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工程地质特性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2062891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县工程地质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绍兴县工程地质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绍兴县工程地质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绍兴县工程地质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绍兴县工程地质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绍兴县工程地质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县工程地质特性(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绍兴县工程地质特性2007 年 l2 月地基处理 6l郭彪龚晓南余.跃平(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杭州 310027)摘要】 本文笔者收集了大量的绍兴县境内的建筑勘察资料,对每个钻孔所揭露的岩土层进行了统一编号,对各主要工程地质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统计.根据绍兴县的地貌和土层分布情况,对绍兴县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为绍兴县的建筑基础形式合理选用的分析打下基础.关键词 绍兴县 :工程地质特性 :分区一刖置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很好,各地的各类建设项目很多,国家,地方等都投入了巨大的基建资金.而建筑地基基础在基建周期和基建资金中所占比例约为 l,5 一 l,3,并且基础工程是隐蔽工程,其设计方案合理与否

2、,施工质量好坏是建筑是否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关键之一.地基基础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 本文尝试对绍兴县这特定区域的工程地质特性作一个初步调查,对绍兴县的建筑基础型式的合理选用具有重要意义.绍兴县自然地理概况绍兴县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与上虞市交界,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嵊州市,诸暨市为邻,西和西北部与萧山市接壤,北濒海,腹部横卧越城区,总面积减为 1152.3平方公里.县境背靠会稽山,北濒海,故呈西南面高,东北低的阶梯形地势,山脉,平原,海岸兼有,山丘与平原间界线明显.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河谷区,占全县总面积约 53%,海拔一般在300-400 米之间 ;中北部为水网平原区 ,

3、占全县总面积约 35%,平均海拔 67 米,偶有孤山,残丘分布其间,其高度一般不超过 200 米,史称山会平原.东北部为滨海平原区,占全县总面积 12%,海拔 5 米左右,属淤涨型滩涂,地势平坦.县内河流湖泊纵横密布,发源于南部会稽山脉的石波江,富盛江,撵宫江,平水江,直落江(若耶溪),南池江,坡塘江,娄宫江,漓渚江,秋湖江,项里江,型塘江,陌坞江,夏履江等 l0 余条江河溪流,史称鉴湖36 源,.实有 43 条.北向涌入北部平原,与浙东运河,鉴湖,西小江相交,或溢而为江,或?收稿日期:2007 年 l1 月62 地基处理第 l8 卷 4 期渚而为湖,或为沼为池,形成河道交叉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4、的平原河湖.鉴湖,瓜渚湖,贺家池,白塔洋,芝塘湖,大板荡等 l8 个湖泊点缀其中,平静如镜 ,荡漾其间.区域地质概况(一),前第四纪地质l,地层以江山绍兴深断裂为界,绍兴县分属两大地层区.断裂北西侧属江南地层区,除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缺失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因构造破坏,许多地层单元出露不完整,分布较零碎.区内中元古界双溪坞群海相火山岩及上元古界上墅组陆相火山岩均已变质.震旦系下部为滨海相含凝灰质碎屑沉积,上部为浅海相冰水沉积和镁碳酸盐沉积.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为一套浅海相类复理式碳酸盐及泥页岩沉积.侏罗系以火山喷发堆积为主,白垩系下统为红色碎屑岩建造,其顶部覆盖有酸性火山岩溶.

5、断裂南东侧属华南地层区,缺失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中下统,以广泛分布上侏罗统巨厚酸性火山岩为特色,间夹沉积夹层.此外,还零星分布有:中元古界陈蔡群以副片麻岩为主体的深变质岩,下白垩统红色陆相碎屑岩和新生界中新统嵊县组玄武岩.嵊县组玄武岩是喜山期火山活动产物,表现为间歇性基性岩流溢漫,在喷发间断中,有时间夹河湖相和山麓洪积相沉积.2,地质构造绍兴县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巨型隆起带南端,杭州湾东西向构造于浙西华夏系大复向斜复合部位的东缘,次一级绍兴诸暨复向斜的北东端.绍兴一一诸暨复向斜位于本区西南部,其北东端在绍兴平原中淹没,核部主要为震旦奥陶系地层,它由一系列北东向华夏系褶皱所

