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399256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 “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

2、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 “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 )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

3、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 )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 )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 )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构成“见+谓

4、语+ 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 于” 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 ,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 ,表被

5、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 “为所” ,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司马迁鸿门宴 )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

6、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第 2 页,共 4 页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 “蒙后省” “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 (廉颇)伐齐,大破之。 永州之野

7、产异蛇, (异蛇)黑质而白章, (异蛇)触草木, (草木)尽死。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 (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 )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

8、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司马迁鸿门宴 )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

9、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 ,还有介词“以” “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 ) (2)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 )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

10、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 、“弗” 、 “未” 、 “非” 、 “否” 、 “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11、。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 )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 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第 3 页,共 4 页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 之有哉! 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

12、(韩愈师说 )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 ”译成“只” “只是”或“专” “一定”等,而助词“之” “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 “惟命是从” “唯你是问” “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 、 “以” 、 “为” 、“与” 、 “从” 、 “自” 、 “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

13、放在介词前。如: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 一言 以蔽之。 (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司马迁鸿门宴 )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

14、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 ,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15、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 七、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 。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曹刿论战 )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 (司马光赤壁之战 )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附 1:学习札记 附 2:Crazy Urus 题词一首 桂枝香秋思 独倚落木,望细雨霏霏,闲花簌簌。阵阵寒风呼啸,如泣如诉。烟柳断肠斜阳处,野径荒,漫漫长路。风吹梧桐,雨打芭蕉,草尽叶枯。 忆往昔,经年碌碌。叹云梦浩淼,流沙依默。奈何瘦鸦鸣唳,难见绿树。登高驻足揽明月,但天空乌云密布。悠悠岁月,一丝哀愁,几多酸楚? 附 3:唐宋古诗名句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