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对人体的危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305160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线对人体的危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X线对人体的危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X线对人体的危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X线对人体的危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X线对人体的危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线对人体的危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线对人体的危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 线对人体的危害 第一节 辐射损伤的概述 辐射 损伤是一定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受照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急性放射 损伤是由于一次或短时间内受大剂量照射所致,主要发生于事故性照射。在慢性小 剂量连续照射的情况下, 值得重视的是慢性放射损伤,主要由于 X 线职业人员平日不注意防护,较长时间接受超允许剂量所引起的。 电离辐射不仅能引起全身性急慢性放射损伤,而且也能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在发现 X 线后 X第二年, 线管的制造者格 鲁贝的手就发生了特异性皮炎。1899 年史蒂文斯首先报道了 X 线对皮肤的伤害。 人类的经验已证明,X 线的应用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如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等,但是在

2、应用中如果不注意防护或使用不当。也可造成一定的危害如个体受到损伤或人群中癌症发病率增高等。因此,本章从辐射防护的需要出发,介绍辐射损伤 的有关基本知识,以便深入理解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依据和搞好防护的必要性。 一、辐射损伤机理 X 线照射生物体时,与机体细胞、组织、体液等物 质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因而可以直接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如使蛋白分子链断裂、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的断裂、破坏一些对物质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等,甚至可直接损伤细胞结构。另外射线可以通过电离机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形成一些自由基,通过这些自由基的间接作用来损伤机体。 辐射损伤的发病机理和其它疾病一样,致病因子

3、作用于机体之后,除引起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的变化以外,还可产生一系列的继发作用,最终导致器官水平的障碍乃至整体水平的变化,在临床上便可出现放射损伤的体征和症状。对人体细胞的损伤,只限于个体本身,引起躯体效应。而对生殖细胞的损伤,则影响受照个体的后代而产生遗传效应。单个或小量细胞受到辐射损伤主要是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可出现随机性效应。 辐射使大量细胞或受到破坏即可导致非随机性效应。在辐射损伤的发展过程中,机体的 应答反应则进一步起着主要作用,首先取决于神经系统的作用,特别是高级神经活动,其次是取决于体液的调节作用。由此可知,高等动物的疾病不能仅仅归结于那些简单的或孤立的细胞中所产生的过程,它包含

4、着十分复杂的过程。 二、影响 辐射损伤的因素 射线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生物效应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射线的性质和强度;个人特性,如敏感性、年 龄、性别、既往病史和健康状况工作环境等。 一辐射性质 辐射性质包括射线的种类和能量。不同质的射线在介质中的传能线密度(LET)不同,所产生的电离密度不同,因而相对生物效应有异。X 线和射 线的生物效应基本一样。而中子的 LET 大得多,110 兆电子伏的快中子产生的生物效应比 x 线、r 射线大 10 倍。 同一类型的射线,由于射线能量不同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同。例如,低能 x 线造成皮肤红斑所需照射量小于高能 X 线。这是因为 低能 x 线主要被皮肤所吸收,而

5、高能 x 线照射时,能量可达深层组织,这不仅对放射治疗有价值,而且在射线防护中很有意义。 二X 线剂量 射线作用于机体后,所引起的机体损伤直接与 X 线剂量有关。以不同剂量照射动物,可以发现当剂量达到一定量时才开始出现急性放射病征象,继续增加剂量时,则可出现死亡,剂量越大,死亡率越高,当增加到一定大的剂量时,则 100的动物发生死亡。三剂量率 剂量率即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一般说来, 总剂量相同时,剂量率越高,生物效应越大。但当剂量率达到一定值时,生物效 应与剂量率之间失去比例关系。在极小的剂量率条件下,当机体损伤与其修复相平衡时,机体可 长期接受照射而不出现损伤。小剂量长期照射,当累 积剂量

6、很大时,便可 产生慢性放射损伤。 四照射方式 总剂量相同,单方向照射和多方向照射产生的效应不同。一次照射和多次照射,以及多次照射之间的时间隔不同,所 产生的效应也有差别。 五照射部位和范围 机体各部位对于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不同,所谓辐射敏感性是指机体由电离辐射的抵抗能力,即辐射的反应强弱程度或时间快慢,辐射敏感性高的组织容易受损伤。细胞对辐射的一般规律是,处于正常分裂状态的细胞对辐射是敏感的,而正常不分裂的细胞则是抗辐射的。 人体各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大致有以下顺序: 1高度敏感组织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和幼稚的淋巴细胞;胸腺胸腺细胞; 骨髓组织幼稚的红、粒和巨核细胞;胃肠上皮,尤其是小肠隐窝上皮细胞;

