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374864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汤慧明 【摘要】:正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而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却没有降低。可见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仍是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此,谨谈谈我的一点看法,管中【作者单位】: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 全面提高 重要课题 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教学大纲 中学生 指导思想 比较法 能力 【分类号】:G633.3【正文快照】: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

2、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而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却没有降低。可见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仍是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提高学高中文言文教学法浅谈学贵得法,教贵有法。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死”教、学生 “苦”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实施教学。一、诵读感知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过程

3、中最基本而又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培养语感、理解文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师少讲,学生多读。教师除在课堂内作相应的示范朗读, 适当点拨学生读清句读、读准感情外,应以学生自学诵读为主 ,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来阅读课文 ,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离骚 、 蜀道难 、 兰亭集序 、赤壁赋等诗词赋、散文名篇,尤应通过循环反复诵读来增进理解, 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得到精神熏陶和审美愉悦。在诵读的基础上, 还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说出诵读的心得感受。二、故事体验法对一些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历史小说类的文言文的教学,可在学生诵读

4、的基础上 ,通过举办故事会、编排课本剧和组织 . (本文共计 1 页) 继续阅读本文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加积二中 李香云摘要: 近几年,笔者一直担任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参加高考时,文言文部分往往失分最多。要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须培养其理解文言文文字的能力、分析借鉴写作技巧的能力、鉴别弃取思想内容的能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就此,笔者谈谈三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梳理知识,三是运用技巧,以此来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关键词: 文言文 兴趣 梳理 技巧 效率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 的景象

5、,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 的慨叹,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要不要学文言文,一直困扰着学生时代的我,怎么教文言文,又是当前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时常思考的问题。随着高考对文言文的重视、设置的分值越来越大,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之一。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 8 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探索到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认为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三个层面:一、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系统梳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三、灵活运用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做到了这三个层面的工作,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文言文教学可谓成

6、功矣。下面我就对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进行一一阐述。第一个层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是距现代汉语比较遥远的书面语,它时代久远、词法句法繁琐,又是较深奥的书面语,高中生虽然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文言文的距离感、陌生感还是很大的,如果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起来味同嚼蜡,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文言文失去耐心,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不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他们引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尤其重要。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经过试验证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

7、益就会成倍的提高。而钱梦龙老师也说:“教师 教的重点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 因此,重视学生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尝试,效果颇佳。1、以精彩的导语激趣。一段巧妙的导语是一把点燃激情的火把,所以在刚上课时用一段生动活泼的话语把学生引到学习文言文上来,让他们在放松快乐的情境中入境,效果是很好的。对于像庄子的逍遥游这样比较难懂的文章,可以由庄子的寓言故事入手化深奥的道理为有趣的讨论。对于像鸿门宴这样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借鉴电视预告片的

8、做法 大肆渲染后设置悬念。对于像李白将进酒 那样的文章,可以从他跟意象酒的关系入手,在了解作者这个人的基础上产生想学他诗的愿望精彩的导语可以让学生的眼睛跳动出光亮,跳动出他们对悠久文化的憧憬。2、以诵读为主的“活” 语境激趣。古人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说明学习语言需要一个“ 活” 的语境。要设置一个 “活”的语境需要改以往以串讲法为主为以诵读法为主。 因为书面上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受书面语的局限,不易表达出来,因此,必须让学生读出来,十几个、几十个人齐读,每天都读一阵子,通过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语境自然就有了。而语言习惯首先

9、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即有了语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 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 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学生在这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的语言环境中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它,学习它的欲望就会日益增强。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读指导举隅中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当一种语言在学习者

10、的记忆中成为一种习惯,我想,其它的一切都会容易起来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我的具体做法是:每篇古文必范读,并适当的介绍朗读要领和背诵方法,做到当教当背,并定期举行诵读比赛,设立诵读能手奖和诵读进步奖,以此来促进他们让他们喜欢读、爱背。另外,尽量用朗读来读认和理解字、词、句。如学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题目时,将“梦游天姥吟 ”分开,可见学生对这个句子没有掌握。这时教师恰当的指导朗读,句子的意思也就明了了。这样,美读的机会多了,死板无止无休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少了,可以说诵读使学生在享受中加深了记忆。在这样书声琅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中,学生兴趣有了,也动起来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兴致怎会

11、不盎然呢?3、以现代气息的语言激趣。要打通古今文化的通道,让“ 新新人类”喜欢学习文言文、乐于学习文言文,教学语言上也最好要有现代气息。时下易中天、于丹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渴望接受传统文化群体的“大众情人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讲解方式。他们往往以通俗生动的时髦生活话语来阐释传统文化。如易中天说:“韩信是待业青年,后来参加工作后当过侍卫、接待员、司务长”“ 诸葛亮拿着张琴唱卡拉 ok”等等。我也曾经尝试运用类似的时尚语言来进行文言文教学,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涨。如讲李凭箜篌引时,我在导入后说:“李凭的个人音乐会开始了。” 讲到“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时,我说: “

12、李凭的音乐可以使老弱病残居然跳起了迪斯科啦,李凭的音乐真了不起啊!”这恰到好处的点评,因为联系了现实生活,除营造了一定的气氛外,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4、以文言文中的文化知识激趣。学生对文言文中未知的古代文化知识总是充满好奇的,而文言文中有很多有关的奇闻轶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在讲课时适当讲一些具有古文化气息的内容,无疑是很能激发学生学习了解文言文的兴趣的。如讲到庄子的逍遥游的“无己、无功、无名” 的境界时,插入庄子的寓言轶事。讲到姜夔的 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时,就讲杜牧的十年扬州经历,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与体味。讲到韦庄的菩萨蛮中的名句“ 垆边人

13、似月,皓腕凝霜雪” 时插入卓文君的爱情传奇数字诗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以此来表现卓文君不仅人长得美,而且内在秀美,因此以她的美比喻江南女子的美相当恰当,让学生回味无穷。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喜欢你教的东西。那么,接下来把兴趣转化为行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就变得容易起来了。第二个层面:系统梳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过,

14、我也明白了,这就足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学生学的知识很零散,到最后才做整理未免太晚。因此我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系统意识,就让他们每人准备一本文言文知识库,着手从系统上去整理文言文知识。应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面。1、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新修订的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己有明确规定,“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 一定数量 ”,在大纲中规定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道难声声

15、慢等诗词曲 62 首,劝学 兰亭集序赤壁赋 等古文 28 篇(段)。(包括初中必备 50 篇) 通过背诵,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如读到兰亭集序“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字怎么讲,即使是课文没有注释,或者有注释而不去看,马上联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损

16、魁父之丘” 、“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个“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后面 “不知”、“不能” 、“不若” 的否定语气,可用现代汉语中“ 还” 、“ 简直” 、“竟然”等副词来表达,意思十分显豁。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裕如的状态。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2、把文言文中的词句进行分类整理。对于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在实词方面,大纲规定要掌握 120 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整理文言实词主要有 4 个方面:(1)词的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3)通假字。 (4)词类的活用。在实词这里需要特别积累一项:根据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内容大多限于人物传略的共通处规律,一些实词在各种选段中反复出现,这便是我们要着重积淀的,如有关官职升贬的: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