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2613364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 摘 要多层陶瓷可藉着多层化有效的将平面线路缩小面积,以符合轻薄短小的需求;而层与层的讯号导通,就需靠冲孔后再填入的金属膏来达成。如果金属膏没有填妥,则会造成断路;若填入的高度太高,会造成线路印刷品质不佳。本文透过实验计划法,找到以挤压方式填孔,控制填入率、填入高度及均匀性三特性的显著因子及最佳化的制程条件,并进行小量试产,填孔的良率可提升到99.97%以上。此实验是一个以实验计划法成功改善制程的案例。 一、前 言 低温多层共烧陶瓷( 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 LTCC ) 具有以下的优点:可在低温(850 900)烧结、

2、能与低阻抗及低损失之Ag、Au、Cu 等金属共烧、制作时无层数之限制、介质厚度容易控制、能将电阻电容及电感埋入元组件中。由于此技术符合高频化、积体化及模块化之发展趋势,故被视为无线通讯元组件制作最具潜力的关键技术。 传统的平面电路,讯号是在平面上流动,而多层化后,垂直的讯号导通就是靠通孔后充填金属膏来达成。挤压式通孔充填需先制作一个具有孔洞的Mask,而孔洞之位置则完全和生胚之通孔位置相同。金属膏涂布在 Mask 上,利用气体加压,把金属膏透过 Mask,填入生胚的孔洞内。而充填用的金属膏,其配方及流变特性则对充填质量之好坏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避免烧结后通孔形成孔穴或撑裂陶瓷层,必须要调整其固

3、含量以配合陶瓷体之收缩率。一般通孔用金属膏之固含量及黏度较印刷线路用金属膏高,商用金属膏适用于通孔的固体含量可高达 90 wt以上,而黏度约 106 cp。填孔条件会依据金属膏特性、生胚厚度及通孔大小来设定,填完之金属高度不能过高,否则烧结时会因充填量过多而将通孔撑破,甚至在陶瓷层表面形成凸块。填完后也不能呈现中空,否则会造成断路,使上下层线路无法连通,所以通孔之充填量控制非常重要。本文运用实验计划法( Design of Experiment, D.O.E.),找出影响挤压式填孔的显著因子和最佳制程条件。二、印刷式填孔的 D.O.E.实验 1.选定问题,进行实验配置及规划 问题定为”为何填孔

4、的良率不稳定?”。首先依丰田法则,列出所有会影响挤压式填孔质量的因素(如金属膏黏度不对、充填条件不对等),做成鱼骨图(特性要因分析图,如图一所示);然后再删去实验时无法控制及固定的因子(如无尘室温度、溼度是无法有效控制的因子;挤压填孔机型、Mask 种类等则为固定的因子),剩余则为实验可操纵的因子。经过这些步骤后,选定充填时间、充填压力、Mask 孔洞大小、垫纸材质为第一阶段的实验因子。此处的因子选择非常重要,若选择不当,将会导致实验失败。 图一、挤压式填孔的特性要因图实验因子决定后,做因子水平及交互作用表(表一)。再根据点线图(图二),选用 L827的直交表,依直交配列表进行实验配置,接着就

5、开始进行第一阶段实验。而因子水平要开的越大越好,如此才会包含所有的制程操纵区间。 表一、第一阶段实验因子水平及交互作用对照表 图二、第一阶段实验点线图 本实验采用美国 FERRO 公司的材料系统,陶瓷生胚厚度为 2mil,填孔机是PTC-1000 机型,金属膏是 FX33-240 的银胶。 2.第一阶段实验 本阶段的实验设计的通孔(via)直径为 6 mil,总数有 5000 个孔,均匀分布在面积为 6” 6”的生胚上,以挤压方式填孔。待八个子实验结束后,以灯箱检视其填入率,中空个数即为中空特性之分数,最少 0 分,最大 5000 分,为望小值。用膜厚仪量测填入之金属膏高度,量测方法是每片生胚

