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421936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 年 4 月第 6 卷第 4 期ChinJGenPract,April2007,Vol6,No.4哮喘患者病情轻重的自我评估何权瀛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患,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接触诱因,治疗,甚至情绪心理因素,其病情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正确评估病情轻重不仅是医生关心的事,同时更是广大哮喘患者关注的事,也是哮喘患者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为正确地评估哮喘病情轻重不仅关系到预测疾病发展趋势,预后,指导治疗方案和用药的调整,同时也有助于患者决定何时就医等.为了帮助临床上管理哮喘,定期对哮喘控制进行评估显得更有实际意义.一,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2、GINA)2006 年版指南GINA2006 年版指南推荐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将哮喘控制状态分为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 J.见表 1.表 12006 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哮喘控制水平分级注:肺功能结果对年龄在 5 岁以内的儿童可靠性不佳 ;PEF 呼气峰流速,FEV1 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满足所有临床特征;任意 1周出现临床特征中 1 种表现;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后, 均必须对维持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回顾,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依照定义,任意 1 周出现 1 次哮喘急性加重,表明本周哮喘未得到控制哮喘临床控制的具体定义为:无(或2 次/周)白天症状;无日常活动,包括运动的受限;无(或2

3、 次/ 周)缓解用药的需求;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无哮喘急性加重.二,根据呼气峰流速(PEF)及其变异率大小制订红,黄 ,绿三区管理的办法该系统仿照交通管理信号系统,设定了绿区,黄区和红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健康管理与教育.区,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结合 PEF 测定结果,找出自己目前处于哪个区域,以及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1.绿区:很少出现症状,活动和睡眠不受限制,干扰,PEF 占正常预计值(最佳值 )80%以上;PEF 日内变异率20%.处于此区患者可在家中继续观察,治疗.2.黄区:有哮喘症状,如夜间发作,咳嗽,胸闷,喘息,活动受限;PEF 占正常预计值(最佳值

4、)50%一 80%;PEF 日内变异率 20%30%.处于此区患者应小心,可能提示:哮喘急性发作,应临时增加吸入药物;哮喘加重,PEF 逐渐下降或症状加重,疗效不佳,提示药物不足或药物耐受,需加量或改换药物种类;病情不稳定,应提高警惕,注意观察病情变化.3.红区:休息时也有哮喘症状,活动受限,PEF 正常预计值(最佳值 )50%.此区提示患者处于危险状态,应马上吸入 B 受体激动剂,如果吸入后 PEF 无改善 ,应尽早去医院就诊.三,哮喘控制测试(ACT) 系统本系统共有 5 个问题,根据回答结果评分.此测试可以帮助哮喘患者(12 岁及以上)评估其哮喘控制程度.第一步:写出每个问题的得分.应尽

5、可能如实回答,这将有助于哮喘患者与医生讨论哮喘病情.问题 1 在过去 4 周内,在工作,学习或家中,哮喘妨碍您进行日常活动的频度如何?1 分:所有时间 2 分:大多数时候3 分:有些时候 4 分:很少时候 5 分:没有问题 2 在过去 4 周内,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1 分:每天 1 次及以上 2 分:每天 1 次3 分:每周 36 次 4 分:每周 12 次5 分:完全没有问题 3 在过去 4 周内,因为哮喘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或疼痛,您在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的频率多大?1 分:每周 4 晚或更多 2 分:每周 23 晚3 分:每周 1 次 4 分:每周 12 次5 分:没有

6、问题 4 在过去 4 周内,您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治疗(如沙丁胺醇)?1 分:每天 3 次以上 2 分:每天 12 次3 分:每周 23 次 4 分:每周 1 次或更少5 分:没有?232?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 年 4 月第 6 卷第 4 期ChinJGenPraet,April2oo7,Vol6,No.4问题 5 您如何评估过去 4 周内您的哮喘控制情况?1 分:没有控制 2 分:控制很差 3 分:有所控制4 分:控制很好 5 分:完全控制第二步:把每一问题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1)得分 25 分 :说明在过去 4 周内哮喘已得到完全控制.没有哮喘症状,其生活也不受哮喘所限制.如果有变

