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考试分析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310558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考试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物理考试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物理考试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物理考试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物理考试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考试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考试分析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物理考试分析报告一、试卷特点及命题指导思想本次命题是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高中物理必修为依据,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三维目标要求和说明规定的范围内,坚持“有利于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命题原则,充分关注到高一起始教学的特点,考查学生所学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规范性,防止题海战的指导思想。试卷特点:试卷试题设计规范,紧扣教材,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考查覆盖了高一物理必修中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共四章内容。本次命题是面向 27 所重点中学,考虑到是高一第一学期,

2、试题以基础为重,所以本卷将近三分之二的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或者考查基础知识的基本应用。有三分之一的试题是中等难度和较高难度的题目,尽量使难度覆盖各个层次。注重了对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考查。试题源于教材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设置了一些情景新颖,具有一定信息量(这些信息来源于文字、图或表、体育以及科普知识等) ,同时与物理学科知识结合得较好的试题,如 14、20、21、22、23。这类问题实质上仍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加强对基本实验能力和实验过程的考查如 7、16、17、18、19。在运用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注重考查学生三维目标中的 “过程和

3、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 4、5、6、8、10、14、22。命题时尝试在某一个或两个方面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23。考虑到启始年级学习,必须在试题中体现规范性的要求,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对规范性问题的高度重视,设计了试题 22。为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信心,所以本卷总体难度 0.67。二、试卷结构分析整卷选择题 15 小题;其中单项选择题 10 题,不定项 5 题;填空题 4 小题;计算题 4小题。全卷共考查了运动学知识 55 分,静力学和动力学知识 45 分。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难题分数比例为 24:57:19.具体见命题双向细目表。表 1:2009.02 高

4、一物理期末联考联评试题双向细目表题序 分值 章节 知识点 层次 来源 难度1 3 分 1 矢量、标量 简用 改编 易2 3 分 3 平衡条件、静摩擦力 应用 改编 中3 3 分 2 加速度、速度 理解 引用 易4 3 分 1 参考系 了解 引用 易5 3 分 1 时刻、时间间隔 简用 自编 易6 3 分 4 超重、牛顿第二定律 应用 改编 中7 3 分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理解 改编 中一、选择题30分8 3 分 3 相互作用力 简用 改编 中9 3 分 2 x=v0t+1/2at2 应用 改编 中10 3 分 3/4 受力分析、平衡条件 理解 改编 难11 3 分 1 质点 简用 改编 中1

5、2 3 分 4 惯性 理解 改编 易13 3 分 1 v-t 图象 简用 改编 中14 3 分 1 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应用 改编 难二、选择题15分 15 3 分 3/4 受力分析、平衡条件 应用 自编 难16 2 分 3 实验:探究力合成的平衡四边形定则应用 引用17 8 分 2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刻度尺读数、根据纸带数据求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应用 改编18 4 分 2 科学探究的要素 分析 自编中三、填空题18分19 4 分 4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应用 改编 中20 9 分 1 x-t 图象、位移、位置 简用 自编 易21 8 分 3/4 由运动分析受力

6、 综合 改编 中22 10分3/4 受力分析、受力平衡条件、F=ma综合 自编 中三、计算题37分 23 10分2 自由落体运动、频闪照片 综合 自编 难三、考试成绩分析今年期末考试物理成绩统计分析样本为 27 所省级重点中学全体考生,共计 19199 名。其中 14 所省一级重点中学(下称 14 校), 计有考生 12790 名 ;13 所省二、三级重点中学( 下称13 校),计有考生 6409 名;按各分数段人数统计见表 2,各项成绩指标统计见表 3、表 4。27校总体平均分 66.8 分,优秀分数线 84.0,优良分数线 68.0,及格分数线 52.0.表 2:联考 27 校、14 校、

7、13 校按各分数段人数统计联 考 27校 、 14校 、 13校 按 各 分 数 段 人 数 统 计01000200030004000500090-100 80-90 70-80 60-70 50-60 40-50 40以 下分 数 段人数27校14校13校表 3:14 所省一级重点中学 12790 名考生各项成绩指标统计学校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优秀率 优良率 合格率1032 75.51 12.79 29.17% 74.71% 95.83%920 70.58 12.82 16.30% 62.17% 91.52%877 72.86 11.87 18.81% 71.15% 93.84%1250

8、 75.41 12.24 30.08% 75.12% 95.44%1144 64.8 14.73 8.74% 46.24% 82.60%1363 78.54 11.15 35.51% 86.50% 97.87%839 64.5 13.88 6.08% 43.74% 84.03%600 67.22 13.94 12.50% 52.50% 88.83%983 66.76 16.63 14.04% 53.31% 80.37%786 80.72 11.38 47.33% 87.28% 98.47%793 68.68 13.80 13.62% 57.12% 88.27%1154 62.94 15.02

9、7.19% 39.77% 76.86%542 61.96 15.55 9.23% 40.41% 70.48%507 71.09 13.15 16.17% 65.09% 92.50%19199 66.8 16.00 15.07% 52.11% 81.44%表 4:13 所省二、三级重点中学 6409 名考生各项成绩指标统计学校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优秀率 优良率 合格率482 47.56 14.20 0.83% 8.51% 35.48%266 56.11 12.96 1.50% 21.43% 57.52%676 68.5 14.10 13.17% 56.80% 86.09%777 62.36

