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307105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鼻与鼻窦应用解剖李 源传统鼻腔和鼻窦解剖学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鼻-鼻窦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本章从鼻-鼻窦微创手术的角度出发,在传统大体解剖的基础上,介绍鼻腔和鼻窦微细解剖学和形态学,同时叙述某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解剖学变异。鼻腔、鼻窦及其相邻器官的解剖学是复杂和多变异的。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征:1、结构深龛隐蔽和毗邻复杂:鼻腔鼻窦介于前中颅底之下、两眶之间、颌面骨之内,位置深藏,与颅底、眼眶和颌面部诸结构关系极密切,且毗邻人体重要器官,例如脑、眼眶、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泪道等。2、多骨骼构成:鼻腔和鼻窦并非由独立的骨骼构成,而是由 10 块骨骼的结构或独立骨片共同构成。3、多而小的空腔

2、结构:鼻腔、鼻窦是呈形态不规则的空腔结构,且腔隙狭小,迂回曲折,腔隙之间仅赖小孔或裂隙相通,从单一视角不能窥视全貌。4、与邻近器官共用结构多:例如筛窦外侧壁(纸板)同时构成眼眶的大部分内侧壁,最后筛房和蝶窦外侧壁同时也构成眶尖和视神经管的内侧壁,额窦后壁、筛板、筛顶和蝶窦顶壁同时也是前、中颅底的一部分。这些共用结构多存在自然裂孔、裂隙、骨缝或一些特殊结构,例如筛前、后孔和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等。5、变异多而复杂:各鼻窦气化发育常有个体差异,一些结构如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鼻中隔、甚至筛前动脉等的发育和位置常有变异。因此,与邻近器官和结构的解剖关系亦变化多端,如筛顶与筛板的连接、视神

3、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的形态等。一、 鼻腔外侧壁及窦口鼻道复合体鼻腔外侧壁是鼻腔、鼻窦解剖中最为复杂的部位,也是鼻窦炎/鼻息肉发病和现代鼻内镜手术的重要部位。鼻腔外侧壁:从大体解剖学的角度观察,首先映入眼廉的是三个突向鼻腔的、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排列的上、中、下鼻甲,三个鼻甲的大小依次增大,其位置则依次前移。每一鼻甲均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形成腔隙,分别为上、中、下鼻道。其中以中鼻道所含的结构最为复杂、且最具临床意义,它们分别是钩突、下半月裂、筛漏斗、筛泡、上半月裂以及鼻囟门和上颌窦自然口(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主体结构) 。切除钩突后,则显露筛漏斗和鼻囟门和上颌窦自然口。切除上、中鼻甲后,则显露鼻腔外侧壁

4、的核心结构-鼻窦,由前向后排列分别是额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和蝶窦。前、后组筛窦的分隔界线是中鼻甲基板。(一)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图 1): 是鼻腔外侧壁最具有临床意义的结构。OMC 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邻近区域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筛泡、鼻丘、鼻囟门和上颌窦自然口等。1、中鼻甲中鼻甲(middle terminate)属筛骨结构的一部分。中鼻甲骨质薄而粗糙,其内侧面有一些垂直小沟,是嗅神经纤维的径路。中鼻甲骨质表面覆盖粘膜,其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中鼻甲从形态上可将其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两个部分。(1)水平部:是与筛骨主体连接的中鼻甲

5、附着部。从矢状位观察,其由前向后形似倒“V”字形,是指示筛窦上界、内侧界和前颅底的重要标志。其前翼呈水平状,位于前组筛窦内侧,附着于筛板与筛顶的连接处。筛板骨质脆而薄,有众多嗅神经穿过的小孔,是易于被损伤而发生脑脊液鼻漏的部位。其后翼徐徐下降,逐渐移至筛窦之下,并向外侧方向延续、以近似额状位止于纸板,即中鼻甲基板。后者是前组和后组筛窦的分界骨板。关于“中鼻甲基板”将在第二节“筛窦及鼻前颅底解剖”中叙述。(2)垂直部:悬垂于鼻腔中部,由前向后徐徐下降,尾端位于蝶窦前壁下部之前。中鼻甲的解剖位置、大体形态和附着关系是恒定的。因此,是手术赖以定位的恒定标志:中鼻甲是手术的内侧界限标志,手术应保持在中

