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三(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三主编 朱汉国 副主编 马世力 编委 王子今 刘 军 郝瑞庭 本册主编 王子今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出路的历史。林则徐和魏源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方面学习西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在为这一目的而努力;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促使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成功的,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大潮
2、中,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凭借着自身的先进性,很快从各种思想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讲述本专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思想解放是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后一阶段既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也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没有前面的实践,就没有后来的进步。另外,向西方学习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完全丧失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也是在不断地寻求突破,试图在短时间内超越西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也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维新变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所产生的影响
3、。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
4、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二)教学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为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也向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学习西方、赶超西方成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主题。本课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这一阶段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林则徐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从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的开始,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则开始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这一过程,说明了
5、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 睁眼看世界 这一目主要讲述了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清朝末年,随着国内矛盾的激化,经世致用思想有了重新抬头的趋势,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都是经世致用思想的支持者。在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林则徐一改大多数士大夫的虚骄心理,积极了解西方的情况,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人。在他的影响下,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学习西方的先声。 此外,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徐继畲和姚莹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介绍世界和中国的相关知识。他们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却为后来的洋务运动
6、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的活动和实践,部分是对西方人挑战的反应,部分也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问题所提出的应对措施。 维新变法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实践中,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当时的中国人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洋务运动将“制器”作为学习重点,而中国真正要学习的,则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以“改制”为重点开展维新变法活动。由于康有
7、为和梁启超等大多数维新派代表人物并没有完整的西学知识,对西学还是一知半解,所以他们的维新变法还是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进行,希望从传统中寻求变法的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托古改制”的思想,一方面为维新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另一方面,康有为并不严肃的学术观点,也使他的理论漏洞百出,成为顽固派攻击的一个重点。谭嗣同的特点就是激进,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的批判是他思想中的闪光点。严复在当时则是一个例外,他有长时间的留学经历,对西学的理解也比较多,所以,尽管他没有参加维新运动的实践,但在宣传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必然会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就不可避免。通过论战,维
8、新派扩大了影响。尽管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思想启蒙的脚步并没有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停止。 走向共和 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宣传变法的同时,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在海外开始了革命活动。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期的革命活动为他在革命阵营赢得了威望。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也正式形成,成为指导民主革命的纲领。接受了新思想的海外华侨和留学生是民主革命的主要追随者。他们希望借助国内会党和新军的力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维新派的改良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仍反对在中国进行革命,希望以温和的手段实
9、现变革。为了争夺海外支持者,双方以各自的报纸为阵地对此展开了辩沦。辩论围绕着三个主要问题展开,即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从现在看来,维新派的部分观点,还是有他值得肯定的地方。这场论战,对革命思想的传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课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 本课难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通过讲述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这也是要为学生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问题解答 学习质疑
10、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始现代化的,结合林、魏的思想,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答案提示: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想一想 1康有为为什么要借“托古改制”的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 答案提示: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 2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把中国搞糟,如果让清政府实行渐进的改革或许更好,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
11、提示:建国后,中国学术界对辛亥革命一直都持一种肯定的态度。但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些学者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超前了:“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理想虽美,然而毕竟超越了中国社会的承受力,超越了社会发展所必然要经过的阶段,而陷入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误区。这一至关重要的失误不仅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个相当长时期的混乱,而且实际上开启了 20 世纪中国政治浪漫主义的先河,辛亥革命的条件并不充分具备,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辛亥革命之所以于此时爆发,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土鼓吹、争取的结果。” 当然,有的学者仍然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12、不可低估: 金冲及:在中国近代史上,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并且身体力行,做成成绩的人,我们应如实地加以肯定。但历史也证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单靠这些办法不能解决中国社会前进的根本问题。正是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为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胡绳武:辛亥革命并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历史研究只能从历史事实出发,不能脱离历史真实,按照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意愿重新假定历史应该是什么样子。 林国华:军阀混战不是革命的必然结果,而是革命不彻底的后遗症。把是否出现割据和内战简单地归因于是否有皇帝,是把皇帝的作用神化了。 谷方也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肯
13、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没有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基本事实。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首先从告别革命开始。告别社会主义是告别革命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告别革命论作为一种思潮,可以追溯到 80 年代中期。当时出现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把救亡也就是革命当做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理论。进入 90 年代,告别革命的思想愈演愈烈。它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特别是近代史等方面。”“在告别革命的思潮中,一部中国近代史被完全颠倒了。鉴于否定革命的思潮在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对于告别革命论决不能掉以轻心。” 自我测评 1简述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提示:略。 2康
14、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康有为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答案提示: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康有为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和些民用工业,而是政治制度。所以,清政府购买和制造武器,设邮使、开矿务,都没能找到落后的真正原因。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的确也经历了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先是学习制造武器,接着要改变政治制度,后来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所以,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材料阅读与思考 美国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15、是否有合理之处? 答案提示:略。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评价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 评价过程 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好有关历史人物的问题,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评价人物,分析事件。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影片,通过与历史事实的比较,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和对历史的认识。 评价总结 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认识历史,培养学生评价人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可以看做本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五)历史问题注释 四洲志 四洲志,林则徐编,共一卷。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国家的情况,达到
16、“知己知彼”的目的,请人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搜集了相关报纸新闻编辑而成该书。书中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中 30 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概况,是当时中国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来,魏源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其他资料,编撰成了海国图志一书。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土。清末思想家。嘉庆末年,魏源在北京师从刘逢禄学习公羊学,他和龚自珍是当时“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18251826 年间,他在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中,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参与筹议漕粮、水利等工作,积累了实际经验。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后来,他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将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书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向西方学习。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 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