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054430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彙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 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共發現遺址約1000 多處 經較大規模發掘的典型遺址有 10 餘處。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 5000前 3000 年。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崗諸文化( 有人統稱為“ 前仰韶 ”時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發展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

2、構和文化成就。 發現和研究 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東周文化等不同遺存。1921 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發掘了該遺址。後來又在黃河中上游調查發現了若干類似的文化遺址。由於這些遺存均含有一定數量的彩陶 曾被統稱為“彩陶文化”。1926 年起中國學者先後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萬泉( 今萬榮) 荊村 河南安陽後岡浚縣大賚店等遺址。1931 年梁思永在後岡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 從而明確了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自仰韶文化發現至 40 年代學術界還初步探討了該文化的特徵和性質等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仰韶文化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有了新的

3、收獲。進行了廣泛的考古調查比較大規模地發掘了一批重要遺址如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和泉護村華陰橫陣河南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等。在田野工作的基礎上以若干典型遺址為代表考古界分析了仰韶文化的面貌並對其分區類型分期及相互關係等問題結合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的絕對年代進行討論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果。還對其彩陶紋飾製陶工藝生產工具建築技術埋葬習俗等作了專題研究。又通過研究村落布局住房形式埋葬制度工具用品等實物資料綜合探討了仰韶文化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狀況以期復原當時的社會歷史其中主要對半坡類型的社會結構有了較多的認識。 廟底溝遺址的發掘坑位 分區和類型 集中表現仰韶文化特徵的陶器以手製泥質

4、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泥質陶上習見繪彩一般是環繞外壁上部以黑彩繪出幾何圖案植物和動物花紋夾砂陶則較普遍地拍印粗細繩紋。主要器類有盆缽平底碗小口尖底瓶細頸壺斜沿罐深腹瓮等還有少量的釜灶鼎類器物。石器工具中大量的經過了磨製但打製石器仍佔相當比例。從經濟類型來看仰韶文化是一種較發達的定居農耕文化遺存主要栽培粟黍。 根據地域和時代不同所造成的文化面貌的差異考古學界對仰韶文化進行了分區類型和分期的探討但目前認識尚不盡一致代表性的意見有下列幾種 一種意見認為西起甘肅天水東到河南鄭州一帶是仰韶文化的中心範圍。這個範圍內的兩個重要支系(或稱兩種主要變體)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是大致同時平行發展的。前者主要分布在關

5、中西部後者主要分布在關中東部和豫西。它們在經歷了一段類似的發展過程之後約在廟底溝類型的後期又逐漸統一起來並為另一種新的文化類型所代替。其他如平涼-天水洛陽豫北-冀南南陽-襄陽等地區的地方類型仰韶文化遺存也各有其發展序列。 另一種意見認為可把仰韶文化劃為 3 個主要地區7 個類型每個地區的不同類型具有相對早晚關係有些還互相銜接。具體地說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的發達中心可分為北首嶺半坡廟底溝和西王村 4 個類型基本上代表了這一地區仰韶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在黃土高原的東南邊緣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即洛陽鄭州之間的豫中地區可分為廟底溝大河村類型在沿太行山麓的華北平原即豫北冀南一帶則可分為後岡大司空村類

6、型。 又一種意見認為關中豫西晉南為半坡廟底溝西王村類型。鄭洛地區以王灣大河村兩遺址為代表前期是王灣一期文化和大河村一二期文化時間與廟底溝類型相當後期是王灣二期文化的早期和大河村三四期文化(或稱大河村類型)時間上或與西王村類型相當。豫北冀南為後岡大司空類型。 也有的意見把仰韶文化的發生發展概括為早期第一段半坡類型第二段史家後岡兩類型並存中期第三段廟底溝類型晚期第四段西王村秦王寨大司空村馬家窯 4 個類型並存。仰韶文化的分布範圍從早到晚呈現出由小到大擴展的趨向。 本文則把仰韶文化劃分為 4 個時期4 個主要地區8 個類型(見表 )。 半坡類型 以西安半坡遺址的早期遺存為代表。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

