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2393128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在人类跨越新的千年之际,中国的教育改革又赶上了一次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以网络多媒体技术、生物遗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席卷全球。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眼下最热门的行业是 it 业,最时髦的谈资是“.com”。青年人应时运、赶时髦顺乎情理,中老年被迫赶时髦出于无奈。美国总统克林顿几年前就说,美国 12 岁的孩子人人要学计算机;18 岁的青年人人需要上网。今天网络的重要性已在国际商战中初见端倪。世界 500 强企业已不约而同地在网上交易,并且直言,不与不上网的企业做生意。再过几年,不敢说不上网没饭吃,但可以肯定地

2、说,不上网不会有好饭吃。教育也不例外。可以预言,在不远的未来,计算机用于日常教学将会像今天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普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感,应当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否则,在被世界潮流淘汰之前,就被孩子们淘汰了。”这是教育部电教办主任宋成栋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中的一段话。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学校、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的封皮上,因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 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

3、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 。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今天的教育理论如果不是对这样一种时代所提出的教育问题的回答,那么我们就不是在从事今天的教育,我们所研究的也就不是今天的教育。以昨天的教育和教育理论,来进行今天的教育或思考今天的教育,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世界的网络化,这是时代对于我们的巨大挑战。这个又一次起源于西方的科技革命,使得我们又一次面对西方文明发展的优势。我们不能忘记,在上一次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西方领先了东方。在那一次西方的挑战面前,我们中国人曾经

4、历的失败,由此而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痛苦,是决不能忘记的。这一次我们必须自觉地迎接挑战,在战胜这一次挑战中,教育应当发挥何种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自觉思考的问题。网络时代的教育变革,恐怕也不仅仅是以有形计算机、光缆、人造卫星,甚至像电话线这样的物质设备,仅有这些东西,还不能成为真正信息意义上的网络。网络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与网络时代相应的教育思想观念。一、 网络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其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教学论。.毛泽东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教育

5、的出发点和归宿。国为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就要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取向,批判“眼中无人” 甚至不把学生当“人”教的做法,让位还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再不是课堂的配角,这是教与学关系上的一个大变革。在重知识传授积累,轻知识的创造和运用的教学观念影响下,学生很难改变配角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硬灌。当作装知识的容器,将知识学习作为最终目的,还是作为手段工具,这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根本区别。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而真正的发展源于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对学习的责任心。我校目前采用的“一主三分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

6、体,采取分组、分层、分类教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情境,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富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氛围。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一主三分式” 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而是主动适应学生,从学生内在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这就要求老师不仅掌握教学体系还要挖掘活动主体的因素;不仅备知识,还要备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突破教学固定化,不是走教案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根据学生各自需求和认知水平,使其学会

7、。所以要灵活地使用教案,在教学中完善教案、创新教案;灵活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看作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而不是教条,注重教给学生活动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一节课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与三分之二,参与面达 100;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发展了能力。()强调合作学习的互动作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对集体教学的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有显著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而且为其探究学习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再不怕说错了,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创造性。()强调在教学目标下确定构建的主题。设计好问题情境

8、,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过程,这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其中很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进行科学思维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既调整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及思维体系的过程,这是学生的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呢?适应未来社会要求,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曾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1)在未来社会,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能否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重塑自己、又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形成有原则的适应性。最令人赞赏的是日本的学校教育对培养社会能力的

9、注重。在日本,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搞社会调查,几个孩子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不需要老师的带领,孩子们独立地去了解和调查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情况。譬如,去消防队了解消防部署过程、消防基本程序,然后画出消防部署图。或者去垃圾分拣站,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方法以能基本程序,然后画出示意图,写出调查报告。我一想到这一系列的任务都是由八九岁的孩童来完成,就不由地感叹日本教育的力度。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的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日本学校对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人文素质与环保意识的注重,体现了日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现代社会人才基本素质的认识。毫无疑问,不同的教育将使孩子们具备不同的能力类型,而教育所缺乏

