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逆转的利率、产品的调和、狂妄的炼金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408683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逆转的利率、产品的调和、狂妄的炼金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逆转的利率、产品的调和、狂妄的炼金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逆转的利率、产品的调和、狂妄的炼金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逆转的利率、产品的调和、狂妄的炼金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逆转的利率、产品的调和、狂妄的炼金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逆转的利率、产品的调和、狂妄的炼金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逆转的利率、产品的调和、狂妄的炼金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逆转的利率、产品的调和、狂妄的炼金师。被误读的风险最近 9月 30日央行和银监会联手出台的房贷新政,被认为是给日渐萧条的房地产市场打的又一剂强心针。其主要内容,除了首套房贷付清后再次购房以首次购房认证,并可享受 70%的优惠贷款利息之外,最引起争议的就是推进房贷的资产证券化这一政策了。其中最大的争议,在于这项新政是否会创立中国版的“两房”,并进而导致中国版的次贷危机。但是,在这些争议中,有不少对于美国“两房”及次贷危机的误读。要真正了解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必须澄清这些被误读的风险。误读之一,就是“两房”的过度资产证券化导致了次贷危机

2、。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房贷总余额大约 10万亿美元,其中次贷(Subprime)仅占大约 10%,而“两房”的优质贷款(Prime)MBS 大约占到市场的 50%,剩余为次优(Alt-A)、超大额(Jumbo)、美国政府担保贷款(FHA/VA),及银行的自持贷款(Portfolio)。“两房”虽然出现了巨额的账面浮亏,但是和次贷的关系并不大,他们也不发放次贷。次贷主要是普通商业银行或者类银行机构发放,并由华尔街投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美国政府对其疏于监管是导致大量贷款出现欺诈、违规、并导致大量违约的重要原因。误读之二,“两房”的资产证券化导致了房价的严重泡沫化。美国在上世纪 90年代后期开始房

3、价出现了快速上涨,其主要原因并非房贷的资产证券化。1997 年的税法改革,去除了大多数购房者的资产增值税;2001 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导致大量资金进入房市;2001-2003年间的联储主导的极低利率政策,都是房价高涨的推动因素。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上更多的金融泡沫,包括英国的南海股票,荷兰的郁金香狂热,美国上世纪初的佛罗里达房地产,都和资产证券化没有任何关系。简言之,泡沫的出现与资产证券化并没有必然联系,更多的是基于投资者对于未来资产价格上涨不合实际的期望。误读之三,资产证券化会拆除房地产泡沫到金融系统的防火墙,导致新的难以管控的系统性风险出现。其实资产证券化并不会产生新的风险,而是把风险重新分

4、配。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做与不做,风险都在那里。如何能够把风险最优化地进行分配,是一个关于产品设计的技术问题。采用“两房”的模式,则仅仅发售除去信用风险的资产现金流;采用华尔街的私有证券模式(PLS),则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都要定价,而且还要常常采用各种信用增强(Credit Enhancement)交易以满足机构投资者对于信用评级的要求;采用欧洲的担保债券(Covered Bond)模式,则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没有出表,银行依然需要足够的资本金来承担这些风险。“两房”的演变,从最初政府应对大萧条时间的大量房贷违约的政府机构,到上世纪 70年代的私有化,再到本世纪初的金融市场巨无霸,最后回归

5、政府调节房贷及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半政府机构,走过了近 80年的历程。其功过利弊,并非一篇短文就能说明的。而目前种种对其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的误读和传闻,甚至包括中国购买“两房”债券出现巨额亏损这种毫无常识的类似坊间金融演义的流言,对于中国未来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无疑是有害无益。逆转的利率最近网上流传不少房贷证券化的文章,其中有些观点似是而非,以讹传讹。在资产证券化被误读的风险一文中,我们澄清了以下几个常见的错误观点,以正视听。 “两房”的过度资产证券化导致了次贷危机。实际上“两房”的主业是占全美房贷 50%的优质贷款证券化,与占市场 10%份额的次贷关系不大;其打包