7、化与医生联系.(2)得分 20 24 分:接近目标 ,说明在过去 4 周内哮喘已得到良好控制,但还没有完全控制.医生也许可以帮助您达到完全控制.(3)得分20 分:未达到目标,说明在过去 4 周内,哮喘可能没有得到控制.医生可以帮患者制订一个哮喘管理计划帮助改善哮喘控制.上述评估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肺功能测定,治疗情况及患者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评估.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哮喘患者对于自己病情往往估计过低,此点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此外,要想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哮喘,还需要测定气道反应性,检测痰中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甚至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全面评价气道炎症水平,这些检查多用于科研工作,临床上很

8、少进行.参考文献1C-lobalstrategyforasthmamanagementandpreventionS/OLOntario:GINA,(200611)200612-21.http:/wwwginasthma.corn/GuidelineList.asp?11=212=1.(收稿日期:200612-21)(本文编辑: 姜民慧)吡拉西坦片致严重过敏反应一例熊修安张逸仙马朝阳【关键词】超敏反应患者女,75 岁,既往患有高血压,脑梗死,脑萎缩,心律不齐,无糖尿病,肝炎,结核,哮喘,药物过敏史不详.患者因左侧肢体无力在家服用吡拉西坦(脑复康,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 20060105)

9、2 片,30min 后出现全身皮肤发痒,脸潮红,有发热感,头昏,胸闷,呼吸急促,咽痒,恶心,全身乏力,当时神志尚清楚,立即送往某医院就诊.检查:神志清,对答切题,全身皮肤潮红,血压 60/40mmHg(1mmHg=0.133kPa),呼吸 28 次/min,双肺呼吸音低,心率 110 次/min,心律齐.立即给予吸氧,5%葡萄糖 250ml 加地塞米松5mg 静脉滴注,同时急送我院,当时血压 80/60mmHg,球结膜充血,面部及身体充血性皮疹,双唇肿胀,心率 68/min,心律齐.考虑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给予吸氧,生理盐水20IIll 加地塞米松 10mg 静脉推注,5%葡萄糖液 250ml

10、,抗血纤溶芳酸针 0.4g,地塞米松 10mg 静脉滴注,其间患者感到咽喉部有异物感,请五官科会诊,咽喉未见黏膜水肿,呼吸平稳,会厌部未见水肿,肌内注射非那根 25mg 后收入院 .人院后检查:体温 36.2C,心率 767,./min,呼吸 19/min,血压 110/60mmHg.神清语利,精神较差,面部轻度潮红,上,下唇肿胀明显,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侧轻度中枢性面,舌瘫,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左侧上,下肢肌力45 一级,感觉对称,神经系统病理征(一),心率 76 次/min,心律齐,双肺呼吸音尚清晰,腹软,剑突下轻压痛,咽部未见充血,全身皮肤未见丘疹,双下肢不肿.人院后同

11、时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50ml,VitC2.0g,抗血纤溶芳酸针作者单位:430014 武汉市中心医院康复中心Email:whzhou88sohu.eom.临床集锦.0.4g,地塞米松 5mg,缓慢滴注;生理盐水 250mg,肌苷0.4g,10%氯化钾 7mg.当晚呼吸平稳,脉搏 64/min.讨论脑复康的化学名为 2 一氧化一 1 一吡咯烷基乙酰胺,是脑代谢改善药,可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并增强神经兴奋的传导;对缺氧所致的逆行性健忘有改进作用;可以增强记忆,提高学习能力.临床主要用于脑动脉硬化症及脑血管意外所致的记忆和思维功能减退的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腹部不适,纳差以及兴奋,头晕,头痛等.

12、有报道吡拉西坦片治疗脑梗死总有效率为 71.4%,加上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在临床上常作为一种辅助药物.脑复康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时有报道,而片剂致过敏反应很少见到,机制不甚清楚.本患者符合严重过敏反应临床诊断标准.提醒广大医务人员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是否有过敏史,家族史,特别是老人和高敏体质患者,除了做好病历记录外,还要口头交代清楚,因为脑复康片的药瓶上只见吡拉西坦片的字样,多数患者只知道脑复康,而不认识其药品名.因此要求我们在医疗活动中要注意细节,真正做到六个是否(是否想到,是否检查,是否告知,是否监测,是否有效处理,是否跟踪),以防严重后果发生.参考文献I张丽莉,李红英,李义召.胞磷胆碱钠胶囊和吡拉西坦片治疗脑梗死比较.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202-204.2张小丽,计林丽 .脑复康片致过敏反应 1 例.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18:252.3任华丽.首个 严重过敏反应临床诊断标准(初稿)出台.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071.(收稿日期:2006815)(本文编辑: 邵隽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