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13041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作品阅读分析部分1、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选择题考点:1、本文是一篇新闻素描。2、“拄着拐杖的荣誉军人”和“一个买瓜果的小贩”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出自本文。简答题考点:1、根据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说明新闻素描的特点。答: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截取了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横断面,做出形象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新闻素描的特点:就是抓住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新闻事实,透视其本质特征,通过“焦点”反应整体。本文运用了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概括描

2、写了延安晚上各区举行火炬游行的热闹。同时,对最能表现人物或事物特性的焦点,加以工笔细描。绘声绘色的现场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2、分析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的表现手法。答: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描写了延安人们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热闹场面。首先用粗线条概括描绘消息传出后,全市轰动,万人欢腾,街上张灯结彩,国旗飘扬的景象和晚上东南北各区到处举行火炬游行的情况。然后又具体描写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荣誉军人和一个买瓜果的小贩的欢喜情形。这样,粗线条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的相结合,既展示了延安人们欢庆场面的全貌,又具体刻画了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动人的细节。3、指出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中的概括叙

3、述和典型事例部分。分析“一位拄着拐杖的荣誉军人”和“一个买瓜果的小贩”这两个典型事例在文中的作用。答: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各典型事例部分为“在蜂拥来去的人群中,有一位拄着”到“今天他是亲眼看见胜利了!”和“一个卖瓜果的小贩欢喜得跳起 来”到“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余描写延安人民庆祝场面部分为概括叙述。“一位拄着拐杖的荣誉军人”是作为参加八年抗战的军人的代表,是作为在这八年战争中做出了牺牲的人的代表。“一个买瓜果的小贩”的极度欢喜的行为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结束了八年的战争,驱逐了日本侵略者,从此可以在自己的家园里过上和平生活的欢喜心情。这两个典型事例刻画出延安人民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欢庆活

4、动中的动人细节,与文中的概括叙述相结合,展示出既有全景又有特写的整个欢庆场面,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2、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人物新闻。写作特色:人物对话。选择题考点:1、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是一篇人物新闻。2、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成功的运用了人物对话。3、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发表于 1949 年。 简答题考点:1、简析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中,对话对表现主人公性格所起的作用。答:这则消息只有三百多字,其中刘胡兰与敌人的对话就有五处。从刘胡兰掷地有声的对话中,充分表达了刘胡兰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刚毅的革命精神以及对敌人的藐视。可见,引用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能增强新闻的可

5、信性,同时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3、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知识性的作用。 选择题考点:1、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这句话出自本文。3、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一开头便引用三国时期的人物与事件来说明南阳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性。简答题考点:1、 简析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善于从本质上、总体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

6、物的鲜明特色。答、本文不只简单地交代我军占领南阳的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蒋军军事布置在南阳一带的变化,介绍了我军当时的军力情况、军区建设和江淮河汉区域,我国土地政策的正确执行使敌人孤立起来的情况,从总体上、本质上揭示了我军占领南阳的原因:蒋军从南阳一带的撤军是其直接原因,而军区建设、军力的增长和土地政策的正确执行是根本原因。文章最后又分析了蒋军不可避免的失败这一客观趋势,体现了我军战略思想的胜利。4、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以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写作特

7、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选择题考点: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件重大史实。2、这篇消息的特点是精炼扼要、气势雄伟。3、“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句话出自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 简答题考点:1、简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中语言精炼、气势雄伟的特点。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精炼扼要、气势雄伟。开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导语简要概括了我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事实。然后介绍了时间“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意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

8、长江防线”崩溃,结果:“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还描述了渡江过程的壮观景象。在不到 200 字的篇幅里容纳了这么多内容,无一字多余。同时,语言的巧妙运用和结构的紧凑,使全文气势雄伟,“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为我们描绘出一副气势雄伟的渡江图。2、简要说明这一消息具有的新闻价值。答: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篇报道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件重大史实,我军胜利渡过长江,对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 治,建立新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事件本身具有重要性,因而对它的报道具有重要性价值

9、。二是我军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发出,并对我军渡江后的情况做了快速及时的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体现出时新性价值。3、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答:本文既有事实的叙述,又有情景的概括描写。开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简要叙述了我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事实。然后描写渡江经过:“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这一事实的叙述,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我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经过。其中又有情景的概括描写:“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具体描绘了雄伟的渡江场面。4、分析本文层层紧扣