6、组成,这些褶皱一般为长轴准线状,由于其后断裂作用,向斜大部分被破坏,被斜形态也常常残缺不全.县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往往成群产出,首尾相连,构成规模宏大的区域性大断裂带的一部分,其中以北东方向断裂和北西方向断裂最为突出.在本区及其附近通过的区域性大断裂由北东向的江山绍兴大断裂,常山一一漓渚大断裂;北西向的孝丰三门湾大断裂和东西向的昌化普陀大断裂.为此,本区北东向和北西向这两组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本区东南部和中部,江山绍兴大断裂和常山漓渚大断裂在本区通过部位成群产出.这组断裂发生时代较早,活动时间较长,并以压性断裂为主,控制了从元古代至中生代各时代地层的

7、展布.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在本区西南部孝丰三门湾大断裂在本区通过部位,这组断裂带走向 320.左右,断面倾向北东,少数反倾,倾角 70.到 80.,少数直立,常伴随有劈理带,皆为张性或张扭性断裂,经常发育角砾破碎带或有岩脉充填.这组断裂一般切割北东向断裂,形成时间比前一组稍晚,活动时间也较长.此断裂带往往北东盘陷落,萧绍平原的南西边界可能受此组断裂带控制.近东西向断裂和近南北向断裂形成时间最晚,规模较小,以张性,张扭性为主,局部地段有岩脉充填.(二),第四纪地质2007 年 l2 月地基处理 63l,第四纪地层区内第四纪自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各时代的地层均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富盛江,撵宫江,平水江,南

8、池江,坡塘江,娄宫江,兰亭江,漓渚江,型塘江流域的沟谷内和绍兴一一柯桥一带的平原中.出露面积约 740.94 平方千米.自河谷的上游到下游,第四纪堆积层厚度逐渐增大,最大厚度大于 80 米.依据区内出露与钻探揭露的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岩相,可将第四纪堆积分为山麓沟谷区和平原区两大单元.山麓沟谷区第四纪堆积主要分布在上述河流的河谷平原极其支流两侧和山麓地带,地层厚度变化大,不同时代及不同地貌部位的岩性,岩相有明显差异.按其时代及成因类型,将山麓沟谷区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中更新统之江组,上更新统莲花组及全新统鄞江桥组.平原区第四纪分布广泛,厚度大且变化也大,由山前地带的 20 米左右向北递增至

9、90 余米.成因类型较复杂,中更新统与山麓沟谷区相似,主要为陆相坡积,洪相堆积,上更新统包含了河,湖,海及其混和类型等各种类型的堆积,全新统以海相及海陆过渡相为主,最后以湖沼相堆积告终.2,第四纪地质发展史早白垩世末期,随之燕山运动结束,奠定了本区基本地貌骨架.在晚白垩世到第三世末的漫长地质年代里,本区一直处于抬升阶段,没有接受沉积物堆积.长期的剥蚀作用,在本区形成了起伏不平的准平原,在准平原上分布着多处隆起(有的呈孤山突起)和凹槽.这些隆起和凹槽主要受前第四纪区域性大断裂带控制,呈北东向或北西向展布.较大的隆起有安昌一一齐贤斗北门西向隆起和斗门灵芝近南北向隆起;较大的凹槽有东湖一一马山北东向

10、凹槽和东浦华舍北西向凹槽.整个上更新世,本区外营力仍以风化,剥蚀为主,堆积层很布发育,在本次调查中,区内未发现上更新世堆积层.进入中更新世,区内开始有了堆积物,以坡积,洪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麓和孤山周围,地貌上呈坡积裙和洪积扇.至中更新世中,后期,气候温暖湿润,使当时已经存在的中更新世堆积物普遍经受了红土化过程,在部分堆积物中形成了蠕虫状网纹构造.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初,气候干冷,海面下降,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增强,本区平水江,漓渚江等古河道开始形成,中更新世堆积层逐渐成为阶地.寒冷期之后,又进入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流水作用活跃,大量的河流搬运物在准平原凹槽中堆积,期间受气候凉暖波动并由此引起海

11、面波动的影响,形成了两个沉积旋回.晚更新世中期末,海面上升幅度较大,本区发生了第一次海侵,这次海侵范围不大,没有波及全区.紧接着气候又开始转凉,海水退去,在全区沉积了较稳定的冲湖积灰黄色,灰绿色粘土层,即本区所称的第二硬土层.晚更新世晚期,进入大理冰期,海面大幅度下降,平原区遭受强烈的侵蚀切割作用,使早期形成的黄色粘土层呈条带状缺失.全新世早中期,随着冰期结束,冰川消溶,海平面迅速上升,发生了一次全球性的海侵,海水淹没了本区整个平原区,期间气候曾一度由湿热转为较温凉,海面相对下降,本区山前地带曾一度出现河湖环境,沉积了一层冲湖积的黄色粘土层,即本区所称的第一硬土层.然后气候再次转暖,海面随之回

