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598503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曹 丹,金孝芳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摘 要:从茶树外植体的选取、表面灭菌、培养基的确定及生长调节物质的确定等方面对茶树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开展茶树组织培养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茶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Research Advance on Tissue Culture of TeaCAO Dan,JIN XiaofangFruit and Tea Research Institute,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Wu

2、han,Hubei 430064,ChinaAbstract:The choices and disinfections of the explants,the determinations of medium and growth regulators were reviewed for tissue culture of tea in this paper.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the research in future were pointed out.It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resea

3、rch on tissue culture of tea.Key words:tea;tissue culture;research advance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属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是多年生、常绿、异花授粉、木本植物。其叶经过加工后的饮品是世界上三大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之一,对人体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1。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也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等障碍,对于开展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新品种的培育及种性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茶树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60 年代,英国剑桥大学以茶树幼

4、嫩茎段为材料研究离体咖啡碱的合成 2,随后各国科学家在茶树组织培养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在次级代谢的研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茶苗的繁殖、诱导单倍体植株和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笔者就目前国内外茶树组织培养现状及问题作一简单综述,旨在为研究和优化茶树组织培养技术,对茶树育种及良种繁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1 茶树组培研究现状1.1 外植体的选取作者简介:曹丹(1988-) ,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茶资源与育种。2外植体的选择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茶树已经成功地从茎尖 3-4、茎段 5-9、腋芽 10-12、子叶 13-14、叶片

5、15-16、胚 17-19、下胚轴 20和花药 21等成熟或未成熟组织中通过愈伤组织或者直接产生不定芽的方式进行器官发生和植株再生。外植体供体植株的年龄、发育阶段、生长环境、外植体取材时间及取材部位不同均可导致外植体生理状态差异,进而影响组织培养的形态发生。一般来说,较大的外植体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而小的则弱。此外,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取用春季新梢及冬季催芽萌发的嫩茎作为芽和茎的材料,且室内控制条件下培养的实生苗和组培苗比在田间生长的茶树污染轻,消毒处理也比较方便,是组织和器官培养较好的材料来源 22。1.2 外植体的灭菌外植体的灭菌是建立无菌株系的关键步骤。接种前应对外植体应进行彻底的表面消毒和深

6、度灭菌 23,外植体消毒的常用方法用洗衣粉清理表面、自来水冲洗、置超净工作台、75%乙醇消毒处理、消毒剂处理(常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钠、升汞等) 、无菌水冲洗。谭和平等 24以茶树腋芽为外植体,先用水冲洗干净,70%乙醇浸 15-30s,再用 0.1%升汞消毒 8-12min,无菌水冲洗 5 次。易鑫等 25用正交实验研究茶树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式为,在适量的洗衣粉溶液中洗涤 5min 后,置于自来水下冲洗 2h。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用 75%的酒精灭菌 30s,再用 0.1%的升汞灭菌,灭菌时间为 8min 时效果最佳。1.3 培养基的确定在茶树组织培养中,多数研究者用 MS 作为基本培养基。

7、张娅婷等 8以MS、White 和 N6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等量的维生素、氨基酸、糖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薮北茶芽苗进行培养,结果发现,MS 基本培养基效果优于 White和 N6 基本培养基。杨国伟等 26研究发现,MS 比 White、Heller 培养基更有利于茶树愈伤组织的生长,茶树愈伤组织在 MS 培养基上诱导率高达90%。 Haldeman 也比较了 MS 与 Andersons Rhodo dendron 培养基对茶树愈伤组织培养的效果,结果 MS 培养基效果最佳 27。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的含量对茶树组织培养影响很大,成浩等 27发现 MS 培养基大量元素减半

8、,不仅有利于茎段的诱导和生长,且有利于茎段的褐化,提高成活率。但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研究者在诱导和增殖时采用全量的大量元素,而在生根培养时采用半量的大量元素。31.4 生长调节物质的确定生长调节物质是培养基中的关键性物质,其种类和配比是影响外植体能否成功启动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不同器官之间的激素水平不同,对外源生长调节物质的敏感性也不同,故不同品种及不同类型的外植体对不同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配比反应也不同。在快速繁殖时,一般情况下,生长素水平应低一些,因为高水平的生长素容易导致愈伤组织的形成,而愈伤组织的形成会降低增值率。此外,高水平的细胞分裂素能显著降低愈伤组织的形成,而有利于芽的诱导和生长。

9、刘德华 28、李家华 29和张建华 30等在没有添加 BA 的条件下,没有得到丛生芽,而在添加高浓度 BA 的条件下得到了丛生芽。在生根培养中,一般认为先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再转入新的培养基才有利于提高其生根率,一般采用 IBA 进行预处理,但是生根率不受 IBA 预处理时间的影响,而主要受IBA 浓度的影响 27。1.5 其他建立茶树的再生体系除了与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等相关外,还与培养环境有关。刘德华等 31研究发现,子叶片隆起发生率在一定程度内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子叶胚的胚状体和不定芽分化率在一定程度内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钟俊辉等 32认为,有利于茶氨酸累积和茶细胞生长的最佳温度都是 25