10、的布局安排,并说明其结构的内在联系。答:这篇消息短小精练,结构严谨。开篇的导语简要概括了我三十万大军已胜利南渡长江的事实。然后具体描写渡江过程,先介绍时间、地点、意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崩溃。然后描写了我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景,接下来交代战斗的进展情况:“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态进击中。”最后表明了我人民解放军的顽强斗志,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全文结构严谨,层层紧扣,描述了我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重大事实。5、上海严寒短消息。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选择题考点:1、上海严寒一文引用了诗人臧克家的诗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

11、童尸”。2、上海严寒报道的事件发生在 1957 年。3、上海严寒一文导语最鲜明的特点是加入景物描写。4、上海严寒一文的表现特色为用事实说话、作者尽量不发表或少发议论。简答论述题考点:1、分析上海严寒一文导语中的景物描写在整条消息中的作用。答:短消息的导语,很少有景物描写,上海严寒导语匠心独具,描写了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的景象;又描写了十日和十一日上海晴天下雪的现象。一句“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中飞舞”不禁让读者想象那瑰丽的奇景。不但唤起了读者注意,激发起阅读兴趣,而且体现出新社会下人民丰衣足食,尽管遇到八十多年来罕见的严寒却不以为然,仍有心情驻足仰视这一美丽的奇景。为下文新旧社会对比体现社

12、会主义优越的主题打下了基础。2、分析上海严寒一文的写作技巧和表现特色。答:这篇消息不到 300 字,有情有景,有史料有事实,作者不加任何议论和评述,读者读后马上会得出鲜明结论:新旧社会两重天,社会主义好。本文在叙述了严寒的自然景观之后,选用了三个例子:一句反应解放前类似情况的诗句;如今政府两个职能部门的调查或采取的有关措施。通篇都是普通的新闻事实,但字里行间显现出重大的内涵。另外,全文没有一句议论,甚至借人物之口言己之意这种常见手法也没有用,但丝毫没有影响主题的表现。6、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新闻述评。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选择题考点:1、分是一篇新闻述评。2、分的主要

13、特点是有述有评,评述结合。3、分的作者是范敬宜。简答论述题考点:1、分析文章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答:这篇述评发表在 1979 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精辟的议论驳斥了种种错误论调,剖析了思想僵化的根源,引导人们分清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帮助广大干部对农村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2、阅读分,简要分析新闻述评的特点。答:1)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边述边评,内容上叙述多于评论。2)以述评结合、夹叙夹议的方式剖析新闻事件,分析形势,反映事物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进一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及发展取向。3)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新闻述评往往针对实际工作中或国际上

14、的某一问题、某种思潮写成,以启发引导广大读者。7、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人物新闻.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选择题考点:1、阿是一篇人物新闻。简答论述题考点:1、分析文中的背景材料部分,指出它对表现人物成长、深化主题的作用。答:文中第五段背景材料介绍了阿西和亚妮的成长过程。前文具体描写了阿西和亚妮这两个小画家在上海画院的精彩表演。最后一段回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阿西和亚妮这两个小画家是如何成长的,介绍了两位小画家的家庭环境,更详细地介绍了几十位画家对这两个孩子的关心和辅导,以及两个孩子自己的努力,可见天才小画家的成长是与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前辈老画家的认真培养分不开的。这些背景材料不但

15、表现了人物的成长,而且深化了主题。2、指出并分析阿一文中的详写与略写。答:文章详略得当。首先,导语简略概括了阿西、亚妮两位小画家在上海复兴公园当场作画表演博得一片赞赏声的情景,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事实。然后又略写了老画家们对阿西、亚妮画作的题词、评语,让读者对阿西、亚妮的画有一个简要的了解。接下来详写了十一月六日上午上海画院大厅里两位小画家精彩的现场表演。其中又详写了亚妮的作画过程,略写阿西的作画过程,让读者感到亚妮不但画画得好,人又顽皮可爱,这样主次分明。第四段又详写了上海画院画师俞云阶与两小画家合作作画的情景,写得妙趣横生,让读者进一步领略到两位小画家的天真活泼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后一段详细

16、介绍了阿西和亚妮的成长过程,略写家庭环境的影响,详写老画家们对阿西和亚妮的关心与培养,让人了解到正是由于老画家的苦心栽培才有了今天的阿西和亚妮。3、分析阿第三、四段对刻画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答:两段具体再现了阿西、亚妮现场作画的情景,是全篇新闻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细节描绘细腻、逼真,紧扣标题,一对天真活泼、才华崭露的小画家活龙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现场气氛历历在目。8、从邮局看变化消息 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选择题考点:1、从报道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