7、區南達漢水中上游 北及河套東至豫西晉南 西到隴東。典型遺址還有陝西的姜寨(一期 )北首嶺 史家元君廟橫陣甘肅秦安大地灣山西芮城東莊村湖北鄖縣大寺等。具有類型特徵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缽捲脣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脣淺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頭細頸壺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細頸大腹壺短脣斂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紋飾主要有繩紋線紋弦紋錐刺紋指甲紋和彩紋等。彩陶紋樣簡單樸素以紅地黑彩為主少數為紅彩母題有魚鹿(或羊)蛙人面等動物紋少量植物枝葉紋以及由直線橫條三角圓點折波等組成的幾何圖案花紋。 半坡類型的陶器 史家類型 以陝西渭南史家遺址為代表。分布地區與半坡類型相同在半坡姜寨(二期 )北首嶺等均有其遺存。陶

8、器的特徵與半坡類型大體相同代表性器形有斂口圜底或平底缽捲脣圜底或平底盆溜肩尖底瓶葫蘆瓶細頸壺鼓腹平底罐瓮等。紋飾亦同於半坡類型但彩紋中增添了弧線圓點構成的圖案花紋和鳥魚合璧的動物圖像。 史家類型的陶器 廟底溝類型 因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而得名。半坡類型經史家類型發展到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即進入了繁榮時期。它的分布地區很廣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北到河套 南達江漢北部西至洮河 東抵鄭州附近。經發掘的重要遺址還有河南澠池仰韶村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陝西華陰西關堡華縣泉護村邠縣下孟村(上層 )甘肅秦安大地灣山西芮城西王村(下層)夏縣西陰村等。陶器中常見的器形有曲腹盆曲腹碗雙脣小口尖底或平底瓶寬肩小平底瓮大口缸折

9、肩淺腹圜底釜灶盆形甑釜形鼎等。紋飾有繩紋線紋劃紋附加堆紋以及彩紋。廟底溝類型的彩陶已處於仰韶文化彩陶工藝的盛期。多為紅地黑花還出現了少量白衣彩陶。主要是以圓點鉤葉弧邊三角及曲線組成的帶狀紋飾還有垂幛豆莢花瓣網格等紋樣此外有鳥紋魚紋和蛙紋等動物圖形沿襲了史家類型的形態和風格而與半坡類型彩陶風格迥異。 廟底溝類型的陶器 西王村類型 以山西芮城西王村遺址的上層為代表。或稱半坡晚期類型。它是廟底溝類型晚期發展起來的一支地方文化共同體但兩者間尚有缺環。主要分布在關中渭水流域陝北晉南和豫西。代表性遺址還有半坡(上層)姜寨(四期)泉護村(晚期)等。典型陶器是寬沿淺腹盆斜直壁圈足碗鏤孔豆長頸凹腰尖底瓶帶雞冠耳

10、罐帶流罐大口深腹瓮等。紋飾主要是繩紋附加堆紋藍紋次之有少量的鏤孔方格紋還有紅地施紅彩或白彩紋樣極為簡單的彩陶。 西王村類型的陶器 秦王寨類型 或另稱大河村類型。因發現於河南滎陽秦王寨遺址而得名而以鄭州大河村遺址的內涵為最豐富。它也是繼廟底溝類型發展而來的一個地方類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起鄭州西迄洛陽南達汝河河谷平原及丘陵地帶。重點遺址還有洛陽王灣臨汝大張滎陽青台和點軍台鎮平趙灣等。陶器器類以鼎豆碗罐為最普遍。代表性器形有折腹盆弇口缽大口斜腹平底碗折腹鏤孔豆喇叭口長頸壺大口凹腰尖底瓶折肩罐侈脣鼓腹罐罐形鼎盆形鼎等。紋飾有堆紋方格紋籃紋鏤孔彩紋等。彩陶上多施紅紫灰黑幾色配合的複彩並常用白衣

11、作襯地有網狀寬帶平行線波浪鋸齒蘭草六角星形弧線三角 等紋樣總的風格是簡單而粗放。 秦王寨類型的陶器 後岡類型 以安陽後岡遺址下層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經發掘的遺址還有河北磁縣界段營和下潘汪正定南陽莊等。典型陶器有“紅頂”碗斂口圜底或平底缽圓腹罐形柱足鼎長頸壺小口肩耳壺斂口小平底罐圜底缸灶等。紋飾與半坡類型略同。彩陶花紋較簡單多紅彩也有黑彩有寬帶紋曲摺線和橫豎平行線組成的帶紋平行斜線組成的正倒相間三角形紋菱形網紋等。 後岡類型的陶器 大司空村類型 因安陽大司空村遺址而得名。分布範圍與後岡類型同集中在豫北洹河沿岸和冀南漳河流域。典型遺址還有河南安陽大寒南崗河北磁縣界段營和下潘汪邯鄲百