7、性腺精原细胞、卵细胞;胚胎组织。 2中度敏感组织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细胞主要是血管、血窦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包括毛囊上皮细胞;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3轻度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性腺除外;心脏。 4不敏感 组织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结缔组织。同一剂量,生物效 应随照射范围的扩大而增加,全身照射比局部照射危害大。 六环境因素 在低温、缺氧情况下,可延 缓和减轻辐射效应。此外、受照者的年龄、性别、健康情况、精神状 态及营养状况等不同,所产生的效应亦不同。由此可见,机体对射线的反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慢性小剂量照射的生物效应 射线对机体的影响,由于受多种因

8、素的影响所引起的临床反应亦多种多样。射线对人体的损伤显现在受照者本身时称躯体本体效应。如影响到受照者后代则称遗传效应。按对受照者损伤的范围不同又可分全身效应如急、慢性放射病 单一组织的效应如皮肤损伤、眼晶体损伤等和胎内照射的效应如胎儿畸型等。若从 x 线作用于机体后产生效应的时间考虑,尚可分近期和远期效应。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新建议,将辐射、生物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随机效 应是指发生的几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的大小有关的效应。对于这种效应不存在剂量的阈值,任何微小的剂量也可引起效应,只是发生的几率极其微小而已.在辐射防护所涉及的剂量范围内,遗传效应和致癌效应为随机效应。非随机效

9、应的严重程度则随着剂量的变化而改变,对于这种效应可能存在着剂量的阈值。它是某些特殊组织所独有的躯体性效应。例如眼晶体的白内障,皮肤的良性损伤,骨髓内细胞的减少,从而引起造血障碍,性细胞的损伤引起生育能力的损害等。 一、非随机效应 一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变化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慢性照射对机体的损伤,最早是引起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白细胞增高型:接触射线后,白细胞总数逐渐增至 10.000 个立方毫米以上,以后持续在正常值之上波动,有的持续数月或 1-2 年。 2.白细胞波动型:接触射线后白细胞先增至 10000 个立方毫米以上,而后逐渐降至正常范围内或4000

10、 个立方毫米上下波动。3.白细胞降低型:接触射线后白细胞逐渐下降至 4,000 个立方毫米以下,以后持续低于正常范围之下界或更低。此型多在接触射线剂量较大或慢性射放损伤晚期出现。三型血象并不是孤立的,可能是血液学改变的不同阶段。白 细胞分类的变化:在白细胞总数变化的同时,分类往往也呈现改变,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特 别是大、中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颗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及单核细胞亦可增多。白 细胞形态的变化: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皆可出现细胞形态异常,尤以淋巴细胞微核、双核淋巴等更重要。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变化:在慢性损伤的晚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但偶尔也可引起红细胞增多症

11、。骨髓检查:放射损伤早期可无明显变化者仅有增生旺盛的表现。晚期可有粒细胞系统成熟障碍、增生减低或发生再生低下。此外, 还出现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增加。二眼晶体的改变晶体对射线比较敏感。部分受照射人员可引起晶体混浊,其特点是晶体后极部混浊, 绝大多数表现为粉尘状、 颗粒状、片状、条状及斑块状。放射性晶体混浊的发生有一定的潜伏期并与射线性质和射照剂量有关。X 线 引起白内障的最低 剂量,一照射为 200 拉德以上,职业性照射终生累积量当量在 1500 雷姆以上。三放射性皮肤损伤电离辐射对皮肤直接作用所引起的损害称为皮肤放射损伤。根据受照时间不同可分为急性皮肤损伤和慢性皮肤损伤。1 急性皮肤放射损伤射

12、线的种类不同,照射 时剂量率、照射面积、照射时间、以及受照者的性别、年龄、照射部位及皮肤对射线的敏感程度等差异,则急性皮肤的放射性损伤及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类似急性放射病那样,临床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程度的损伤。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特殊表现。一般将其临床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期反应期,潜伏期假愈期,基本反 应期症状明 显期和恢复期。由于损伤的程度不同各期的临床表现亦不相同。一度损伤:毛囊性丘疹与脱毛反 应初期反应期:局部皮肤受照后,皮肤轻微发红,搔痒持 续 24 天,当受照剂量较低时,可不出现初期反应。潜伏期:约 34 周。此期内皮肤外观正常,或仅有轻微色素沉着,大多无任何症状。基本反应期

