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对话问题-——以艾略特《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为个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193183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对话问题-——以艾略特《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为个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对话问题-——以艾略特《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为个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对话问题-——以艾略特《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为个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对话问题-——以艾略特《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为个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对话问题-——以艾略特《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为个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对话问题-——以艾略特《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为个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对话问题-——以艾略特《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为个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文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对话问题以艾略特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为个案邹建军内容提要:2015 年 11 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楼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邹建军教授为研究生上了一堂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示范课,课程名称为“诗歌与戏剧研究导论” ,再现了文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时刻。从前的研究生教学基本沿用本科生的模式,还是由教师一人主讲所有的内容,或者在主讲之后让学生发言,就所讲问题进行讨论,如果没有学生发言也就此结束;而在改革之后的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个课堂由三个环节所构成:首先是所有的学生一一发言,每一个学生就规定的作品讲 34 分钟;其次是每一个学生讲完之后,主讲教师即兴发言与之进行一一对话,并

2、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其他同学也可以插话;最后是主讲教师对大家的讨论进行评点与总结。这样的改革就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设计,而把以教师为主体改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作用,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高强度的锻炼,对于所有问题的认识也都留有巨大空间。以下是这堂课的部分教学实录,发表在此,供各位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教育教学研究的学者们参考。关键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诗歌与戏剧教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探讨与对话作者简介: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学地理学。Title: Dialogues in Teaching Practice for Gradua

3、te of Foreign Literature: A Case Study of Eliots The Waste Landand Four QuartetsAbstract: November, 2015, witnessed Professor Zou Jianjuns demonstration class on the graduat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Poetic and Theatrical Study, which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t the School of Literat

4、ure, CCNU. While a teacher is expected to give lecture most of the time in a traditional class, with little time left for student discussion, Professor Zous class is a reformed one. It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students presentation, discussions and dialogues among and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

5、, comments and assessments by the teacher. The 3-4 minute presentation by each student is based on the reading assignment while the discussions and dialogues are based on the presentations, during which related new topics may be ushered in and the whole class gets involved in the discussion. Finally

6、 Prof. Zou made comments on and gave assessments to each student based on their performances. This student-oriented didactics inspire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greatly. The demonstration class not only offers the students academic thinking and training, but also improve their recognition, which would

7、benefit their future study.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record of this demo class, is offered here for educationists study as well as for colleagues reference. Key wor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ryPoetic and Theatrical Educationreform for graduate educationdialogue and discussion Author:

8、 Zou Jianjun is at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is main research focuses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Geographical Literary Study. 邹建军:今天讨论荒原与四个四重奏,我们要把两首长诗结合起来探讨。这两首长诗教材上都有基本的介绍,但这种介绍对研究者来说,那只是一个非常薄弱的基础。这两首诗是很难读的,特别是荒原大量的引用,涉及好多作家作品,整

9、首长诗都是破碎、残缺不全、非常个人化的表现。荒原的每一个部分,抒情主人公不断变化,使读者读起来很困难。艾略特自己也说很难读,因此加了五十多条注解。加了注解之后,读者还是读不懂,要他继续加,他说再加下去,就成了学者而不是诗人。相比荒原,四个四重奏以音乐的四重奏形成诗歌外在的结构。四个四重奏的四个地点,是和他人生经历有关的,他的远祖,他的祖先,还有他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这就使诗中的诗情画意,所表达的个人感情比较稳定。按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来说,四个四重奏还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地理学作品,但整个四重奏是以四个地方做标题,框架比较稳定,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些。语言表述上也比较明朗流畅,韵律规律,更符合我们的审美和欣

10、赏习惯。荒原则不太适合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但正如有的批评家所说,虽然艾略特荒原难读懂,但一读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伟大的诗。它表现了“一战”后西方文明的堕落,精神、情感、心理上像荒原一样,他表现得非常到位,而且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我们一般人难以达到这种高度。虽然场景和意象是破碎的,但诗的主旨就他的某些重要的章节来讲,还是很独到深刻的。整首诗博古通今,表现的是眼前,是现在,但他通过以往所有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文学史上许多作家、诗人、艺术家等经典名著的引用来表达,因此这首诗还是显得博大精深。今天这节诗歌讨论课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由李羚瑞、孙凤玲朗诵英文诗歌的片段,第二个环节,每个同学谈

11、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第三个环节,我再做总结。龚诗琦:诗歌四个四重奏第一章第五节开头写道:“语言,音乐,都只能/在时间中行进;但是唯有生者/才能死灭。”时间是这首诗着重讨论的问题,这里暂不涉及。语言和音乐两者,却是诗歌很重要的两个元素。首先是这部诗歌里音乐元素的运用。题目叫四个四重奏,四重奏是指四种弦乐合奏,四部乐器皆为提琴家族的成员,四个声部间又有类似的音质,乐声悠扬又纯粹。“四个”是因为诗歌分为了四大章节。如此一来,诗歌的题目就预示了内容的纯粹与近似,题旨的回环往复。这些是可以在诗歌中找到依据的。如第一章的前三节,全部提到了“现在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作为惜字如金的诗歌,再三重复同样的字词,这

