 感受到的。(3) 我( )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 )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 )唤回来。这是一个 句,从中我体会到了 。4、日积月累填一填落红不是无情物,

9、。今夜偏知春气暖, 。 ,不知云与我俱东。 ,每于寒尽觉春生。含英咀华第一抹春痕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出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 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 发现了第一抹春痕。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地教室里巡视, 蓦然看见,一个 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 线娇娇地扎着。草芽 针一 样细, 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 时 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 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

10、的春色,需要怎样的( )和( )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 ,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 欢呼过。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 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 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这以后,稍一( ),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 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 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 树枝,三五 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削下的碎屑。想 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 ( )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繁密的金色

11、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娇娇: 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2、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文中括号内耐心 细心 留心3、文中“发现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 4、将“这些鲜艳的粉末细心的孩子们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他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 ”中的“染”换成“插”好不好?为什么? 5、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是哪个?说说为什么。三思而行1、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不但欣赏到了 ,体会到了 ,还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 2、我还知道背诵和做摘抄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学完本单元,我背诵了 篇诗文,做了 字的摘

12、抄。今后,我还要坚持下去。精雕细琢你闻过树叶的气息吗?你摸过树叶的纹理吗?请你选择一棵树,仔细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还可以在树下坐一坐,静静地听一听,想一想,然后把你的观察所得和感受写下来。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你的独特感受。5 詹天佑温故知新1、辨字组词挟( ) 挠( ) 施( ) 桨( ) 垠( )狭( ) 绕( ) 拖( ) 浆( ) 银( )陕( ) 饶( ) 驰( ) 奖( ) 艰(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要挟( )阻挠( ) 藐视( ) 竣工( )3、根据文字,用简图画出詹天佑对居庸关、八达岭两个隧道不同的凿进方法(用箭头表示凿进方向)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 竖井,再分 别向两头开凿 ,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