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310752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说阅读网 http:/ xs小说阅读网 http:/ xs专题五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左翼小说的出现和创作概况、左翼小说的发展与变化,蒋光慈、柔石、丁玲等初期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特点,张天翼、沙汀、艾芜、吴组缃、叶紫的小说创作特点。2、了解“京海之争”与京派的形成过程以及文化背景、京派的主要作家和文学贡献、海派的主要作家和文学贡献以及 30 年代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的不同审美倾向和三足鼎立局面。3、重点掌握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茅盾小说对于左翼小说的意义;沈从文小说的创作特点;穆时英小说的创作特点;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都市题材的不同特点。

2、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课时安排: 课时教学过程:一、左翼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30 年代”并不是指历史学意义上的 1930 年至1939 年,而是特指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即 1928 年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至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十年。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各具特点,也各自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在 30 年代的文坛上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1919 年 5 月至 8 月,李大钊与胡适围绕着“问题与主义”展开论争。1921 年 7 月,西谛(郑振铎)在评论之评论中发表文学与革命 ,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1924 年,蒋光慈、沈泽民等组织

3、春雷社,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开办春雷周刊 ,是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革命文学社团。1930 年 3 月,由中国共产党促成, “革命文学”论争双方组成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 ) 。小说阅读网 http:/ xs小说阅读网 http:/ xs(一)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1920 年去苏联留学,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 年回国发起组织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倡导革命文学。1、现代政治抒情诗(革命诗歌最早的成果)诗集新梦歌唱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 诗集哀中国沉痛哀叹“满眼都是悲景”的祖国2、普罗小说 (1)处女作少年漂泊者 (书信体形

4、式)革命文学的自觉探索。(2)代表作短裤党1927 年 4 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不到半个月,蒋光慈就完成了中篇小说短裤党 ,集中体现了革命文学初期小说的特点(阶级斗争观点,工农斗争生活,艺术上的概念化,公式化及直白式抒情的倾向)。(3)最后之作田野的风革命文学开始成熟。(二)其他作家作品1、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在同类“典妻”题材中,比许杰的赌徒吉顺和罗淑的生人妻都更深刻,也更具影响。2、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3、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两代奴才。4、沙汀与艾芜不仅是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在创作上同时

5、起步,互相切磋,友谊终生,而且还同年生同年死。5、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南行记 ,写云南边境和缅甸时的所见所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与作者的散文集漂泊杂记一起,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范围。6、真正代表左翼小说最高成就的是以茅盾子夜为标志的“社会剖析小说” 。(三)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独创性和开创性小说阅读网 http:/ xs小说阅读网 http:/ xs茅盾 30 年代的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矛盾展示到社会剖析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发展过程的风向标。幻灭(发表于 1927 年 9-10 月小说月报18 卷 9-10 期)重点描写了以女青年

6、章静在大革命时期的一段坎坷生活。静女士是上海 S 大学的学生,她和同学抱素相爱后,发现抱素是一个军阀的暗探,而且已经有爱人,陷入了悲哀的泥潭。在同学史俊等人的鼓励下,投奔当时革命的圣地汉口,加入了革命的行列。不久,她又产生幻灭,在短短的两个月中,换了三次工作,在医院当护士时,遇到一位斯文温雅的北伐军连长强唯力,再一次燃起了爱情的火花,认为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愉快的生活。可是好景不常在,强连长又要回军队去了。小说不但写到了雄壮的北伐誓师典礼,而且还写到了刚刚发生不到一个月的南昌起义。作品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引起普遍注意,既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这部作品的主要成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特

7、别是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透过未经世故、富于理想的静女士与看透人生、玩世不恭的慧女士对革命的不同感受,来反映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特别是他们在革命前夕的亢奋情绪和革命到来时的幻灭心理及其变化。在对慧的描写中,作者借助慧的个人身世和性格历史,真实地展示了她性格发展的逻辑,把她报复主义的病态心理写得合情合理,具有真实生动的立体感。 动摇是经过冷静思索,比较有计划写的,虽然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作者的目的却是要借写武汉政府管辖下湖北一个小县城里发生的事情,来影射武汉大革命的动乱,是要写大革命时期一部分人对革命的心理状态,他们动摇于左右之间,也动摇于成功或者失败之间(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8、小说月报19 卷 10 期)。追求与前两部一样,也是粘着题目写的。本意是要写一群青年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幻灭和动摇后,重又燃起希望的火炬去追求光明,但创作中又听到了许多朋友在左倾盲动路线造成的失败中,莫名其妙地牺牲和被捕,临时改变了计划,写成个个都在追求,然而都失败了。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女青年章秋柳的形象,她竭力想振作起来,小说阅读网 http:/ xs小说阅读网 http:/ xs改变自己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灰色生活,但又陷入了追求享乐和肉欲刺激的泥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干脆以自己以前所厌恶的报复主义作为武器。 蚀三部曲虽然首开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的先河,但由于作品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当时