6、鼻甲外侧进行可避免损伤筛板;中鼻甲尾端是指示蝶窦前壁和开口的标志,切除中鼻甲垂直部后半部可显露蝶窦前壁和开口,是探查蝶窦开口和直接蝶窦前壁切除、开放蝶窦的进路;且切缘相当于眶底水平,提示该手术区域外侧是眶尖和视神经管;中鼻甲水平部前翼俯着在筛板和筛顶的连接处是恒定的,此处极脆弱,切除中鼻甲前半部应谨防间接损伤筛板。图 1 窦口鼻道复合体示意图中鼻甲变异:中鼻甲骨常因邻近筛窦气房的过度发育而气化,或被鼻中隔高位偏曲所挤压,故形态和体积常有变异,主要表现是:筛甲气房及甲泡(concha bulls):出现率约为 38%,前者是气化良好的筛窦气房延伸到中鼻甲骨中段,后者是额隐窝过度发育至中鼻甲前端使

7、之明显膨大(图 2) ;中鼻甲反向弯曲:即中鼻甲骨弧形弯曲凸向中鼻道方向(图 3) ,出现率约为 8%。上述解剖变异可导致中鼻道狭窄或阻塞,妨碍鼻窦的通气与引流,是引起鼻窦炎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鼻甲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发病的关系见表 1,供参考。此外,前组筛窦的炎症常常累及中鼻甲的筛甲气房和甲泡。因此,手术中必须处理上述解剖变异。图 2 泡状中鼻甲图 3 中鼻甲反向偏曲表 1. 中鼻甲解剖变异的出现率及其与鼻窦炎发病的关系解剖变异 侧数(%) 有病变侧数(%) 无病变侧数(%)过度气化 571(38.06) 438(76.60) 133(23.40)反向弯曲 123( 8.20) 86(70.70)

8、 37(29.30) 总 计 694(46.27) 524(75.50) 170(24.50)2、中鼻道及其外侧壁中鼻道是中鼻甲外侧面与鼻腔外侧壁构成的间隙。中鼻道外侧壁包括了几乎全部的 OMC 结构。是鼻腔外侧壁结构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部位,也是在鼻内镜手术最常用的进路部位。中鼻道外侧壁的结构由前向后依次是钩突、下半月裂、筛泡和上半月裂,下半月裂的外侧是其向前上和外上延伸扩大的空间-筛漏斗和鼻囟门与上颌窦自然口所在处。(1)钩突钩突(uncinate process)属上颌骨结构。位于中鼻道外侧壁的最前部、泪骨之后和下鼻甲骨附着缘之上。构成筛漏斗内侧壁上部。钩突是形如新月状的薄骨板(图 4)

9、,其前缘连接泪骨、并成为泪骨的一翼。与泪骨共同构成在水平面上呈盲端向前的“”形筛漏斗前部。钩突上缘游离,构成下半月裂的下缘,其由前向后徐徐下降止于下鼻甲骨附着缘,尾端与下鼻甲骨筛突的上升部呈“”形交叉,后者参于构成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囱门。钩突下缘与下鼻甲骨附着缘连接。钩突骨板内外侧面均覆盖粘膜,其外侧面粘膜即鼻腔外侧壁粘膜,内侧面粘膜即筛漏斗粘膜,与上颌窦粘膜连续。粘膜上皮均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图 4 鼻腔外侧壁解剖结构钩突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是恒定的。因此,钩突作为鼻内镜手术进路的标志也是恒定的。切除钩突,可获得显露筛漏斗、筛泡、额隐窝气房、鼻丘气房以及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囱门等结构宽敞的视野,

10、是 Messerklinger 术式的直接进路。切除钩突下部越彻底,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囱门显露越清楚,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就越方便。钩突的变异主要有两种情况:钩突最上部的发育方式(图 5):其决定了额隐窝和额窦的引流途径。A、钩突最上部如向内与中鼻甲融合或向上延伸直接连接筛顶,这是最常见的解剖关系,额隐窝和额窦直接引流到筛漏斗。B、钩突最上部向外侧延伸到纸板,将额隐窝和额窦与筛漏斗完全分隔,使筛漏斗的最上部成为盲端,形成终末隐窝(terminal recess) ,这是少见的变异关系,额隐窝和额窦不能引流到筛漏斗,而是直接引流到钩突和中鼻甲之间的中鼻道。对于后者,钩突上部切除彻底与否,对显露额隐窝

11、和额窦以及保证它们术后引流是否通畅十分重要。图 5 钩突上端附着方式钩突形态变异:A、钩突内倾或合并增生(图 6):钩突向内侧方向(即中鼻道)倾斜,钩突角度145 度。据刘贤等对一组病例 CT 的观察,钩突内倾的出现率是 24%。钩突外偏的出现率是 17%。钩突内倾或合并增生使中鼻道狭窄或阻塞,钩突外偏则导致筛漏斗狭窄。不论钩突内倾或外偏,最终均将妨碍中鼻道的通气和引流,是引起鼻窦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钩突形态变异与鼻窦炎发病的关系见表 2,供参考。因此,鼻内镜鼻窦手术必须切除钩突的上述解剖变异。此外,切除外偏的钩突时,由于钩突较贴近纸板,有损伤样板之虞,应注意避免。图 6图 7表 2 钩突解

