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教育(最新)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641565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庆龄教育(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宋庆龄教育(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宋庆龄教育(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宋庆龄教育(最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宋庆龄教育(最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庆龄教育(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庆龄教育(最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档案】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宋庆龄:父亲的教育奠定了我最初的革命基调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执著地关注着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人类的命运。她真诚地希望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过

2、着幸福的生活,和睦相处,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再也没有霸权和战争、剥削和压迫,人类进入真正的大同世界。为此,她战斗了一生,并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人们誉称她为“国之瑰宝” 、 “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父亲宋嘉树的熏陶也使得宋庆龄从小就形成了独立坚韧的品格。1893 年 1 月 27 日, 宋庆龄出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家中有三女三子,宋庆龄排行第二。父亲有早年海外拓荒的冒险经历,辗转到美国打工,跟随义父到美国波士顿经营丝茶店,并接受过十余年的神学熏陶。回国后的父亲从传教士转变为巨商,创立“华美书馆” , 建立了书商的王国,与美国圣经协会订立合同,出版圣经中文版。因经营有方,他很快成为有影

3、响的出版商,再加上良好的外语功底和掌握的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如虎添翼,后来又涉足面粉和重型机器等行业,把外国的机器输入上海并与人合办面粉厂,成为上海滩最早的买办之一,开创了宋氏家族的基业。1894 年,父亲结识了孙中山,并成为他的追随者,在孙中山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孙中山说他生是”从事于教会及实业,而隐侧传革命之道,是世之隐君子也” 。营造中西通融的家庭氛围宋庆龄的童年、少年时期,正是中国人民奋起反封建、反帝制的时期,也是封建主义笼罩中国大地的时期。父亲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樊篱的乐园,使宋庆龄有幸在民主、平等、先

4、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一个。不过父亲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聚会在一起,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他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嘻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在家里,父亲是很好的男中音,晚间喜欢给孩子们唱歌,有宗教歌曲,也有民歌和通俗歌曲,都是在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学来的。庆龄直到八十高龄,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也常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一面哼着她小时候听父亲唱的一些歌曲,作为休息。在上海和北京的宋庆龄故居中,同一些新的爱国革命歌曲放在一起

5、的有她父亲留下来的不少歌曲书,其中有纳什维尔第一卫理公会圣公会教堂青年赞美诗集 合唱及独唱歌曲集 。同这些美国事物并存的是中国经典教育,因为父亲坚持要让孩子们受一点这方面的教育。父亲虽然喜欢许多美国的东西,却一点也不想把子女们变成那种“失去民族性”的中国人。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就是原来曾为他自己补习中文的那位。他给庆龄讲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有多么悠久的文化,讲太平天国,讲农民起义,讲满清政府多么腐败,但中国人民多么勤劳勇敢,讲他自己为什么要从美国,为什么要和孙中山这样优秀的中国人站在一起,不遗余力地支持他。最后他说:“我学习外来的先进思想,只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使她富强起来。人人

6、过上富裕、民主的幸福生活。这是主的意志,也是爸爸妈妈的愿望。所以爸爸才每天去传教,去辛辛苦苦地工作;妈妈才搞社会福利工作,不断地去孤儿院,去救济穷人。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许比较洋,但我们不是洋人,你们也决不可做小洋人。我们是中国人,是真正热爱祖国的中国人。 ”爸爸讲得热情洋溢,庆龄眼里泪光闪烁,从这天起,她没有一天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也是从这天起,父亲要求宋庆龄每天练毛笔字,读中国历史,背诵古文母亲很好地配合父亲,教女儿穿中式服装,留中国发式,做中国菜肴,并且只要有可能,就带着庆龄和她一起去照料孤儿。但他同时也在子女们身上培养起他所尊重的并认为为中国所必需的一些美国人的品德,如准时、说话直截了当、

7、工作讲求效率、尊重能力和品格而不是只重关系和等级。庆龄虽然比她这位感情奔放的父亲要安静得多,但她获得了所有这些品德。她还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豁达乐观精神。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黄包车”的游戏,宋霭龄装作黄包车夫,宋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愣在那里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了祸;“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父亲笑着对宋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树立诚实守信的家风父亲年轻时很贫穷,为了生活他在国外找工作。在一个冬天的下午,他裹