12、家村等。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降至次要地位。代表性器形有直口圓脣折腹盆敞口淺腹盆斜腹或折腹缽弧腹碗圓腹罐等。紋飾有籃紋細繩紋劃紋方格紋戳印紋和彩紋等。彩陶風格和紋樣較為特殊在暗褐色地上施黑紅二彩花紋元素是弧線三角曲線波浪等構成帶狀圖案其間並綴以葉紋S 紋同心圓紋睫毛紋等。 大司空村類型的陶器 下王崗類型 以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早一早二期遺存為代表。分布於江漢流域北部及唐河白河流域一帶是仰韶文化早期階段最南的一個類型。早一期陶器以紅陶和棕色陶為主器類以罐形錐足鼎缽罐盆為最多有的缽碗盆壺和尖底瓶與半坡類型的近似。彩陶為紅地紅彩或橙黃色彩有的紋樣也與半坡類型的三角紋相似。早二期陶器有甑鼎缽碗豆杯尖底瓶等器

13、蓋和器座加多。彩陶多紅地黑花或灰衣紅彩有條帶紋三角紋斜十字紋葉紋渦紋和方格紋。下王崗早一早二期文化跨越時期較長其性質尚待深入探討。 下王崗類型的陶器 聚落布局和房屋建築 在經過大面積揭露的遺址中以半坡北首嶺和姜寨 3處半坡類型聚落的布局最為清楚。半坡遺址約 5 萬平方米。聚落呈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心約 3 萬平方米外圍是寬 68 米深 56 米的大壕溝溝外北邊是墓葬區東邊是製陶的窯場。居住區大體可分南北兩片以小溝為界中間有道路相通。已發掘的北片共揭露出 40 多座房子其中靠南有一座作為公共活動場所的大房子。北部的幾十座中小型房子大體面向大房子而略呈半月形分布周圍還有成群的窖穴和兒童瓮棺葬。 姜

14、寨遺址經過全面揭露聚落布局最為完整。在居住區內發現同一時期的房子 100 多座分為 5 個居住群落都環繞著一個面積較大的中心廣場。每個群落前面有一座大房子其附近圍以 10 多座或 20 多座中小型房子還有許多窖穴和兒童瓮棺葬。房屋的門向都對著廣場。居住區外面圍繞小的溝道兩溝道交接處有平直的通道。溝外的東東北和東南三面是 3 個公共墓地。 半坡村落遺址一角 仰韶文化的房子已發掘出大約 400 座左右。有圓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圓形或方形地面式晚期還出現了方形地面連間式。而始終以半地穴式房子最為流行。半坡史家類型的房屋集中見於半坡姜寨北首嶺大地灣等處主要是圓形或方形半地穴式的。其特點是房基凹入地下數十厘

15、米坑壁即為牆壁設台階或斜坡門道以通往戶外。面積一般為 1620 平方米個別的方形半地穴房子的復原面積可達 160 平方米左右。屋內正對門向的中心設一火塘(灶坑)有些灶坑內嵌有保存火種的砂陶罐。有的在門內兩側築有低矮的小牆有的在門道與居室之間有淺方坑形的門坎。屋內居住面和壁面都塗抹草泥土並修整得光滑平整部分經過烘烤十分堅硬。圓形房屋周壁牆中有密集的壁柱室內中間有 26 根主柱以支撐屋頂復原起來似現在的蒙古包形式。方形房子結構與圓形房子大體相同也在坑壁和室內挖有柱洞復原起來呈四角攢尖的方錐體。 廟底溝類型的房子只在王灣廟底溝等遺址發現 10 多座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的方形建築。出現用挖槽法築牆並用紅燒土塊和礫石鋪墊。居住面塗抹草泥土晚期使用石灰抹牆。有的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