12、升,本区又沦为一片沧海,在上述硬土层之上又堆积了厚度地基处理第 18 卷 4 期大,分布范围广的海相淤泥和淤泥质粘土层.大约距今七千年左右,海水才逐渐退却,平原地带由滨海,泻湖逐渐被湖沼所取代,最后湖沼又进一步发展为现今河网发育的平原.主要地层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指标(一),岩体根据基岩类型及岩石性质划分为五个工程地质组.坚硬厚层一块状火山岩一侵入岩岩组岩性主要为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熔凝灰岩,凝灰岩,角砾凝灰岩,有时夹少量沉积碎屑岩及火山通道相集块岩.流纹斑岩等,局部有花岗岩,花岗斑岩,正长花岗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侵入体,岩石致密坚硬,抗压强度 60-220MPa.分布面积广,遍布南部丘陵

13、山区和北部剥蚀残丘一带,地形条件复杂,坡度较陡,局部裂隙发育,并有软弱夹层存在的地段,会给工程带来一定影响.坚硬一较硬碳酸盐岩岩组岩性为泥质自云岩,含炭自云质灰岩和微晶灰岩等,呈中薄层状构造,岩石较坚硬致密,抗压强度 41.-X)2MPa.分布范围较窄,呈断块状分布于绍兴县东南角,局部有岩溶发育,从而影响岩体的整体性,降低岩体的抗压强度.岩溶发育地段是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易发区,要防止岩溶塌陷.坚硬一较硬不均一碎屑岩岩组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砂岩,凝灰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硅质页岩等,呈中薄层状构造,岩石软硬不均,抗压强度 40106MPa.分布于上周家,中许,施家桥一带,抗风化能力各异,因褶曲及构造

14、破碎,岩石强度,稳定性及整体性差异较大,工程地质条件稍复杂.坚硬一较硬变质岩岩组岩性为深变质的片麻岩类,斜长角闪岩类,浅粒岩,变粒岩及浅变质的角斑质凝灰岩,角砾凝灰岩,细碧岩,局部夹凝灰岩,凝灰岩泥质粉砂岩,呈厚层一中薄层状构造,岩石软硬不均,抗压强度 40200MPa.分布于南部后岭,旗峰,上蒋一带,有断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及片理发育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应注意软弱结构面对各类工程建筑的不稳定危害,防止顺层滑移.较硬一软弱红色碎屑岩岩组岩性为紫红色凝灰质砂砾岩,含砾砂岩,凝灰质中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呈中厚层一薄层构造,抗压强度 5-40MPa,岩性软,强度低,风化层厚,抗水性差,

15、易产生坍塌滑动,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分布于南部九里,坝口,梧桐及上灶,下灶,下皋一带.(二),土体根据土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自上而下划分为 9 个工程地质层,同一层中又按岩相和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进一步划分出亚层,各层及亚层的工程特征分述如下:1,第层人工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根据土的成因及性质划分为四个亚层.2007 年 12 月地基处理(1)第.1 亚层 ,人工填土.土体成分复杂,有古代堆填的老填土,也有近期堆填的新填土,主要为混有建筑垃圾和少量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的杂填土和素填土.土体呈灰,灰黑色,结构松散.底部有时含河塘淤泥和有机质.厚度(指分布区厚度,下同)一般在0.52

16、.1米之间,在古河道,暗浜地段厚度较大,最厚可超过 5 米,主要分布于老城区.新老填土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根据当地建筑经验判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为 55,-,95kPa,部分老填土可作为 5 层以下的一般民用建筑的天然地基.(2)第.2 亚层 ,冲填粉土.松散一稍密,很湿,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均匀性差,强度变化较大,厚度 0.62.8 米,平均在 1.7 米左右.分布于滨海部分地区.(3)第.3 亚层 ,粉质粘土,俗称硬壳层.土体呈灰褐,灰黄色,湿一饱和,可塑一软塑状,中等压缩性,常含铁猛质锈斑,局部夹粘质粉土,厚度 0.92.6 米,多数在 1.6米左右,分布于老城区周围平原地区,在河流水域分布区缺失.表层 0.2o.3 米常为耕植土,含植物根系.硬壳层本身强度较高,但厚度很薄,城区常下卧有软土层.(4)第.4 亚层 ,粘质粉土,稍密一中密.厚度 l2.5 米,平均 1.6 米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