13、:照射区轻度灼热、搔痒,出现 毛囊角化性丘疹。毛发松动、脱落。恢复期:皮肤干燥、脱屑、轻度色素沉着,毛 发大多开始再生,新生毛发常呈不同形状及着色,剂量较大时可引起永久性脱毛发。 二度损伤:红斑反应初期反效期:照后 34 小时,局部有搔痒、疼痛、烧灼感,出现边界较清楚的皮肤发红区初期红斑并有轻度水肿,持续 24 天后逐渐消退。潜伏期:此期可长可短,一般 25 周。基本反应期:潜伏期过后,受照区皮肤再次出现红斑,初为淡红色,逐 渐加深毛发脱落,皮肤干燥,上述症状在两周后达高峰,持续一周逐渐消退。恢复期:症状消失,毛 发逐渐再生,色素沉着持续较久,皮肤于 红斑上有薄痴,干燥脱屑而痊愈。三度损伤:

14、水泡反应初期反应期:表现与二度的症状相似,但红斑的出现较早且较严重。潜伏期:一般为 89 天,长者两周。基本反应期:受照区皮肤奇痒,烧灼感并有疼痛,继之斑红再次出现,颜色由鲜红转为紫红色,皮肤 肿胀,毛发脱落。数天后红斑处出现水泡,周围皮肤色数沉着,水泡内充满浆液。许多小泡随着症状的加重逐 渐融合为小水泡,内含血性液体。此时患者疼痛剧烈难忍。水泡破溃后,疼痛缓解。有些病例逐渐形成干痂而愈合。有些形成糜烂面,有渗出液,如有感染 则成为难以愈合的溃疡。皮肤损伤范围大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触痛,有时 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恢复期:一般水泡干涸后结痂愈合。 损

15、伤较深或继发感染引起的糜烂或溃疡,从边缘出现的新生上皮向中心爬行,中心的皮岛形成。呈轮状向周围爬行,伤面逐渐缩小,上皮逐 渐布满而愈合,愈合后形成菲薄的疤痕。中心色素脱失,周边色素沉着,毛发再生,愈合后的伤面再破溃。四度损伤: 坏死溃疡反应初期反应期: 24 天,剂量大时潜伏期仅数小时,很快进入症状严重期。基本反应期:疼痛剧烈,红斑变成紫红色, 续发红斑逐渐呈大的紫色水泡, 时有溢血。水泡进而破溃形成溃疡。照射剂量大时, 损伤可深及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形成大块状或整个肢体干性坏疳。 溃疡面干燥、 污秽,缺乏肉芽组织,边缘整齐,易合并感染。伤面炎症有时迅速发展,有大量粘性脓液。局部淋巴结明显

16、肿大、触痛,伴有高烧等中毒症状,有时能诱发全身脓毒败血症。恢复期:溃疡周围皮肤色素脱失,其外圈为色素沉着。单一或多个小而浅的溃疡内逐渐生长肉芽组织,但愈合缓慢, 时愈时破,或经久不愈,或愈后皮肤菲薄,抵抗力低下,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再破溃。较大而深的溃疡,边缘可部分愈合,但中心部很难愈合,常伴有功能障碍,逐渐进入缓慢期。慢性溃疡可持续数月乃至十数年不愈。晚期可发生局部皮肤角化、增殖, 发生挛缩畸形,皮肤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煤点等 变化,严重者可 发生恶变。 2 慢性皮肤放射损伤多发生于长期接触射线照射而又不重视防护的职业工作人员或急性皮肤放射损伤晚期病人。临床上可区分为以下四种。 1慢性放射性皮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和指甲的营养障碍性改变,早期是皮肤干燥、粗糙、角化,以后随着皮肤损伤程度的加重,出现皮肤脱屑,弹性减退、指 纹消失、指端角化、皮肤色素沉着和指甲损害,如甲纹增粗、角质增厚、指甲变厚、变脆易劈裂,以及皮肤疣状角化物增生和皮肤萎 缩等。2硬结性水肿,在经过数月或数年照射后,受照区皮肤肿胀如桔皮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