10、,而如果在 32或 35下进行培养,愈伤组织将会褐变,甚至枯死,且暗培养比光培养有利于茶氨酸的积累。2 存在问题与措施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农业、林业和医药业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褐化、污染和玻璃化是植物组织培养公认的三大难题 33-34。茶树因多酚含量高,且自身携带较多内生菌,在试验过程中会出现外植体、污染等问题。2.1 外植体褐化与措施茶树中的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而当进行组织培养时,由于外植体要进行切割造成伤口,使得多酚类物质与底物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 )的隔离被打破,遇到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褐色物质,褐色物质逐

11、渐扩散到整个培养基,最终造成外植体褐变 35。此外,外植体褐变还与外植体部位、取材时间、培养基组成成分和消毒方式等因素有关。黄燕芬等 36探讨了外植体的消毒时间、激素配比、切割方式及外源物质等因素在茶树组织培养过程中对外植4体褐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用 0.1%的升汞表面消毒 7-8min,接种外植体带腋芽叶片保留 2/5,每隔 3d 进行一次转瓶,培养基中添加 1.0g/LVc 和1.0g/L 吸附剂 AC,能将茶树外植体的褐化率降至 41%。抑制外植体的褐化,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1)选择适当的外植体。选择生长旺盛的,分生能力强的部位作为外植体材料,在进行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容易发生褐

12、变,在取材时还应注意外植体的基因型,可以选择褐变程度较小的品种作为外植体。 (2)抑制剂和吸附剂的使用。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及其他抑制剂可以有效地减轻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酶促褐变,如在培养基中加入多羟基还原物质 Vc,另外,蛋白水解产物、氨基酸、氰化钾、多胺等物质都可作为抑制剂来防止褐变的发生。此外,活性炭是一种较强的吸附剂,可以吸附培养基中的酚、醌等有害物质,减轻褐变,然而同时也会吸附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故在加入活性炭的培养基中应适当改变激素配比,使得在防止褐变的同时能保证外植体的正常发育。 (3)及时转瓶。接种后,每隔 3-5 天转瓶一次,可有效减少酚类物质在培养基中的积累,有效减

13、少褐化现象的发生。 (4)改善培养条件。接种后先在低温或者黑暗条件下预陪养几天可降低褐化程度。2.2 外植体污染能否有效控制外植体污染是组织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茶树组织培养分为一般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一般性污染是针对不同类型外植体选择的消毒剂不当,导致材料消毒不彻底或是实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从而导致的污染。一般性污染可采取一定措施尽量降低或避免。而内源性污染是茶树自身携带的内生菌引起的,且茶树内生菌含量较丰富,在对其进行组织培养时极易发生内生菌污染,其防治十分困难。目前有关防治茶树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污染的报道较少,故今后应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3 展望茶树组织培

14、养技术虽然在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在基础研究方面以及进一步优化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条件、利用组培技术快速大量繁殖茶树种质资源、提高茶树组织培养的再生频率等方面的研究还需继续加强。另外,由于茶树离体再生较困难且转化效率极低 37,尽管目前对茶树的遗传转化研究较多,但成功的报道非常少,故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5参考文献1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 .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江昌俊.茶树育种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中村顺行.Shoot tip culture of tea cultivar yabukitaJ.茶叶研究报告,1987,65:1- 7.4黄亚辉.茶树组

15、织培养的现状J.茶叶通讯,1990(4):29-31.5孙仲序,刘静 ,王玉军,等.山东茶树良种组织培养及繁殖能力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0, 20(2):129-132.6周健,成浩 ,王丽鸳.茶树组培快繁技术的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05, 25(3) : 172- 176.7袁正仿,孔凡权 ,远凌威,等.薮北茶树的组织培养研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6(2) :215- 217.8张娅婷,张伟 .薮北茶的组织培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4(9): 74-76.9土井芳宪.Callus induction and root differentiation i

16、n stem and leaf segment culture of tea plantJ.茶叶研究报告 ,1983,57:7-11.10刘德华,廖利民 ,周带娣.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腋芽微繁殖和叶微繁殖技术的研究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1(S):589-599.11奚彪,刘祖生 .外植体性质对茶腋芽组培快繁的影响J.茶叶,1994,20(4): 14- 17.12NAKAMUR A Y.Effects of the kind of auxins on callus induction and root dif-ferentiation from stem segment culture of Camellia sinensisJ. Chagyo Kenkyu Hokoku, 1988, 68: 1- 7.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