6、分成四区,每区量一点,每个子实验做二片,取第二片的四点平均值,正值表凸起,负值表凹陷。高度均匀性的数值是同一片生胚中,最大之高度减最小之高度的绝对值,为望小值。实验结果如表二。 表二、第一阶段实验数据配制顺序 填入高度 (m)填入率 (空洞个数)高度均匀性 (m)1 100 5000 1002 100 5000 1003 -14.75 28 57.44 38.65 3 80.15 -15.03 18 17.276 20.9 3 53.57 24.6 0 20.78 18.05 0 12.4第一阶段实验结果,有些完全填入,有些则否,图三(a)显示未填好之中空 Via 微结构图,而(b)为填妥之

7、Via 微结构图,几乎没有晕开现象。经ANOVA 分析找到非常显著因子与显著因子共计四个,分别是填充时间、填充压力、Mask 孔洞大小及垫纸材质,且总贡献度均超过 70%,表示第一阶段实验成功。最后根据 ANOVA 分析作交互作用表(Cross Table, 表三 ),并依 Cross Table 来选择第二阶段的因子与水平。本实验为多特性实验。Cross Table 是先将针对各特性较佳因子水平分别列出,然后再将水平不一致的因子,依贡献率、质量成本、生产效率等斟酌取舍,进而得到一组综合较佳条件,使质量能够做整体性的最大改善。 表三、第一阶段实验多特性的 Cross Table因子 A b c

8、 d ab填入高度 A2 B2 c1 d2 A2B1显著性 贡献度 27 17 6 8 40填入率 A2 B2 A2B2显著性 贡献度 34 33 33高度均匀性 A2 B2 显著性 贡献度 75 13 结论 A2 B1 C1 D2 A2B1*表非常显著因子 *表显著因子由表一及表三可知,填充时间为 45 秒、填充压力为 5psi 时较易填入;较小的 Mask 孔洞大小(6mil)有助于填孔质量;垫纸材质的有利端倾向于第二水平即铜版纸。因为 Mask 孔洞大小及垫纸材质无法取到三水平,故在第二阶段把这些因子当固定因子,其余的则为第二阶段实验操作因子,共有填充时间、填充压力两个因子。 3.第二阶

9、段实验 依成本及实验操作方便性考量,决定好第二阶段之实验因子后,再根据第一阶段的 ANOVA 分析结论,定出各因子的三水平(表四)。在此要注意贡献率越大的因子,则其影响越大,所能开的水平区间越小,即三水平之选择差距必须越小。最后决定选择采用 L934之点线图(图四)及直交表,来设计第二阶段之实验指示书,依实验指示书进行实验。这阶段使用的仪器与量测人员、方式同第一阶段,如此可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表四、第二阶段实验因子水平及交互作用对照表图四、第二阶段实验点线图 表五、第二阶段实验数据配制顺序 填入高度 (m)填入率 (空洞个数)高度均匀性 (m)1 -12.94 3 8.032 22.85 0

10、13.93 -2.35 0 28.64 9.675 12 44.85 7.4 2 30.56 8.935 10 25.547 6.025 8 37.298 17.09 0 14.449 16.475 0 2.7经九次子实验后结果如表五所示,有 4 个实验全部填入。经 ANOVA 分析(表六),填入率特性仍然出现显著因子:填充时间及填充压力,表示此二因子水平开太广。对于水平开太广的因子,可运用最小显著差(LSD)之计算,将填充时间水平开在 A1 与 A3(35-45 秒)之间,将填充压力水平开在 B2 与B3(15-25 psi)区间。最后选择贡献率大、成本低且生产效益高的水平,做为最适化的制程条件。 表六、第二阶段实验多特性的 Cross Table因子 A B填入高度 A1 B1显著性 无 无贡献度 6 23填入率 A2 B2显著性 贡献度 43 40高度均匀性 A1 B3显著性 无 无贡献度 8 10结论 LSD(A 1, A3) LSD(B 2, B3)三、结 论 本实验室利用实验计划法,找到以挤压方式填孔,控制填入率、填入高度及高度均匀性的显著因子,并由两段式实验,获得最佳化的制程条件,在小量试产实验中,计算出良率已提升达 99.97%以上。未来若生胚材料系统有所改变,我们只需适度调整显著因子的工作区间,即可快速找到挤压式填孔的最佳制程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