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632004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张红生 张玲 王绮 刘倩龋病(Dental Caries)是人类多发病常见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症与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我国人口龋病患病率平均约 40%左右,儿童以 58 岁为乳牙患龋高峰期,平均达到 70%90%,并且有缓慢增长的趋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寻找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龋病防控方法,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使命。本文针对龋病的发病原因及国内外龋病预防方法的利弊进行综述。1. 龋病的发病原因龋病是在以致龋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龋病的病因四联因素学说已经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口腔中致龋菌的

2、种类有很多,其中变形链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变形链球菌是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优势菌,它的致龋能力强,不仅能引起点隙沟裂的窝沟龋,也能导致光滑面龋,与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l2。变形链球菌通过细菌表面的粘结素黏附定居于牙面,形成牙菌斑,为细菌的一系列代谢活动提供微环境,细菌对蔗糖具有特异性,其 GTF 与 FTP 只能利用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多糖。而以糖为底物代谢产酸,是致龋的重要环节。矿物质的脱矿与再矿化过程随着牙面与生物膜界面 pH 值的变化而变化。釉质龋的发展是一个从矿物质盐丢失、白色斑点表层下脱矿病损、最后形成龋洞的连续过程。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其病变发展由浅层向深层扩展过程缓慢而持久

3、,有大量研究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出生后六个月的婴儿,上颌乳前牙即可患龋,六零齿萌出后一年左右即可开始患龋,龋病对儿童的危害远超过成人,不仅影响咀嚼功能,而且影响到儿童的全身发育,特别是影响到颌面部的发育,因此乳牙防龋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采取的防龋措施2.1 窝沟封闭 窝沟封闭作为预防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龋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005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显示,12 岁年龄组恒牙龋均为 0.5,5 岁组儿童乳牙龋均高达 3.59,患龋率为 67%3,远高于发达国家相同年龄组近期水平,全国 5岁儿童乳牙龋齿仅有不到 5%得

4、到治疗,大部分为开放性龋齿 45。由于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窝沟点隙较深,容易引起菌斑聚集,同时,青少年儿童口腔卫生意识较差,儿童期易患龋,若不及时得到治疗可影响颌骨发育造成错颌畸形,降低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对成年乃至一生都有影响。由此可见,控制乳牙与年轻恒牙龋坏是中国口腔健康促进中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乳牙龋预防主要以幼儿园体检与专业人员局部涂氟为主要手段,涂氟防龋效果不稳定,氟化物对窝沟牙面的抗龋作用小的原因,可能与光滑面釉质的总厚度与窝沟下方釉质厚度不同有关。窝沟封闭防龋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高分子材料涂布于磨牙颌面,经固化后,对颌面形成物理的封闭层,隔绝食物残渣及菌斑的黏附与堆积,达到预防窝沟龋

5、的目的。窝沟封闭根据其封闭剂材料及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光固化树脂封闭与 ART 玻璃离子封闭两种,如下:2.1.1 光固化树脂封闭 窝沟封闭剂(Pit and fissure sealant,PFS)的窝沟封闭技术开始使用至今已逾 40年,目前临床常用于年轻恒磨牙颌面龋的预防 6。第一恒磨牙即六龄牙,是 67 岁儿童萌出的第一组恒磨牙,是上下颌关系的主要指标与支柱,并承担最大的咀嚼功能,对整个牙颌系统影响最大。它萌出最早,并且容易龋坏,处于混合牙列期的第一恒磨牙常被误认为乳牙,不予重视。一旦缺失,既破坏咬合平衡,也降低咀嚼功能。因此,对第一恒磨牙龋病的早期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1.2 AR

6、T 玻璃离子封闭 非创伤性充填(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 ART)封闭技术应用于幼儿(3-4岁)乳牙颌面龋的预防 78。对 2-4 岁儿童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2-4 岁儿童患龋率为 39.65%-59.93%之间,颌面患龋最高。从结果中可以认为 9,儿童防龋从 5 岁开始就为时已晚,龋病的预防应从 3 岁,甚至 O 岁开始,颌面龋的防治要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因此迫切需要适宜低龄的、安全的、操作性好的防龋技术与材料。调查研究显示牙面隔湿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封闭剂的保留率,幼儿口裂小,口底浅,唾液分泌旺盛,因此隔湿困难,又因为常规树脂封闭剂使用时要求酸蚀、

7、严格牙面隔湿及需要特殊设备一光固化机,大面积开展群体预防工作花费巨大,为了预防幼儿乳牙及特殊人群(农村及不发达地区人口)的窝沟龋,使用预防性充填治疗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龋病的方法。Fross 10对 4-10 岁儿童进行玻璃离子封闭发现,磨牙萌出阶段下牙齿无咬合接触关系,在不宜隔湿与配合不好的情况下完成的封闭,仍有较好保留率。ART 玻璃离子窝沟封闭将会在资源与牙科人力有限的地区发挥其改善弱势群体的口腔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2.2 茶防龋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全世界饮茶人口超过三亿。目前认为茶中防龋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氟与茶多酚,茶多酚的防龋机制主要表现在:通过抑制致龋菌生长发育与抑制不溶

