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复习资料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2630002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复习资料(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章 商品与货币2.1 考点难点精讲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存在着差别:(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许多不是劳动产品的自然物,如空气、阳光等,对人具有很大用处,却不是商品。(2)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3)商品作为社会

2、使用价值,它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但是,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商品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又不能脱离它,需要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去揭示商品及其运动规律。2.交换价值和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质上相同,在量上能够比较的

3、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抛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指在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自己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一方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在其上花费了大

4、量的劳动,也是白费的。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因为既然人们在其上并未花费劳动,也就不存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必要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首先,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只是为了价值,才不得不关心使用价值。因而只要有可能,他就会不惜损害使用价值(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以牟利。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两者的分离,在商品买卖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买卖结束,价值在卖方得到实现,使用价值在买方得到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但由于使用价值(在

5、质上或在量上)往往难以符合市场的需要,交换发生困难,以致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也不能实现。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生产者实现其价值,使消费者得到其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内部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4.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经济形式,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所获取的产品勉强糊口,没有多少剩余。在这种情况下,既无交换的必要,也无交换的可能,经济因而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即自然经济状态。可见,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称。这是一种直接以交

6、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存在社会分工。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是单一的,而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产生相互交换的必要性。可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基础。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谁也不会无偿地把产品转让给别人,而必然要求遵循对等的原则即等价交换的原则交换自己的产品,这样劳动产品便采取了商品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这个条件,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5.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同一类型的经济,其共同特征是都要同市场打交道

7、,都离不开市场,它们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但两者也存在区别。固然可以说商品经济的存在,就意味着市场的存在;但存在商品、存在市场的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和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二者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是一种用计划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而市场经济则是用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可见,商品经济并不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的阶段,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6.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

8、展商品交换关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不知商品为何物。商品关系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私有制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初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内部只存在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

9、,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

10、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尽管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但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商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还只是处在补充和从属的地位。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的商品经济是小商品经济或称简单商品经济。这种商品经济是以小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个体手工业是典型的小商品经济。其特征是规模小而且分散,产量不大、市场只限于当地不大的范围。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小商品经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且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但对社会经济生活没有形成巨大的影响,而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11、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和占统治地位以后,现代自然科学导致了机器代替人力的技术创新,而这种技术创新又导致机器体系的创新。机器生产所创造的手工劳动所无法比拟的生产率,横扫了一切自然经济的残余,将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巨大网络中,从而使商品关系渗透到社会经济的一切领域,成为人们发生经济联系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形式。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

12、进行考察。1.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看,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2.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

13、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它们又是对立的,又有区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14、: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第二,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第四,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4.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

15、纽”。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三、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会不同。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所说的

16、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等客观条件,其中主要是劳动工具。这里所说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深化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认识。马克思区分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市场价格以价值为基础。马克思还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种形态:在社会总量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如果这种商品的生产总量超过社会总量中它所应占的比重,就出现供过于求,生产能力闲置,库存积压增加,价格低于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应有第三种形态,即按照国际市场技术水平、劳动效率、资源配置和供求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正常生产条件要从世界市场来看,如果一国生产条件不能达到世界市场的水平,其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超过世界市场正常生产条件的劳动,就不能形成价值。二是社会总劳动的分配也要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