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32415645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 鉴赏古诗无需引经据典,无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鉴赏评价作品本身的特点。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还要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 。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 从意境洞察心胸。一鉴赏范围词语:(一)题材方面的:古诗大致上有五大题材: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 、杜甫登高 、 登岳阳楼 ) ;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 、杜甫春

2、夜喜雨 、贺知章咏柳 ) ;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杜甫蜀相 、刘禹锡石头城 ) ;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 、柳永雨霖铃 、李清照一剪梅 、姜夔扬州慢 ;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有时还可说“ 山水田园诗”。(二)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三)运用答题格式:.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

3、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题菊花 (唐)黄 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

4、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渔歌子 (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 (唐)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写

5、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玉楼春 (宋)宋 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

6、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二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一) “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 、抒情、议论、铺陈等。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 、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

7、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 “情”、 “志”的区别:在诗歌里, “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三) “情”、 “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8、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 “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三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常用的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 (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

9、(某种)作用。 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

10、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常见的修辞: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

11、、反复、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等。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

12、、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

13、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14、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15、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常说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点化(化用) 、互文、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 、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