9、的矛盾心理,记录了作者在大革命期间亲眼目睹的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 (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19 卷 10 期),真实地描写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中从幻灭到动摇,再到追求的曲折过程,体现了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独特认识,在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画、时代特征的描写和环境气氛的烘托等方面,初步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才华和个性,是茅盾写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说,这又是当时的革命文学作品所不能相比的。虹路和三人行在茅盾的创作生涯中具过渡的性质。虹写于日本,作者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增加一些亮色,以改变蚀的暗淡基调,同时也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

10、试。作品采用三段式时空切换的方法,通过梅行素受五四新思潮影响,为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经过许多挫折,终于冲出了夔门,从成都经泸州到达上海,遇到了革命者梁刚夫,接触到了革命理论,在五卅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踏上了通向革命天国之虹。作者本意是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八月中因移居搁笔,尔后人事倥偬,遂不能复续。虽然,作者未能完成原来的创作设想,但仍然能看到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寻求革命的心路历程。此作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成为茅盾史诗性小说的一个标记。路和三人行写于茅盾回国之后,是他献给新成立的左联的礼物。由于作者急于想为迷茫中的青年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表现出明显的概念化的痕迹。其中,三人行最

11、为典型。作品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出身书香门第的许,是一个侠义主义者,但他救助奴婢秋菊却不被理解,去暗杀欺压女学生的恶霸,又送了性命。出身破落商人家庭的惠,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在抗日浪潮中思想刚有变化,又在席卷全国的抗日风暴中吓得发狂而死。只有实际主义者云,才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的一种最为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在 50 年代的小城春秋等作品中仍有表现。小说阅读网 http:/ xs小说阅读网 http:/ xs就在茅盾尚未完全结束三人行(写于 1931 年 6 月至 11 月)的写作,就开始创作的子夜(写于 1931 年 11 月

12、至 1932 年 12 月)和随后的林家铺子(完成于 1932 年 6 月)和农村三部曲(第一部春蚕完成于1932 年 11 月),以及多角关系、当铺前、小巫等小说中,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格。作者虽然没有放弃理论的指导,也没有完全放弃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但是,却努力地为创作去观察和体验生活,以弥补自己素材的不足,并按照社会科学理论来处理自己的生活和收集到的素材。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或社会剖析派小说),常常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

13、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子夜,原题夕阳,1933 年 1 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其中第 2、4 两章曾以火山上和骚动为题在文学月报1 卷 1、2 期上发表。子夜是把主人公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来塑造的。为突出吴荪甫的阶级特征,特意将他设计为纱厂老板。在当时,纺织业是中国最发达最有代表的民族工业。在吴荪甫身上,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即革命性与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表现为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压迫时的反抗与斗争。在作品中,民族资

14、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有着不同的阶级本质。吴荪甫希望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振兴民族工业,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赵伯韬则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利用金融买办资本来控制民族工业,帮助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经济。吴荪甫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也希望结束军阀内战,实现政治民主,当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后,甚至也将对政府的希望转而寄托在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身上。其反动性主要表现为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与压迫。在作品中,吴荪甫与工人和农民始终处于对立面,他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每失败一次,便对工人的剥削和压小说阅读网 http:/ xs小说阅读网 http:/ xs迫加重一层,一方面延长工时,削减工资,

15、开除工人,一方面收买工贼,镇压工人运动,对工人实行法西斯专制主义。但吴荪甫又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作者采用多种手法突出了他冷静果断、刚毅坚韧的性格。当他得知厂里的小职员屠维岳为讨好工会,准备将他削减工人工资的消息透露出动产时,怒气冲冲地准备解雇他,但当他发现此人在自己面前竟从容相对,与手下一贯唯唯诺诺的莫干丞形成了鲜明对比,立即改变了主意,委以重任,后来成为了他对付工人运动的得力帮手。?茅盾笔下的吴荪甫,不但是上海滩上气度非凡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中国民族资本家中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大企业家魄力和自信的佼佼者。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吴荪甫身上的集中表现并得到有机统一,是吴荪甫形象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子夜还清楚地表明,吴荪甫作为一个民族资本家,他的两面性和悲剧结局,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无论他怎样努力,也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子夜的故事发生在 1930 年春夏,当时,各种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