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636629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原工学院研究生论文课程名称:设计美学论文名称: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指导老师:李晓鲁学生姓名:宋英杰院系名称:艺术设计学院专 业:设计学学 号:201411122基于传统 活在当下 传承创新摘要:中国的视觉文化资源丰富博大,彩陶纹样、青铜纹样、雕梁画栋、砖雕木刻、民间年画、泥塑纸马等等艺术和手工艺,都是中国视觉文化资源的宝库,其资源蕴藏深厚、风格多样,有着独特的视觉语言与意境之美。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元素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元素的注入,这不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呼唤。关键词:传统、创新、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延续,这对设计师来说是艺术设计创作中富有挑战

2、意义的命题。这不仅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意味着要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的社会中已广泛的被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传承发展及运用。将中国的传统艺术不断的继承与发展,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创新中,我们应该不光继承了具体表面的象征符号,而更重要的是将设计思想蕴含传统的精神,创造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篇章。活态传承,活在当下,在这种情况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无论你走在世博园中的哪个角落,都有俯拾皆是的中国元素提醒你:这次世博会是在中国举办的, 你能在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中追溯五千年中国文化记忆。如今,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现代化、科技化的多元化时代中我们也不难在中国

3、的城市公共环境中看到“中国元素”的影子,自奥运会以来它的概念和设计理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和追捧。这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一个民族的固有财富的艺术体现。世博会的中国馆把中国元素运用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国家也在这种设计风格中有很大发展和成绩。日本设计“走民族化道路 ”取得的巨大成功, 值得我们借鉴,此外我认为斯堪的那维亚设计的发展模式也应值得中国学习。斯堪的那维亚的现代设计将简洁与实用的设计思想与功能主义融为一体,使手工艺传统与新的严谨主义并行, 创造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体现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多样化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 以及对自然材料的欣赏。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他将现代主义思想

4、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 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 ,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 ,从而产生一种富于“人情味” 的现代设计文化, 因而在世界上大受欢迎。 与日本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相比较,中式风格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恰当的把传统的中式风格融入更多的现代、时尚元素。从有世界影响的华人设计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成功的共同点在于: 他们的设计浸润浓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又接受欧美的西方文化,并兼容现代的设计观念;他们的设计作品具有个人魅力又蕴含民族特点,还融合强烈的现代意识 ,这都是传统的审美观念与世界先进设计文化融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作品民族化

5、的体现 ,应是经由多元化的文化修养与某一特定民族风格及强烈时代精神融合演绎而成。同时也说明,所谓中式风格设计中之“世界性”内涵,应是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在特定时代中的广义延伸。民族化必须现代化,中式风格也必须现代化, 民族化与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民族化的设计 ,应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高度融合的产物。 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设计理念东方之

6、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设计思想如果俯瞰中国馆的设计,就会发现其顶部平面呈经纬分明的网格架构,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城市棋盘式的布局,即所谓“九宫格”结构,与历史上唐长安城、皇城、故宫形成呼应。其文化底蕴则来源于周代王城的形制理论,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设计者们在中国文化这个富矿中找了青铜器、陶瓷器等,并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宫网格中汲取灵感,最后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提炼,以“中国之器”展开设计,后来又冠名为“东方之冠”。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国家馆与

7、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愿望,展现了对理想人居社会环境的憧憬,与本届世博会的口号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建造既吸取传统文化营养,又开拓创新,使其造型雄浑有力,宛若华冠高耸,具有现代意识,符合当代国际上的高层审美趋向。斗冠“东方之冠”坐落在世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位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总建筑面积达 16 万平方米,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国家馆居中突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似斗拱。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最大优点是结构机理“堂皇端庄、宏伟壮观”

8、,4 根大柱子支撑起一个“斗冠”,斗冠由 56 根(象征 56 个民族) 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犹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 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喜庆的气氛,让游客叹为观止。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

9、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 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 34 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

10、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斗拱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同时,前来参加世博会的外国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国的。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斗拱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个奇特构件,早在公元前 5 世纪就已出现。它悬挑出檐,层层叠加,将檐口的力均匀传递到柱子上,其目的是将檐口加大并富有美感。这种形制在北京的天安门、山西应县的木塔、西安的钟鼓楼等建筑上都有应用。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表达文化的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为了选择一个合理的造型,他们从中国的绘画

11、到雕刻,从出土文物到江南园林,从象形文字到京剧脸谱,每一个文化符号似乎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每一个符号似乎又都不能达到心中理想的境界。经过百般琢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对建筑设计师启发很大,于是决定从其入手,终获成功。古代建筑斗拱挑出屋檐最多可以探出 4 米,而现代建筑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可以发挥更大优势。在建造过程中,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诠释,并大胆革新,将传统的曲线拉直,层层出挑,斗拱最短处就伸出了 45 米,最斜处伸长达 49 米,使主体造型显示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这些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中国红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

12、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搞不好会有飘起来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形象。其实,中国红是一个概念比较模糊的颜色,大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这些都叫中国红。可是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它又呈现出多种审美表达。如故宫太和殿所展示的“红”就达五种之多,怎样在现代建筑中用好“中国红”呢?为此,设计者专门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反复试验,现场观察,实物对比,最后商定中国馆不可能用一种红,而是借用故宫

13、红的色彩,采取多种渐变。于是,就有了中国馆外表从上到下,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上面重一点,下面轻一点,既传统又时尚,丰富了中国红的内涵,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极富生气和活力。中国馆披上了“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读。建筑艺术创作体现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建筑艺术形象地反映了一定地域的传统的和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科技特点和建筑审美观、 建筑艺术具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多种价值, 历届世博会展馆建筑,尤其是主办国的展馆建筑都从不同

14、侧面体现了一定地域的建筑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建筑艺术审美观的变化,是人类时代建筑思想的大成,是其后建筑创作的“典范”和“摹本”。 作为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后永久保留的建筑之一,中国馆的规划布局、空间形态、艺术形象、建筑技术、建筑环境及其所反映的设计理念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美学特征,以及当代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具有多元丰富性的建筑美学内涵,是新时期建筑思想的体现。从建筑美学视野出发,探讨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艺术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特征,对于确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美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新事物,求新求异的思想时

15、刻在产生。总是有一批人以其敏锐的触角不断制造美梦与浪漫,花样翻新的创意为我们渲染着未来亮丽的远景。随着科技的发展, 个性与科技处于对立与统一中, 这个过程是诸多元素、流行多元化与品味共存的过程, 潮流也会随之产生。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创造力要随时代脉搏的跳动而富于变化,才能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时尚观念, 才能将不同文化品位和不同时代的人联系在一起。历史毕竟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国际互联网更使世界各种文化交流变得方便快捷和日益频繁。不言而喻, 现代人已不再满足于单纯欣赏陈旧的、古老的事物,特别是所谓的 “新生代”、“ 新新人类”更是如此。从商业的角度看,

16、毫无时代感的设计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会再有市场,哪怕是将传统模仿到极至, 缺乏新意和创造性, 没有与现代人审美口味相适应的元素与理念加入 ,再好的传统也不会有多大的生命力。设计的基于传统活在当下传承创新不是仅仅将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民族的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历史给我们留下许多具有深厚民族传统的美学理论和大量可供参考或使用的设计元素,我国的现代设计要想在世界设计之林独树一帜就必须好好利用这些因素,并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新中式建筑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马炳坚. 五十年传承与思考: 马炳坚传统建筑设计作品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王绍强. 漫步瑞士设计:不断进行的传承与革新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