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识梳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374446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识梳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分册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今 1 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 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 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第 1 课 中华民族的起源考纲要求:原始农耕 A 炎黄传说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一)原始农耕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 A1、中国原始农耕的概况(1)产

2、生时间、距今 1 万年前后。(2)产生标志: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3)生产工具:新石器生产: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生活: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4)早期农业特征:南稻北粟,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5)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南稻北粟,黍稷大豆)2、原始农耕的出现的对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影响(1)生活方式:原始社会阶段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2)社会组织: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条件: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后,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定居生活,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

3、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代表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生活方式:聚族定居生产方式(特征):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原始社会阶段3、原始农耕的出现的意义:1)改变了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采集、渔猎 能生产2)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聚族定居3)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依赖、适应 利用、改造自然4)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5)为人类迈入文明的门槛奠定了基础4、有关原始农耕史料获取途径:考古发掘(二)炎黄传说 A1、传说概念: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经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2、主要传说:有关炎帝黄帝传说在春秋以来的

4、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3、传说史料的价值:神话传说可以作为历史史料,但是有效性较低,还需要文献资料、考古发掘等相互印证,才可以确定(三)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1、起源时间:距今 50004000 年, 2、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3、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4、获取途径:考古发掘第 2 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考纲要求: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 二里头遗址 A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传说与文献中的夏朝:转折: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第一个国家。(1)社会特征:“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2)统治者更替的方式:“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国君世系相传以为礼,禅让

5、制到世袭制)(3)国家特征:设官分职,夏王有文武官员;有军队;有监狱、刑法镇压反抗传世文献(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尚书 史记 竹书纪年 左传 礼记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考古印证文献的记载:1、二里头遗址(1)时间:距今 39003500 年,已进入青铜时代(2)地域:河南偃师二里头(中原地区)(3)政治:社会分化产生(依据:有宫殿式建筑出现)(4)社会经济: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畜牧业) 。(5)文化:进入青铜时代(依据:青铜器、玉器多用于礼器和祭器,与文献记载“礼仪以为记”相吻合)(6)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

6、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2、特点:二里头文化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3、结论:夏是否存在,史学界没有定论, (因为没有夏王朝的直接文字记载,因此我们只能说二里头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夏文化,而不能说绝对就是。从而理解到要真正弄清文献中的夏朝与考古学上二里头文化的关系,有待新史料的发现和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二重证据法是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首倡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即用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相互印证来解读历史,也是他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如甲骨文字、殷周金文、汉晋简牍、古器封泥等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

7、证新解。第 3 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一、考纲要求: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B 方国联盟 A 青铜器与甲骨文 A (一)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二)方国联盟是商朝对王畿以外区域实行间接统治的形式。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其特点是商王是周边方国的共主,方国臣服或归附于商,方国的向背决定商朝的兴衰(三)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青铜器中蕴含着哪些商朝的文化元素?)(1)代表及青铜制造技术水平:司母戊鼎(早在上世纪 70 年

8、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 后母戊 ) ;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2)特点与功能: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思考:商朝青铜器所折射出的商朝历史的哪些信息?经济:手工业技术先进,青铜铸造业发达,工艺高超政治:青铜器反映器物主人的身份等级和政治地位思想文化:商代礼制发达(以礼器和祭器为主) ,崇尚鬼神(沟通天地)生活习惯:酗

9、酒风气盛行(大量酒器出土)2、甲骨文:(1)概念: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2)具备规律: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3)文字地位: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4)史学价值:真实记载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提供了研究商史第一手资料,可以印证文献中对商朝历史的记载;可以研究古代汉字甲骨文发现和解读,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河南安阳殷墟考古资料发掘;史记殷本纪的文献记载;商朝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考古资料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

10、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 天下定于一 ”局面的产生。急 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 “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时期。第 4 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4考纲要求: 西周的建立A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 礼乐制度A一、西周的封邦建国 1、西周建立: 时间:公元前 1046 年(前 11 世纪中期) 事件: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结果:周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都城:镐京2、政治:封邦建国体制目的:为有效统治新征服地区;“封建亲戚,以

11、藩屏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方国首领;功臣;另方面,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行政中心3、作用:积极: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提高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消极:东周时期,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坐大,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状态。思考:西周的封邦建国与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么不同?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同:商与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联盟里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体制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进步性: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实现

12、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二、西周的礼乐文化 (文化心理认同) 1.时代背景:(1)政治背景:“小邦周” 取代“ 大邑商”,立封邦建国体制(2)思想依据: 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3)历史渊源:继承夏商 礼的传统2.内容第一,制礼:(1)礼的起源:先民的习俗仪式。定义: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功能:维护社会秩序 (2)周公制礼: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家)和政治等级(国)上,显示身份差异和权利义务。第二, 作乐:(1)目的: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2)内容:创作礼乐、史诗3.制礼

13、作乐的意义: (1)当时:二者相辅相成,维护阶级统治,维持社会团结安定。(2)后世:周公制礼作乐其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第 5 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考纲要求: 社会变革 B; 百家争鸣 B一、东周建立 A5时间: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8 世纪) 事件:平王东迁洛邑结果:东周建立,史称“东周” (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二、东周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B1、经济领域的变革是东周时期社会最深刻的变革,(1)表现 农业: 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手工业: 私人手工业 商业: 商业的

14、活跃(2)影响:总之,整个社会出现前所未有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2、政治领域的变革表现为:各国进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政治改革A、背景: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B、目标:富国强兵C、内容: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三、百家争鸣 B1、背景:(1)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2)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3)文化人士的活跃, “士” 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对变革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主要学派代表及主张(思想):(1)儒家:孔子:时间:春秋主要观点:发展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

15、 ,“克己复礼为仁” , 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目的: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孟子:时间:战国观点:将孔子“仁”的观点发展为“仁政”学说;民本思想;性善论。影响: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师。荀子:时间:战国;观点:重新解释孔子的“礼” ,熔礼、法于一炉 影响:被视为旁门别支。(2)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时间:战国观点:A、积极方面:a 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b 以提倡“法治”为特色;c 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 d 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e 废除世卿世禄; f 奖励耕战; h 富国强兵。B、消极方面: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3)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观点: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 ,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3、地位: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6第 6 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考纲要求:战国七雄A 商鞅变法 A 秦帝国的建立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一、战国七雄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