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2376183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兽医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兽医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兽医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兽医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检疫 11 级兽医学概论复习资料题型:填空题 0.540=20 选择 210=20 名词解释 210=20 问答题 55=25 综合题 151=15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第一节 疾病概论一、疾病学1.疾病: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表现为机体生命活动障碍,对畜禽造成生产能力下降,经济价值降低。(二)疾病分类(选择、填空)按疾病发生原因可把疾病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按疾病的经过,将疾病分为:急性病、慢性病、亚急性病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可将疾病分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运动器官系统疾病其他:营养代谢病(三)疾病的经过:疾病从发

2、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称为病程。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四)疾病的转归:分为完全痊愈、不全痊愈和死亡三种形式 二、病因学(大题如何让转化)(一)病因:病因是指引起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包括 1.外因、2.内因、3.诱因.(二)病因学分类1.疾病发生的外因分为五大类:(1)机械性的因素、 (2)物理性的因素、 (3)化学性的因素、 (4)生物性的因素、 (5)营养性的因素2.疾病发生的内因: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大致可包括两个方面:(1)机体的感受性: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由于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形成机体的一般特性,如种属,品种,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营

3、养的差异,对疾病的反应亦不同。(2)机体的抵抗力:机体防御致病因素作用的能力机体的防御结构:A.浅部屏障:皮肤,粘膜和淋巴结B.深部屏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脏、肾脏、血脑屏障机体的免疫性:生物体识别我物质排斥异己物质,以达到维持机体自身稳定性的一种生理功能3.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对致病因素具有感受性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但是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由单一原因所引起,而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病因对机体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通过体液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最基本、最重要的)5.疾病的因果转化规律: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是某种原因的结

4、果,原因和结果不断地在相互作用中更换着位置。*以感冒为例概括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发热头痛浑身酸痛流涕寒战干咳呕吐第二节 基本病理过程第一类 血液循环障碍1、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是指休克和心脏功能不全;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充血、缺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2、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包括:充血和缺血、血量、血液速度发生变化2出血 心血管壁完全性和通透性受到破坏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血液形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一、充血(静动脉充血的比较)(一)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动脉充血,简称充血肉眼观:体积大、鲜红、温度上升、机能上升1、动脉性充血的原因:1)

5、物理性因素:温热等物理因素2)化学性因素:酸碱等化学因素3)生物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4)机械性:如摩擦2、病理性充血类型A、炎性充血: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 B、贫血后充血:减压后充血 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短时间的轻度充血,对机体影响不大,除去原因即可恢复;(脑部充血高 BP 脑出血)(2)长期持续性充血时,往往继发淤血,会引起不良后果(3)充血对机体的有利影响:能使局部组织血流加速,营养物质输入增多,代谢旺盛,改善血液循环,可增强抗病能力(二)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或发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1、肉眼观:静脉性充血(淤血)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

6、、体积肿大、机能减退、表温降低2、原因:静脉受压:肿瘤、肠套叠静脉阻塞:血栓形成心衰:右全身淤血,肝 左肺淤血3、静脉性充血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短时间的淤血,不发生显著后果.若引起淤血的原因长期存在,则淤血将逐渐加重.淤血的组织缺氧,代谢障碍,可使局部出现:1)淤血性水肿 2)淤血性出血 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4)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器官硬化左心衰 肺静脉回流受阻 肺淤血 右心衰 体静脉回流受阻 肝淤血心力衰竭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后,红细胞崩解,血红蛋白被分解成棕黄色含铁血黄素,这种胞质内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时出现槟榔肝:发生肝淤血时,肝脏肿大,包膜紧张,切面肝小叶中心

7、淤血呈紫红色,周围呈黄褐色,这种红黄相间的结构,状似槟榔,故称槟榔肝二、出血1、出血的原因主要有: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1、破裂性出血:是由于血管壁受损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常见于外伤、炎症、肿瘤和血管硬化病理变化A.内出血:血肿、积血B.外出血:呕血、咯血2.渗出性出血:是指血管壁无明显变化的解剖学变化,红细胞和血液成分通过通透性增高的血管壁出血管。常见于中毒、某些传染病及维生素 C 缺乏病理变化A.内出血:淤点、淤斑 、出血性浸润(出血性素质)B.外出血:血尿、血便2、概念:血栓形成:是指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固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则是该过程所形成的固3体质块3、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心血管

8、内膜损伤暴露出内膜下胶原纤维 血小板反复聚集 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系统血流缓慢,涡流形成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血液粘滞性增加血液凝固性增高4、血栓的结局:软化、机化、钙化 (概念)机化:血栓形成后,从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肉芽组织,逐渐溶解、吸收、取代栓塞,称为血栓的机化四、栓塞1、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2、原因:动脉受压、动脉阻塞、动脉痉挛3、梗死的分类及病理变化:1)贫血性梗死:见于肾、脾、心、脑,梗死区缺血、细胞蛋白凝固而呈苍白色 ,病灶呈锥体型-心、肾、脾梗死,梗死灶内含血量少、灰白色,邻近组织间有明显充

