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2630011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政治经济学复习纲要导论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弄清楚它是怎样一门科学。通过本章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对象、任务、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明确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重点是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基本点如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及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特点。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学习内容提要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 物质资料生

2、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们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使之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它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3)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它包括自然物、加工产品两类。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物。劳动资料中最主

3、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它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人的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4)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1) 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人们要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即表现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相互之间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即表现为生产关系。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4、。(2) 生产力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以下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者增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的质量不断改进,特别是现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

5、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2数量和品种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它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总之,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它包括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领域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形成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配、交换

6、和消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对生产也起着反作用。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1)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在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2)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7、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3)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还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了,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强有力的上层建筑能够使这种经济制度更加巩固;反之,

8、则不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服务。(3) 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

9、存在经济规律。绝大多数经济规律是随一定的经济条件产生而产生,随一定的经济条件消失而消失。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不仅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而且受人们的利益关系的限制。2、经济规律体系与基本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的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等商品经济规律。某个社会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3(2)经济规律体系经济规律体系是指由多个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经济规律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系统。在一个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中,各个经济规律所产生、形成的条件不同,

10、其作用大小也不同。(3)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是在一个社会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规定着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本质,决定着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货币 第三章 价值规律学习目的与要求商品和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要素,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通过这三章学习,理解和掌握商品价值的实体及实质;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本质、职能;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客观要求。进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为学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基本点如下: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条件。商品的两个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

11、二重性原理。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示公式。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学习内容提要一、商品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条件 (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阶段。(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或出卖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

12、价值两个因素,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2)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与任何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相比的特点是: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交换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决定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

13、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对立性表现在:二者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卖者或买者手中。3、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

14、动的两重属性,但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的,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4)劳动二重性原理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4、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15、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分,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因而这种区分具有相对性。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相当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其折合比例是长期交换中自发形成的。(3)商品

16、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由于是在分工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它们实际上的社会劳动,但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或商品生产者独立的经济利益使这种社会劳动直接表现为互不相干的私人劳动,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