8、性葡聚糖的合成以减少细菌的黏附、聚集,从而控制菌斑,其中后者是预防龋病的关键所在 11-13。游士奇等 14 研究中国绿茶多酚(CTP)结果表明:CTP 对变形链球菌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浓度 0. 1 %的 CTP 5 min 即可完全抑制变形链球菌菌的生长,反复与低浓度 CTP 接触也不致产生耐药性。茶防龋是一种方便、价廉而有效的防龋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开发以茶多酚为主的防龋产品及开发针对儿童的茶制品具有广阔前景。2.3防龋疫苗 防龋疫苗即主动免疫防龋,主动免疫防龋是用以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致病的特异性抗原,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中与致龋菌的毒性因子 15

9、。龋病的发生分为三个阶段。此过程受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 AgI/ II 的调节 16。第二阶段是依靠于蔗糖与变异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与葡聚糖结合蛋白存在的聚集阶段。第三阶段是多价的葡聚糖与变形链球菌表面的 GBPs 与 GTFs 中的葡聚糖结合区相互作用,细菌的大量聚集导致菌斑的形成,细菌以糖为基质代谢产生大量的乳酸,引起釉质表面脱矿,龋损形成。防龋疫苗的作用机制是针对变形链球菌的黏膜免疫反应,主要作用在肠相关淋巴样组织与鼻咽相关淋巴样组织,生成抗原特异性 IgA 的 B 细胞迁移到效应器官(唾液腺等) ,然后分化、成熟,在黏膜固有层分泌 IgA,并通过唾液腺导管进入唾液中 17。尽管 T 细

10、胞广泛存在于龋病患者的外周血中,但它是否在防龋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及是否有助于 B 细胞合成 IgA,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加大防龋宣传, 推广防龋措施 3.1提倡在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积极有效的开展口腔卫生教育。结合年龄特点适当介绍有关口腔、牙齿的一些基本知识,使他们对保护牙齿的口腔常识有所了解,同时使儿童与了解与掌握预防龋齿的方法与措施。3.2提倡正确科学刷牙。尽量使用保健牙刷,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与零食,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采用洗必泰漱口液配合科学刷牙, 是预防龋病的有效措施。作者单位:071000 保定市第一医院口腔科 E-m

11、ail: 参考文献【1】樊明文. 牙体牙髓病学(第2版)P.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0-24.【2】Korithoski B, Krastel K, Cvitkovitch DG, et a1.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 of citrate by Streptococcus mutansJ. Bacteriology, 2005, 187(13):4451-4456.【3】齐小秋.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0.【4】任飞; 黄少宏; 陈清; 等.日托与全托模式下乳牙龋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 J. 广东牙

12、病防治, 2010, 18(02): 83-85. 【5】洪斌; 黄少宏. 广东省 5 岁人群乳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 J.广东牙病防治, 2007, 15(06): 263-265.【6】王燕军; 徐冬梅. 窝沟封闭防治第一恒磨牙患龋的临床观察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3, 11(03): 217-218.【7】张蓉; 林焕彩; 支清蕙; 等. 高发龋与无龋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7, 42(05): 299-299.【8】Frencken JE, Vant Hof MA, et al. Effectiveness of single-sueface

13、ART restorations in the permanent dentition:a meta-analysisJ. J Dent Res, 2004, 83(2) :120-123.【9】邓辉; 徐征. 北京市 1-4 岁儿童龋流行情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0(4): 418-421. 【10】Fross H.Retention of a glass ionomer cement and a resin-based fissure sealant and effect on carious outcome after 7 yearJ. J Co

14、mmun Dent Oral Epidemiol, 1998, 26(1):21-25.【11】张惠珍. 绿茶与龋病关系的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 2001, 13(02):58-59.【12】肖悦; 刘天佳; 詹玲; 等. 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黏附的研究J .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0, 18(05):336-339.【13】肖悦; 刘天佳; 黄正蔚; 等. 茶多酚对口腔细菌致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 广东牙病防治, 2002, 10(01):4-6.【14】游士奇; 洪方耀. 中国绿茶多酚预防龋齿的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3, 28(04):197-199.【15

15、】荀喆.免疫防龋研究现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2,22(7):429-430.【16】Hajishengallis G, Nikolova E, Russell MW. Inhibition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adherence to saliva-coated hydroxyapatite by human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 antibodies to cell surface protein antigen I/II: reversal by IgA1 protease cleavageJ. Infect Immun, 1992, 60(12): 5057-5064.【17】Youngman KR, Laazarus NH, Butcher EC. Mucosal ImmunologyM. 3rd edn. Burlington: Elsevier, 2005: 667-6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