9、血出血带。镜下,早期可见该组织轮廓,晚期呈一片红染均质状2)出血性梗死:见于肺、肠,梗死灶因有出血而呈暗红色-肺、肠梗死、梗死灶内明显出血,暗红色或紫黑色五、梗死当动物机体发生疾病时,动物组织中细胞和细胞间质(基质和纤维)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引发代谢功能障碍。研究这些病变的原因、机理和结局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积极的意义。1、机体代谢障碍引发的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包括:萎缩变性坏死其他:钙化、结石2、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体积的缩小,伴随功能减退类型: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1) 生理行萎缩:当动物到达一定年龄时,木屑组织器官即发生萎缩,生理机能自然减退。如胸腺、性腺、子宫、乳腺

10、的萎缩2) 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缺营养 全身萎缩(长期饲料缺乏或消化道疾病)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 肾萎缩废用性萎缩-长期卧地 肌肉萎缩内分泌性萎缩-脑垂体肿瘤 肾上腺萎缩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 肌肉麻痹病理性萎缩的病变:肉眼观:器官均匀缩小,重量减轻镜下: 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病理性萎缩的结局:(1)轻度萎缩 病因去除 恢复正常(2)持续性萎缩 细胞变性、坏死 3、变性: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其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常见的变性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等4、坏死:多种刺激因子造成组织、细胞严重损

11、伤,导致细胞死亡。细胞死亡表现为:坏死、凋亡坏死活体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4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干燥坚实,凝固性坏死还有两种特殊类型:(1)蜡样坏死(纤维蛋白坏死):纤维蛋白凝固所致(2)干酷样坏死:蛋白质与脂肪凝固所致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分解成液体 3、坏疽:坏死组织发生腐败 坏死的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主要的形态学标志,变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5、炎症1、概念: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依炎症的基本病变分类: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2、炎症的临床表现局部表现:炎症的局部临床特征是红、肿、

12、热、痛和功能障碍红、热是由于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肿是由于局部炎症性充血、血液成分渗出引起。炎症后期的增生也可引起组织器官肿大痛:因渗出物压迫和某些炎症介质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而引起功能障碍:因炎症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将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如肺炎影响气血交换从而引起缺氧和呼吸困难等炎症的临床表现炎症的全身反应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当病原体蔓延入血时表现:炎症介质使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散热降低;致热源的作用,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在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多,主要由 IL-1 和 TNF 引起骨髓中白细胞储存库释放加速;而且相对不成熟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加,这

13、就是临床上所称的“核左移” 。持续稍久的感染还促进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某些病毒性疾病和伤寒等炎症还能出现末梢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渗出性炎(血管反应的结果)渗出是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液成分(液体、蛋白质、血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组织间隙、体腔、体表、黏膜表面)的过程。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白细胞、抗体输送到炎症灶,发挥防御作用。是以渗出为主的炎症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卡他性炎炎症的经过和结局:3、炎症的经过和结局(一) 痊愈大多数炎症病变能够痊愈1完全痊愈:在炎症过程中,清除病因,溶解吸收少量的坏死物和渗出物,通过周围健康细胞的再生达到修复,最后

14、完全恢复组织原来的结构和功能2不完全痊愈:如炎症灶的坏死范围较广,则由肉芽组织修复,留下瘢痕,不能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二)迁延不愈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内清除、或在机体内持续存在,而且还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过程迁延不愈,急性炎症转化为慢性炎症,病情时轻时重(三)蔓延扩散在病人的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断繁殖并直接沿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扩散1.局部蔓延 2.淋巴道扩散 3.血道扩散(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52.淋巴道扩散3.血道扩散第三节 常见症状病理学一、发热1、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体温

15、的调节性升高2、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 3 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退热期3、根据每天早晚测量体温绘成的曲线,将发热分为以下几种热型:稽留热:体温升高超过 1以上,稽留,昼夜温差不超过 1,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弛张热:体温升高超过 1以上,昼夜温差超过 1,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间歇热: 发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间隔时间短(几 h 至三五 d)回归热: 发热与正常体温交潜出现,间隔时间长(720d)4、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发烧程度怎么应付)1)中、低度发热有利于机体清除有害的致病因素,提高机体防御功能2)高热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心肺负荷加重、负氮平衡、甚至休克等二、贫血1、概念:是指单位容积血液

16、中 RBC(红血细胞)和 HB(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理现象2、按发病原因,贫血可分为三大类: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造血障碍性贫血3、贫血症状血象(贫血机体变化)1).血红蛋白数量减少2).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稀薄3).红细胞形态异常贫血症状不同类型贫血的区分1)急性失血性贫血:粘膜苍白、血压低、脉搏细速弱、耳尖与四肢厥冷、全身颤栗2)慢性失血性贫血:肝脾和淋巴结出现造血灶3)溶血性贫血: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血液中胆红素上升)4)营养性贫血:HB 和 RBC 少,血液稀薄、瘦5)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白细胞与血小板均少三、水肿概念: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全身性水肿、局部水肿(一)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