8、着一件单薄的大衣,徘徊在寒冷的街头,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还没有找到工作,并且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正当他站在马路上发呆时,突然一辆马车猛跑过来,他躲闪不及,被马车撞伤了。马车的主人非常善良,不但把他带到家里,给他请大夫,而且还派专人护理他。病好以后,还给他找了一份工作。父亲工作诚实,任劳任怨,深受老板的喜欢,不久就又给他加了工钱。很快父亲就有了钱。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经常用这件事情教育孩子从小要养成诚实善良的品德,这样对人对已都有好处。宋庆龄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从小就善良、守信。一个星期天,宋庆龄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小庆龄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她最喜欢到这位叔叔家

9、去了,叔叔家养的鸽子长着尖尖的嘴巴,红红的鼻子,黑黑的小眼睛,漂亮极了!叔叔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小庆龄想到这些心里就高兴,她急急忙忙跑到自己的房间里,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找出来穿上,准备和爸爸一起去叔叔家。她刚跟着爸爸妈妈走出门,突然想起今天上午小珍要来跟他学叠花篮,于是就不知不觉地停住了脚步。小珍和庆龄的年龄差不多,两人可要好了。父亲见庆龄站在那里不动,就问:“庆龄,你怎么落后了,难道你不想去看鸽子了吗?”庆龄说出原委。父亲说:“没关系,明天你到小珍家里教她。 ”庆龄为难地说:“不行,我们已经约好了,不见不散。我走了,会让她失望的。 ”姐姐说:“小珍不会怪你的,明天见到小珍,解释一下就行了。 ”

10、可是庆龄仍然站在那儿不动:“爸爸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我忘了,明天见到她,可以道歉;可是现在我想起来了,我就得在家里等她,不然就不守信用。 ”父亲听了女儿的话,心里很高兴,于是就对其他的孩子说:“庆龄做得对,你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个讲信用的孩子。 ”父亲到了朋友家,把这件事跟他的朋友讲了,那位叔叔还让父亲给庆龄带回两只鸽子,算是对她的奖励。宋庆龄从小就养成的诚实善良的品格一直伴随便她一生。“严”字当头,培养刚毅秉性宋家优裕的家庭环境,足可供儿女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父亲的家教从严从实,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他要求儿女,不许养成饮酒、赌博、撒谎、偷懒等不良习惯。她要求孩子们从小学会做饭、

11、烧菜、做针线活。虽然大部分时间让他们读书,可要求女儿学手艺则毫不放松。他请了一位寡妇来教女孩们学女红。所以年幼的庆龄已是心灵手巧。父亲很爱孩子,但 “爱”而不“溺” 。她认为溺爱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日后难成大器。他认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有一次,父亲选择了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带孩子去龙华。他不让孩子们参观龙华古刹,却让他们丢开手中的雨伞,站在古塔下淋雨。父亲指着高高耸立的龙华塔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座塔,千余年不怕风雨,为什么?因为它基础牢固,骨架紧密。你们将来投身革命,就要从小打基础,练骨架。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比赛,围绕宝塔跑六圈,六六大顺!”父亲带头跑了起来,孩子们紧跟其后在泥泞中

12、跌倒了,他们迅速地爬起来再跑,无一肯落后。父亲另一项锻炼孩子耐力的办法,便是与孩子们一起禁食一天。在这一天里,让饥肠辘辘的孩子们面对吊胃口的饭菜,克制食欲,宁可忍饥挨饿,也不去碰一下食物。他以此来锻炼孩子们的自制力与耐力,让他们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无论是打球,跑步,野外远足,甚至意停餐挨饿,龄都是坚持到底。即使累得精疲力尽,饿得脸色苍白,也仍然神态安详,面带微笑。父亲决心要让女儿们受教育并且还要送她们出国留学,这在当时的中国家庭中是罕见的。他把女儿们作为智力上完全与男子平等的家庭成员来对待。7 岁时,父亲也送宋庆龄到中西女塾读书。1908 年,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宋庆龄一同送到美国接受教育。那时还

13、不到 15 岁。她先在新泽西州萨米特市一所高中上学,不久就到南方,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学院。在校期间,宋庆龄担任校刊威斯里安文学编辑;舞蹈戏剧社社员;哈里斯文学社通讯干事” 。在校期间,阅读父亲的来信是使庆龄最高兴的事。因为这些信不但可以让她知道亲爱的母亲和弟弟们的起居、近况,还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关中国局势和革命形势的信息。这位日后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良知”的伟大女性,确是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为革命做着一切准备,对祖国和人民魂牵梦萦,息息相关。如果说她早期还写过一些表现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抒情短文,如四个小点 、 阿妈之类,以后越来越多的就都是政论文章了。其中受外国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猛烈抨击中国封建官吏的愚昧,列举鸦片、缠足、蓄辫、特别是裙带风等陋习,表现了这未来的无畏斗士的敏锐目光和深刻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