12、是有悖常理的,此处更像是音乐副歌部分的反复,是主题的一再申述。同样,第二章有一句“在我的开始中是我的结束”,分别在第一节出现了两次,第五节也就是最后一节,则替换为“在我的结束中是我的开始”。这些重复的内容都是一种悖论,或者说,是要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观点,寻求贯通两极的新的视野。这首诗歌不光有着音乐般的节奏,还在内容和形式上模仿了四重奏。其效果在于启发读者解读诗文的线索,同时在循环往复的强调中,推动主题向上向深发展。另谈语言中一个关键词的翻译。诗前的引语里有一句:“纵然语言为人所共有,但多数人立身处世仿佛各有其道。”“Logos”是古希腊哲学与神学术语,含义非常丰富,20 世纪语言学转向后,

13、各个领域的学者们都来关注语言本身对思维的限制。然而语言本身也是在发展,从含义丰富到劳动分工时代的精细。“历史就是现在和英格兰”,这句话是对这个语言问题的回应。作者既然用现代语言写就了一首现代诗歌,必然关注和解决的是当务之急。邹建军:时间哲学问题与诗的语言所涉及的西方现代文明,很有意思,但诗歌文本只读两遍不够,至少要读五六遍以上。第二要有证据,你说诗的音乐旋律,要在文本中找到依据,语言也是一样,如果离开文本谈得很远,就不太符合研究的要求。我的习惯是讲不同的意见,不要觉得我讲的就是批评。王青璐:艾略特荒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诗歌里面的死亡意识。诗人通过这首诗表现他对世界陷入了绝望深渊,世界末日即将来

14、临的感受。这种感受贯穿诗歌首尾,例如开篇,诗人引用了西比尔的故事,当孩子们问西比尔“你要什么” 的时候,西比尔回答说:“我要死。”诗的正章里也充满萧颓、荒凉、带有死亡气息的意象,如淹死的腓尼基水手、种在花园林的尸体等。还有萧瑟的自然意象,如岩石、枯井、水位下降的恒河、疲软的叶子,这些意象也传达着死亡气息。同时,诗人通过描绘曾经驰名世界历史的文化名城的衰亡来体现死亡意识,耶路撒冷、雅典、亚历山大、维也纳、伦敦,这些城市曾是人类的活动中心、文明的见证地,如今却被工业化与商业化侵蚀。它们的衰亡也代表着人类的衰亡。诗人也通过活人的生活、行动来表现死亡意识,诗里出现的人群总的精神状况是麻木匮乏的,如第二

15、章里讨论偷情、堕胎的女人,第三章中女打字员与青年间有欲无情的性行为等。诗篇里这些萧条的画面、没有生气的意象,暗示了战后西方普遍精神状态,表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焦虑与担忧。邹建军:要理解诗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典故,每一个诗句,都很不容易,现在很多解释都是个人解释个人的。即使他做了五十多条注解,但还是很难读。我读的时候也感觉很难理解,觉得他写的这首诗过于怪异。我们一些古人写赋,语言非常生僻,大量用典,当时的人很难读懂,现在也难读懂。艾略特也大量用典,有点类于汉大赋的特点。我不是很赞同大量用典,但他的才华是不可否认的。他有很多独到闪光之处,但也有败笔,他写丑陋的、肮脏的两性关系,在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要

16、写西方人的堕落、空虚、颓废、绝望,不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而且整首诗都没有光明,情绪化现象很重,埋怨,忧怨,怅惘,焦虑,忧心忡忡,一切都是黑暗、堕落的。但这也表现了他的思想,他的感觉,整体对时代的特质、时代精神的把握。赵楠:荒原的开头,有一句很有意思的拉丁语题词,相关学者考证这引自佩特罗尼乌斯,并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也有记载。题词中的西比尔在面对孩子们问她需要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是令人震惊的,她回答说:“我要死。”西比尔拥有天神赐予的长寿,也活了如沙子般多的日子,但却忘记要求不朽的青春,因此日复一日活在衰老的痛苦之中,这很大程度上影射了现代西方人不生不死、生不如死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不仅在艾略特的诗中有所体现,在波伏瓦人都是要死的中的人物福斯卡身上也有所表现。他不仅长寿还青春永驻,并且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但自己的亲人、朋友都不断离去,剩下孤身一人,以至于他最后手掘地一心求死。他们的心灵和外在世界都是一片荒原,这一状态还在诗中鱼王意象上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