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基醇点系列考点05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2135383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基醇点系列考点05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基醇点系列考点05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基醇点系列考点05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基醇点系列考点05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基醇点系列考点05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基醇点系列考点05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基醇点系列考点05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考点 05 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一、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总结如下:水循环类型 发生空间 循环过程及环节 特点 水循环的意义 典例 海陆间 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 陆地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2、塑造着地表形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正向利用(1)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2)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3)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4)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5)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

3、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2负向影响(1)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2)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3)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2(4)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1.水循环原理应用(1)沼泽地

4、的形成:(2)内流河断流的成因: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3.外流区也存在陆地内循环在外流区除具有海陆间循环外,地表水因蒸发进入当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返回本地地表,也存在陆地内循环,在内流区只存在陆地内循环。下图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径流、地表调蓄、蒸发蒸腾、河网调蓄B蒸发蒸腾、河网调蓄、地表调蓄、径流C河网调蓄、地表调蓄、蒸发

5、蒸腾、径流3D蒸发蒸腾、地表调蓄、河网调蓄、径流(2)近年来图示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修建水库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 D上游河道采沙【答案】(1)D(2)A“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 12 题。1杭州一直重视从钱塘江引水到西湖来改善西湖的水质,其原因是()A为了扩大西湖水域面积,从而提高水质B增加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提高西湖自净能力C主要是通过清洁钱塘江水来稀释西湖污染的水D通过引水工程将西湖污水运输到河流来提高水质2西湖对杭州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在古代杭州对西湖水资源的利用表述正确的是()A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灌溉B古代

6、,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生活用水C古代,由于西湖的优美山水吸引各地文人,因此西湖主要是景观用水D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比现代要多【答案】1.B 2.D43.下图表示绿水资源与蓝水资源的划分,蓝水是降水中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部分,绿水是降水下渗到土壤中的水,最终会进入大气。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不同 B. 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相同C.绿水主要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D.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蓝水(2)关于绿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B. 对海陆间水循环产生明显影响C.对植被的地域分异没有直接影响 D. 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导

7、致绿水的减少【答案】(1)D (2)A【解析】(1)读图判断,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都是大气降水,A 错。 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不相同,B 错。蓝水主要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蒸发、蒸腾的水,C 错。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蓝水,D 对。(2)读图,绿水指蒸发、蒸腾的水,在大气中是水汽,能够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A 对。图中的绿水对陆地内部循环影响明显, 对海陆间水循环产生影响小,B 错。水汽影响到降水量,对植被的地域分异有直接影响,C 错。植被覆盖率增加,地表径流减少,蒸发、蒸腾的水汽多,会导致绿水的增加,D 错。考点: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每道试题 4 分,共 32 分下图

8、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回答 12 题。1该方法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风力地球重力太阳能温室效应A B C D2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5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下径流A B C D【答案】1B2.B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全球陆地、海洋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多年平均值的数量关系。读图回答 35题。3表示海洋降水量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4箭头的含义是()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C水汽输送 D植物蒸腾5参与箭头环节的水量为()A甲、乙的差额 B甲、丙的差额C乙、丙的差额 D乙、丁的差额【答案】3B4.C5.A下图中 M 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时令湖。

9、该湖要么滴水不存,要么碧波荡漾,其最不寻常的特点是湖中难得有水。读图完成 68 题。66图中四地水循环最活跃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7M 湖的湖水主要来自()A河水、冰川融水 B河水、雨水C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D冰川融水、地下水8M 湖难得有水,主要是因为()A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B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C气温高,蒸发旺盛 D土质疏松,水的下渗量大【答案】6C7.B8.A【解析】第 6 题,结合图示四地所处位置,丙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沿海,受大气环流、洋流及地形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水循环最活跃。第 7 题,M 湖地处内陆,为热带沙漠气候,与时令河相通,夏季降水较多时,受雨水

10、和河流水补给明显。第 8 题,结合纬度位置知,M 湖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河流对湖泊补给水量少,导致湖泊难得有水。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 910题。9图中分别表示()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7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10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答案】9D10.A目前我国

11、大城市的中心湖泊及一些小湖泊生态功能近乎丧失殆尽。为解决此问题,武汉市开展“以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连通”的试验,即从汉江引水入汉阳的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和南太子湖,然后流入长江。读“武汉局部地区河流湖泊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 1112 题。11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不包括()A用水过度,水域萎缩 B污水数量巨大,直接排放C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 D石油运输造成的污染严重12武汉市此试验方案,最大的优点是()A分湖梯级整治,便于分层次利用不同质量等级的水资源B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环改善水质C自然河湖与人工渠道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D改善自然环境形成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答案】11D12.B8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东北面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据此,完成 1314 题。13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有关的水循环环节是()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输送 B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C地表径流、下渗与大气降水 D径流、大气降水与大气输送14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控制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退田还湖,扩大湖区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A B C D【答案】13B14.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