6、的 MBS资产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也表现出色,投资人获益匪浅,包括中国外管局的 MBS投资。 资产证券化会进一步吹高房地产泡沫。历史上来看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泡沫并无必然联系。泡沫的出现和扩大由投资者不切实际的对未来资产价格的涨幅期望所催生。 证券化会打通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系统的防火墙,制造新的系统性风险。证券化产品一般转移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不创造新的风险。当然,对于资产证券化的滥用及无知,可能导致市场参与者去承担其并不了解的过分的风险,但这并非证券化的必然结果,并可以由有效的监管加以控制。目前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观点,认为目前推出 MBS的时机尚未成熟,主要是因为房地产按揭的平均利率较低,再扣除

7、证券化过程中必要的费用,能承受的年化收益率不高,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吸引力不够。这个观点,听上去言之凿凿,实际上并不能经得起推敲。其主要错误,在于混淆了房贷的名义利率,和 MBS的收益率。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篇网文中提到目前房贷的加权平均利率为 6.9%,而目前市场要求的回报率一般都高过 6%,考虑到证券化过程中大约0.50%的服务费和 0.50%左右的信用增强费用(由美国目前 MBS市场相关数据估算),净利率为 5.9%,那 6%的目标就比较难以达到了。这个逻辑忽视了 MBS的发行或市场交易价格并非其面值,由此把对其回报率的估计混同于扣除了发行费用的净名义利率。如果其市场价格为 95元(每百元面值

8、),假设回报期为五年,则 5.9%的净名义利率实际上等同于 7.1%左右的内部收益率(IRR)。当然,这要求贷款银行在做 MBS出表时,需要对这 5元的差价进行减记。银行会愿意吗?其实帐要这么算:银行依然留下了 0.50%的服务费用,5 年的净现值大约 2.5元左右。因此实际的减记仅为 2.5元,考虑到每 100元的贷款沉淀可以直接回笼 95元的现金,只要新发贷款(如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超过原来贷款 0.50%,银行就是有利可图的。同时在进行 MBS出表时,银行也避免了未来的信用风险,这笔减记也可以认为是购买了信用风险的保险。以房地美发行的 30年期固定利率 MBS为例,在 2014年 3月

9、19日的待定交易市场(To-Be-Arranged, 又称 TBA市场,是美国主要的MBS交割标的物市场)上,一共有 9种不同利率的 MBS TBA,其净利率由 2.5%到 7%不等,市价差别也很大,每百元面值的 MBS价格由$91.25一直到$112.12。在考虑到价格因素之后,反而是利率(2.5%)最低的MBS拥有最高名义回报率(Yield)3.82%,而利率(7%)最高的 MBS名义回报率仅为 2%。当然在考虑到期权特性引起的提前还款特性之后,真正的回报差别就没有那么大了。在不考虑利率变化,直接用远期合同曲线(Forward Curve)定价时,其期权调整后超额回报(Zero Volat

10、ility Option-Adjusted Spread,或者称为 ZeroVol OAS)差别在 82 bps 到 10 bps 之间。在考虑未来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其期权调整后超额回报(OAS)的差别就减少到 78bps 到 28bps之间了。下表即简单罗列了这一系列 MBS的利率、价格、及各种回报率指标的关系。由此可见,所谓利率过低,发行 MBS无利可图完全是个伪命题。市场随时会对其风险、回报做出定价。有一句美国谚语说得好:Anything can be sold, if the price is right。 意思是只要价钱合适,什么东西都买的掉。至于是谁用什么价钱来买,那就要等到下回分

11、解。产品的调和在资产证券化系列短文中的上两篇被误读的风险和逆转的利率中,我们提到了资产证券化这一过程本身并不产生新的风险,而是重新分配风险。在这篇产品的调和中,我们就来谈谈不同的产品是如何设计,并且如何根据投资者的口味调和风险的。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重新分配信贷产品的未来现金流,而根据信贷产品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机构房贷抵押证券(Agency MBS),指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政府下属的吉利美(Ginnie Mae)发行的 MBS,其标的物(打包的信贷产品)为美国政府担保的住房贷款; 私有机构发行证券(Private Label Securities/PLS),指华尔街投行发

