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2059836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2009-02-16 22:09:16| 分类: 医道求真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 重视中气,扶阳抑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2、。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 ,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 ,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

3、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

4、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水胀者,黄氏认为:气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气道必不通。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治用苓桂浮萍汤:

5、茯苓、泽泻、半夏、杏仁、甘草、浮萍、桂枝,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苓桂阿胶汤:茯苓、泽泻、甘草、桂枝、阿胶,煎大半杯,热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调理中气者,才是治疗之根本。二、 “中土回环” ,气机升降的圆圈理论。以法半夏、茯苓、甘草为三驾马车,旋转中焦,升降气机,治疗百病。1、 四圣心源桔梗玄参汤治鼻炎:桔梗 9g、玄参 9g、杏仁 9g、橘皮 9g、半夏 9g、茯苓 9g、甘草 6g、生姜 9g。桔梗主升,开肺排脓;玄参亦升,润燥解毒;杏仁降肺;橘皮化痰降逆;半夏和胃降逆;茯苓升脾除湿;甘草补脾胃,坐镇中

6、州;生姜散外表之寒。中医称:“九窍不和,皆属脾胃。 ”就是这个道理。湿气特重用苓泽姜苏汤:茯苓9g、泽泻 9g、生姜 9g、杏仁 9g、甘草 6g、橘皮 9g、苏叶 9g。2、治吐血案: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月余病愈。茯苓除湿升脾;甘草补脾胃,坐镇中州,是圆圈的轴心;半夏燥湿降胃。茯苓、甘草、半夏构成了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处方时必用之药) 。干姜暖脾升土,暖肾以助封藏;丹皮疏肝升陷;牡蛎收敛浮火,随胃气而降至下焦;桂枝亦为疏肝升陷之品。 另有一案治妇女吐血用方:茯苓、甘草、半夏、川椒、附子、干姜、桂枝、白芍、丹皮、肉苁蓉,妇女调理肝经很重要,桂枝升肝、白芍柔肝、丹皮

7、清肝, “附子非干姜不热” ,干姜引附子药性入肾经。3、治齁喘(哮喘)方: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另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细辛对顽固性风寒头痛、咳喘有明显效果,砂仁暖肾燥湿、引气归肾。另 心悸咳喘方:茯苓12g、泽泻 9g、炒杭芍 9g、粉丹皮 9g、制首乌 12g、广橘红 9g、杏仁 9g、法半夏 9g、广郁金 9g、苏泽兰 30g、柏子仁 9g、北沙参 12g、砂仁 6g。4、治中风方:左半身瘫痪不灵: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右半身瘫痪不灵: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

8、、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其弟子麻瑞亭称左半身瘫痪为血虚型,加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右半身瘫痪为气虚型,加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并各加入杏仁三钱,以降肺气。【体会】按以上法则论治,临床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曾治糖尿病一例,男,60 岁,舌质淡嫩少津有裂纹,用益气养阴药物三十剂,无明显效果,于是参照地魄汤处方:半夏 20g、玄参 30g、麦冬 15g、牡蛎 40g、白芍 30g、桂枝 15g、内金 20g、虎杖 30g、乌梅 20g、茯苓 40g,水煎服,五剂空腹血糖由 11、2 降至 7、5,继用五剂,血糖正常,又按此法调理二十余剂,半年后复查,血糖仍然

9、正常。由此可见,阴虚者必用半夏,概降肺胃而助收藏耳。例 2、张女士,甲亢,处方:半夏 20g、桂枝 15g、茯苓 40g、龙骨 40g、牡蛎 40g、白芍 30g、玄参 30g、麦冬 15g、浮小麦 30g、山萸肉 30g、防风 15g、白芷30g、木香 10g,二日一剂,水煎服,服药十剂,诸症悉平。三、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青云山人 黄小云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

10、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 (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 )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 )水

11、降于火, (此水从离降也。 )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 (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 )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才能出。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

12、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 )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 (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一泻子,一补母。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 (小云:表气常清,

13、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 )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此也可说是阳脱)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其用为阳也。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 )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

14、(小云:太阳者,标阳本寒也;伤寒论谓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太阳之标;发于阴者,太阳本气也。壬水者太阳,丙火者太阳;从伤寒论看之太阳以寒论也,所以太阳经证有麻黄桂枝汤苓桂术甘越婢五苓等祛太阳之寒,太阳腑者太阳手经也,是以也从寒治之也。如果是内伤杂病则有: 壬水化于丙火,而有黄元御太阳之腑,最易热病之说也。由此可知病可从表里脏腑求之,丹溪之言不假也,还要从手足同名之经络求之。除此还需考虑母子关系及水火之中气的升降,而温凉燥湿则是调节升降的关键。人止知风燥湿三字是关键,却不知木温,金凉,温湿,凉燥也;热燥为急为实,凉燥为缓为虚。 )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

15、(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 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

16、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 (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 )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 (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 )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 (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