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习题090325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636837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090325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090325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090325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090325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090325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09032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课后习题090325(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单元 记叙文11、 冯谖客孟尝君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冯谖初为门客无功而频频要求增加地位,仿佛他是一个无能又不知满足的贪婪之徒,等他感受到孟尝君礼贤下士后,后来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显示出冯谖超人的才智。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能突出冯谖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鲜明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衬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

2、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答:本文记叙了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12、 垓下之围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本文通过

3、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第一个场面写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第二个场面写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第三个场面写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答: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

4、的艺术加工。 “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 的典型情节。 “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 “嗔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3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答: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很高,虽然项羽没有称帝,但仍然将其列入帝王的本纪之中,可见一斑,对项羽挫败而将之归之天命也

5、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项羽在起兵来秦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功绩,是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个人勇猛无比,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项羽的失败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违背民心,他专持武力以经管天下,情商低,不谦虚,不师古,不觉悟,不自责这些历史教训我们应该好好吸取。13、 张中丞传后叙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虽各有侧重,

6、但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补叙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答:一是细节描写,二是让正面人物的不同性格互相映衬,三是用反面人物来反衬正面人物。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首先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其次,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

7、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3本文为什么叫做“后叙”?答:因为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所写张巡传之后,感到叙事、议论、评价都有所不足,又精要、传神地补写张巡等人守城的英勇事迹,同时给予客观的赞扬,因而名为“后叙”。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答: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可概括为: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作者用“拔刀断指” 、 “抽矢射塔 ”两个典型的细节形象地突出了南霁云对贺兰进明等人为了个人私利而置国家存亡于不顾的卑劣行径的愤怒以及南霁云忠贞刚烈的性格。14、 种树郭橐驼传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答: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作者借植树能

8、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 养民” 治国的进步思想。 2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 答: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 其莳也若子” 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 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 他植者 ”种树“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 。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内容。答:第三自然段可分两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这是以正面阐述郭橐驼成功的种树经

9、验。这一层又可分三个小层次:(1)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则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树木的天性。(3)郭橐驼恰当的植树态度和方法。第二层:(从“他植者则不然”到结束)这一层主要写“他植者”错误的种树方法,与郭橐驼的成功经验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中心。这一层又分两个小层次:(1)马马虎虎、不认真的种树态度。(2)“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的种树态度。1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答: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一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三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2赵武灵王是怎样说

10、服公子成的?答:赵武灵王首先以国家利益为重,派人去说服公子成,公子成不同意。赵武灵王又亲自登门拜访,耐心地分析国家周边形势,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目的,细心地向公子成陈述,有理有据有情,终于说服了公子成。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答: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16、 前赤壁赋1本文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答: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

11、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作为一篇文赋, 前赤壁赋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答:(1)本文在行文时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作者感情在本文中经历了“乐悲喜” 的三次变化。(2)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 主”来表现, “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3指出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文中

12、描写清风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描写江水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描写明月的句子“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作者借这些景物,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是借景抒情、借景议论。4作品是如何描绘箫声的?答:“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从三个角度来描写箫声:一是描写箫声的哀怨情调;二是描写箫声细长婉转的余音;三是描写箫声的感人力量。17、 先妣事略1这篇文章表达了

13、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深情?答: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2说说这篇文章叙事的特色。答: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3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答:这是一种衬托手法。写外祖父家的富有,反衬母亲辛勤劳作、简朴生活的伟大;写外祖父家对归家时有赠送,对人友善,烘托母亲的美德正是在这样的家教中培养而成的。18、 马伶传1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答:是想借此讥刺朝中权奸。马

14、伶扮演奸相严嵩,却因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说明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巧妙地讽刺了当朝宰相顾秉谦是一个像严嵩那样的奸相。2以今日而言,马伶的成功经验有何启示?答:(1)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2)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作者为什么先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再倒叙其取胜的原因?答: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使两次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从而吸引读者探究原委。文中写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对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

15、衬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这大败与大胜的反照之中凸现出来。19、 西湖七月半1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这样开头对全文有何作用?答:统领全文,点出本文重点要写的是七月半西湖的游人。2举例说明本文语言传神和笔调诙谐的特点。答:(1)本文在写作上语言生动传神。写人如“左右盼望,身在月下实不看月者” ;“装假醉,唱无腔曲”。写场面如“ 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2)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如写第一类人“灯火优傒,声光相乱,明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写杭人游湖, “避月如仇”;写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

16、如呓,如聋如哑”。3分析“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的对比情景。答:善于用不同的情景作对比。如杭人游湖与“吾辈”游湖,场面不同,氛围不同,情趣各异,通过对比,情景更为生动逼真。20、 秋夜1本文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身处长夜,既决心与黑暗势力誓死战斗,又深感这一斗争的艰险与悲壮,这正是他当时的复杂心态的真实表达。2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答:运用象征手法抒情,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作品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对这些象征性形象的理解不宜过于指实,但其褒贬分明,作者的感情寄寓与作品的意义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它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