10、13.84 3.60% 36.42% 78.38%564 68 12.88 9.75% 55.14% 87.77%828 57.18 14.51 3.62% 25.36% 62.08%844 54.92 12.68 0.00% 18.48% 58.77%405 57.58 15.76 5.43% 24.94% 61.73%341 58.64 15.10 2.05% 28.74% 68.33%343 50.77 14.15 0.58% 11.95% 44.90%208 49 13.98 0.00% 9.62% 42.31%509 70.79 15.21 22.99% 61.49% 88.61%1

11、66 51.16 14.27 0.60% 13.86% 43.98%19199 66.8 16.00 15.07% 52.11% 81.44%统计结果表明:从全体的平均分看,试卷难易适中,达到考前命题的预期0.660.02 的要求。从按分数段人数的统计看,27 校、14 校统计结果呈偏正态分布,高分多,低分稍少,而平均分恰靠近人数最多的的分数段(7080) 。13 校统计结果呈偏负态分布,高分少,低分人数多,说明我市省二三级重点中学的差生面较大。四、学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1学生答题情况本卷各主观题得分情况分析样本选取了 27 校全体考生,共计 19199 名。对主观题的抽样分析详见下表 4

12、。表 4:各小题的得分情况抽样分析期末考试高一物理主观题前 30% 中 40% 后 30%题型 小题号 平均分 平均分 平均分27 校总体难度16、17、18 11.36 6.9 3.39 0.53019 3.48 2 0.76 0.56020 9 8 6.15 0.90021 8 0.8 0 0.55022 9.36 4.35 0.19 0.52623 7.51 4.96 1.83 0.531非选择题总分平均分 8399 6789 4729 0.668抽样结果表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如 20 题.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主观题总体难度适中.2部分得分率较低题目答题情况分析第 2 题,在实际问题

13、中考查静摩擦力的大小。误选 C 最多,说明学生凭直觉做题,认为未能推动就是人的推力小于静摩擦力。没有养成分析的习惯,没有克服前概念的错误。第 3 题,是一道考查加速度与速度关系的题。误选 B 最多,说明学生对 a=v/t 公式的理解是 a 与v 成正比,a 与 t 成反比,这是典型的将物理公式等同为数学公式,忽视物理意义,忽视控制变量,说明学生从学习方法上没有入门。第 6 题,考察超重概念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考生误选 B 最多,一方面说明考生对超重、失重概念不能灵活迁移,二方面审题不仔细,用 F=ma 立方程时误将速度方向(下降)当作加速度方向,而对减速二个字视而不见。省二、三级重点中学的考

14、生还误选A。说明对 F=ma 的掌握并不是真正牢固。第 7 题,考查按作用效果分解力。省一级重点中学的考生得分率较高,省二、三级重点中学的考生误选 B 或 A 最多,考生可能出错原因是没有实际体验又不分析,所以根本没想到是考查力的分解,只看见图,凭直觉做题,导致方向误判。所以新课程强调小实验要多动手就是要学生多体验.第 8 题,考查实际问题中相互作用力的关系,误选 A 最多。主要问题在于凭直觉做题。认为马拉树干匀加速运动,就是马拉树干的力大于树干拉马的力。尽管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每个考生都会背,但在实际问题中却不去分析这是相互作用力。第 9 题,考查对运动学公式 x=v0t+1/2at2 的

15、理解和应用。误选 B 最多。估计错在将公式记成 x=v0t+at2第 10 题,这是一道知识综合应用的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虽然在具体问题中只考查受力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但涉及受力分析、施力物体的概念、惯性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的正确理解。省一级重点中学的考生得分率较高,省二、三级重点中学的考生误选 B 或 D 最多,说明考生没有学会根据运动状态去判断受力的习惯。并且前概念中认为运动方向必受一个力的作用。对惯性概念淡漠,知识不会联系。第 11 题,考查实际问题中的质点概念。考生漏选 D。估计考生对子弹头、扑克牌这两样司空见怪的东西搁在一起缺乏联想。第 13 题,考查 v-t 图象。考生漏

16、选 C。主要错误是将加速度的方向当速度方向判,认为 a 与 b 速度方向相反。第 14 题,考查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概念。考生漏选 A、错选 B。范的是同一个错误就是对 400 米环行赛道上 200 米决赛轨道曲直不清楚。导致本题得分率只有 0.377,成为本卷难度最大的题第 15 题,考查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平衡条件。考生漏选 D、错选 C。说明考生不会从运动状态去分析受力,不仔细区分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第 16 题,考查实验:探究力合成的平衡四边形定则。主要错误是错选 AB。这一类的考生亏在没好好做这个实验,或者教师没提醒,他真的是凭直觉将两根细绳弄等长,然后又将细绳长当作力的大小,自然得出合力在角平分线上的结论,导致错选 AB。第 17 题,总体得分偏低。考查刻度尺的读数、纸带处理求速度和加速度。从评卷情况看学生主要问题:刻度尺的读数不估读,有效数字概念淡漠。数学计算出错不会用x=aT 2求 a。第 19 题,得 2 分占 40.0%。 17.3%得满分,5.7%的考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