10、的内容则必然通过孩子们的能力缺陷反映出来。比较而论,我们的学校教育使孩子们拥有较多的雕虫小技,但却缺乏诸多现代社会急需的重要素质。(2)是否具有强烈的竞争能力,又懂得社会协作的本性和协作技能;形成有协作的竞争性。(3)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创新能力,又牢牢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形成有继承的创造性;(4)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能否理解、尊重、包容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人生目标,又有自己的崇高理想,形成有理想的包容性。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巧取精华。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

11、重个性、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新体制,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相比较,我国在学习他国的经验时,常常是只学其表,外在的包装尽管不断地翻新,传统的弊端却始终难以摒弃。日本的教育启示我们,东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互补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信息技术使这一追求成为真正可能,但是,这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信息技术,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履行教育的真正使命。”信息技术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有可能把精力和重点放在教育的主要功能上来。信息技术改变着人关于知识的观念。传统的教育观认为知识获得主

12、要通过书本,(以书本为中心)知识多少与年龄成正比,认为知识是终身有用的,可现代教育观则认为,计算机前无老少,面对网络这样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一位教授与一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网络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运用网络的人。信息技术在改变着知识数量观的同时,又改变着知识质量观。二战以来,知识陈旧周期缩短。进入 90 年代,每隔 4 年就有 75%的知识被更新,而信息技术使得这种被更新的知识以分以秒的速度不断送到人们的电脑屏幕上。信息技术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

13、通过信息技术接收信息。这里教师“ 发送 ”包括从声音、文字、图象、演示、讨论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的“接受” 包括从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不同指向的主动选择和相互论辩。美国的一位校长评价中国学生有两大长处:一是知识基础扎实。二是学习勤奋。有两个弱点:一是不善于人际交往,内向、智商高,情商低。二是会回答问题,不会提出问题,更不善于动手操作。不会提出问题就不会创造,创造是从问题开始的。还有一位外国人讽刺我们:我国学生的教科书没有你们的厚,书包没有你们的重,可是你们却买我们的产品,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竟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往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应该怎样做;今天要求教师启发学生

14、;世界可能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这就是传授知识向启发智慧的转变。面对扑天盖地的信息源教会学生求知的渠道,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判断和选择;知识是现成的,可是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要比教给现成的知识重要的多。打破知识永恒的观念,形成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非常重要。创知精神和相应的创知能力,是启智教育的最高目标。 注重学生特长的教育过程观。从北京的中考形势看,“特长生” 倍受青睐,成为各校争抢的对象,这不仅是各校音体美汇演撑门面的需要,也是社会多层次人才的需要,它标志着构筑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已开始

15、动工,“千军万马” 挤独木桥局面将逐渐得到改变。目前,学校教育文化缺乏学生需要至上的观念,缺乏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因此,教育改革至少要作以下深化和延伸。一是开放教学制度。自由是个人自主创业的前提。目前,被学校制度死死地捆绑着,既不能提前、中断或延缓毕业,也不能跨专业选修,今后毕业时限应该允许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课程也应该真正自主地选择。总之,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需要来组织和实施。二是培养批判精神。批判是创新和创业的基本条件。因为,创新是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从现成结论的容器到结论与决策的修改者,需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对传统教育的判逆和自主意识觉醒。在教学中废止注入式,鼓励反思的启

16、发,实施开放式教学,彻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变选拔教育为发现教育。使人才标准从划型向特色异向型转变。用人单位或高一级学校(升入的学校)对考试标准与内容有更多的决定权。文汇报上曾作过这样的报道: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高材生无论多么难的数学题,他都可以很快地列出解题方程。但他有一个小缺陷,就是不喜欢繁琐的演算。因此他的解题程序是正确的,答案往往出错不断,考大学时,他又就是因为这个缺陷,以几分之差被大学拒之门外。于是家长把孩子送到西方一所著名大学。在那里他得到最高奖学金,上课时,外国教师总被这个中国学生提出的无穷多的问题问得瞠目结舌。在实在无法回答的时候,这位老师请全班同学起立,为这个中国学生鼓掌。他为有这样能把自己问倒的学生而自豪。第二年,这个中国学生成为校长的助理。同一个学生在国内外所受的待遇迥然不同。在国内老师们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老师们常为自己批量生产的“标准件” 产品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在成千上万颗标准脑瓜形成的同时,多少个含有无尽丰富和多样化潜能的天才被降为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思路永不出错的庸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