12、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其标的物为没有美国政府担保的住房贷款和其他信贷产品,包括:o 超大型房贷(Jumbo)MBS;o 次贷(Subprime)MBS;o 次优(Alt-A)MBS;o 商业贷款抵押证券(Commercial MBS)o 其他资产抵押证券 ABS,包括: 信用卡 学生贷款 汽车贷款 商业贷款,等等。私有机构发行的 ABS虽然种类繁多,但是规模大大低于机构发行的 MBS。“两房一美”发行的 MBS总额大约 6万亿美元,这和美国政府对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大力干预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私有银行信贷全线收缩,导致“两房”和吉利美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 90%。机构 MBS的产品比

13、较简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直接传递型(Pass-through)MBS,即把从贷款人那里每个月收取的贷款月付刨除管理费和保险费用之后,直接传递给投资者; 本金/利息拆分型(Stripped)MBS,即把收取的贷款月付分为本金部分和利息部分,分别支付给不同的投资者; Collaterized Mortgage Obligation/CMO。这种比较简单的MBS衍生证券把本金和对应的利息分成几份 CMO,其中优先级最高的CMO本金和利息最先偿还,优先级次之的 CMO利息也同时偿还,但是本金要等到上一级 CMO的本金还清之后才开始支付。注意不要把这种优先级与信用结构化产品里的优先/劣后混淆了,这里

14、的不同的 CMO完全是本金/利息的重新分配,但是信用风险是完全一样的。MBS 的最初形式,其实就是 Pass-through,源于最早的投资者:商业银行的需求。商业银行经常和“两房”直接进行抵押贷款和 MBS的互换,就是直接拿同等面额的抵押贷款换取 MBS,这样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上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资本金要求可以得到大幅减少:持有贷款的资本金要求在 Basel II以前一般为 8%,而换成 MBS之后就降低到 2%左右了。这种监管套利对于银行来说当然是大为有利可图的,当然也不是毫无代价,现金流的利息收入就需要扣除掉管理费和保险费用:保险费一般由两房收取,管理费由提供管理服务的机构收取,一

15、般也还是商业银行自己。这份管理费用(Servicing Fee)对于许多银行来说,是价值不菲的一笔资产,但是具有非常高的市场风险。因为其本质是利息收入的一部分,因此高度依赖贷款人在未来继续还本付息。而美国的房贷一般是固定利率,其市场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利率风险及预付风险。利率风险指的是在折现率变化的情况下,固定收益债券的市场价格会对应发生变化:折现率高,则市值变低,反之亦然。这个市值对应利率的敏感度,也就是价格的一阶导数,一般被称为久期(Duration),因为正好和固定收益债券的加权平均回报周期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一般一个 30年的房贷,在不考虑提前偿付的情况下,其久期大约为 10年左右,远远

16、低于其合同规定的现金流持续时间。MBS 的主要市场风险源自预付风险:由于在市场利率降低时,贷款人会选择再融资(Refinance),并提前还款,导致 MBS的久期非常难于预测。一旦贷款人提前还款,所有未来的利息收入就降为零,这也导致 Servicing Fee的久期非常之高,有时可以达到 15-20年,大大高于其基础 MBS的风险。为了对这种市场风险进行避险操作,本金/利息拆分型 MBS被设计出来了。其理念基于一个简单的无风险套利判断:本金+利息=贷款的市值。这样如果在市场利率降低,未来利息现金流的市值降低,那么未来本金现金流的市值就会升高。这样商业银行为了对其管理费这一资产进行避险,就可以去购买相应的本金拆分(Principal-Only/PO)MBS。由此可见,需求,尤其是对风险进行避险的需求,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驱动力,对于 CMO产品,也不例外。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MBS的风险主要由久期来衡量。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也是他们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