12、剖变异的出现率及其与鼻窦炎发病的关系(刘贤等,1997)钩突变异 侧数(%) 有病变侧数(%) 无病变侧数(%)钩突内倾 361(24.06) 335(92.79) 26( 7.21)钩突外偏 258(17.20) 167(64.73) 91(35.27)总 计 619(44.21) 502(81.10) 117(18.90)(2)下半月裂下半月裂(inferior semilunar hiatus)是介于钩突上游离缘和后上方筛泡前下壁之间、呈由前向后呈矢状走向的弧形裂隙,是筛漏斗和中鼻道之间通气引流的“交通窗口”(图 4) 。由此裂隙向前下和外上延伸并逐渐膨大形成筛漏斗。因此,下半月裂实际上

13、是筛漏斗在中鼻道外侧壁上的开口。(3)筛泡筛泡是前组筛窦最大的气房群。是鼻内镜鼻窦手术首先处理的气房(图 4) 。其解剖学及其毗邻关系见第二节“筛窦及前鼻颅底” 。(4)上半月裂上半月裂(superior semilunar hiatus)是位于筛泡后上壁与其后方的中鼻甲基板之间的镰形裂隙(图 4) 。其走向是从内向外上,止于侧窦,是侧窦引流至中鼻道的通道。此外,筛泡上方的开口也多位于上半月裂。上半月裂的大小和位置常有变异,其取决于侧窦、筛泡、后组筛房和中鼻甲的发育状态。关于侧窦的解剖和变异将在第二节“筛窦及前鼻颅底解剖”中叙述。(5)筛漏斗筛漏斗(ethmoidal infundibulum

14、)是沿下半月裂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三维空间(图 8) 。属前筛房的一部分。是前组鼻窦主要的通气引流空间。图 8 筛漏斗筛漏斗的界限:内侧壁即钩突,外侧壁上部为纸板,下部及底部是鼻囱门和上颌窦自然口,前部是上颌骨额突和泪骨。因此,筛漏斗的前界是由钩突前缘与泪骨、纸样板构成的锐角盲端,在水平面上呈向前的“”形。筛漏斗的上界为前方的额隐窝气房和后方的筛泡前下壁,下界则平下鼻甲附着缘或略低。筛漏斗是前组筛窦、额窦、上颌窦与中鼻道之间通气和引流的中转空间。少数变异情况下,如钩突最上部向外侧延伸到纸板,将额隐窝和额窦与筛漏斗完全分隔,使筛漏斗的最上部成为盲端,形成终末隐窝(terminal rec

15、ess) ,此种情况额隐窝和额窦不能引流到筛漏斗,而是直接引流到钩突和中鼻甲之间的中鼻道。对于后者,彻底切除钩突上部,即可保证额隐窝和额窦向中鼻道的引流通畅。(6)鼻囟门及上颌窦自然口鼻囟门(nasal fontanel)及上颌窦自然口位于上颌窦内侧壁,亦是筛漏斗下和底壁的结构(图 9) 。鼻囟门是封闭上颌窦骨性窦口(或称为上颌窦裂口)的双层膜性结构(鼻腔外侧壁粘膜和上颌窦粘膜) 。上颌窦骨性窦口的形态呈横向的长方形。其界限是:上界平上颌窦顶壁(即眶底壁) ,其上方即纸板;下界为筛漏斗底,略低于下鼻甲骨附着缘水平;后界齐上颌窦后壁,其内后上方即是哈勒氏气房;前界在下鼻甲骨泪突和泪骨之后。据文献

16、报告国人上颌窦骨性窦口的最大前后径为 2.070.03cm,最大上下径为 1.150.02cm,女性略小。我们测量的结果是:前后径为 1.950.05cm,上下径为1.050.03cm。图 9 鼻囟门钩突尾部和下鼻甲的筛突在鼻囟门呈“”形连接将其分隔成前上、前下、后上和后下 4 个象限。其中,前上象限无粘膜封闭,是上颌窦自然口的所在位置,其余三个象限均为双层膜结构,分别称为前下鼻囱、后上鼻囱和后下鼻囱。临床上习惯将前下鼻囱称为前鼻囱,将后上和后下鼻囱合称为后鼻囱。后鼻囱直径较大,前鼻囱较小。文献报告上颌窦自然开口位于筛漏斗底的前中部或钩突尾端约占 20%30%;自然口的形态和大小有差异,多呈椭圆形、圆形,也有呈肾形或横裂状;其口径最小者0.15cm,呈裂缝状,有的较大,可达 0.58cm,平均为 0.280.1cm。某些上颌窦有两个开口,另一个开口称副口。据对一组尸头的观察,上颌窦自然口位于筛漏斗底部偏前方、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