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教案1-48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031580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教案1-48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教案1-48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教案1-48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教案1-48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教案1-48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教案1-4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教案1-48(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数学 )学科教学教案设计课题 长度单位 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用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目标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重、难点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课 前准 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等。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2.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

2、不一样呢?3.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尺子)。二、自主探究:(一)认识 1 厘米。1.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2.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3.找出自己尺子上的 1 厘米。还有哪段是 1 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 1 厘米)4.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5.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

3、长。2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二)认识几厘米。1.我们知道 1 厘米有多长,那 2 厘米、3 厘米又是多长?2.2 个 1 厘米是几厘米?4 厘米里有几个 1 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 6 厘米的一段吗?(三)用厘米量。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 0 刻度线的。(2)正确的。(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 0 刻度线,怎么办?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

4、兴趣的物体量一量。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反思3( 数学 )学科教学教案设计课题 长度单位 课时 2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重、难点 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了解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课 前准 备 米尺、软尺。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 1 厘米。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 2 厘

5、米、4 厘米、5 厘米、8 厘米、10 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二、自主探究: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 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

6、的米尺或 1 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 1 米的长度。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米。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 1 米、2 米、3 米的长度给大家看。4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4.量出 1 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 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 1 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 米100 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三、拓展运用:1.教师出示 1 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 1 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

7、度大约是 1 米?3. 1 米( )厘米 100 厘米( )米5 米( )厘米 200 厘米( )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课后反思5( 数学 )学科教学教案设计课题 长度单位 课时 3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重、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8、课 前准 备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探究: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

9、么?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2.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 5 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 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 3 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 0 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 3 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 3 厘米。6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 3 厘米长的线段?3、拓展运用: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课

10、后反思7( 数学 )学科教学教案设计课题 长度单位 课时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重、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课 前准 备 实物、尺子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谁能比划一下 1 厘米有多长,1 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三、拓展运用:1

11、.拿一张纸条,量出 3 厘米、5 厘米、10 厘米。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3.练习一第 6 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的长度,再用直尺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4.练习一的 8 题。先估计物体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5.第 9 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比较,说明比较的方法。6.第 10 题,谁说的对。8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7.开放题:(1)数线段。(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课后反思9( 数学 )学科教学教案设计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时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培养学

12、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重、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课 前准 备 小棒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 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 70 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2.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 70 人)二、自主探究:1.验证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1)用口算。

13、(2)用小棒,先摆3 捆 5 根,再摆 2 根,合起来是 3 捆零 7 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 5+27,在个位写 7,十位 3,所以等于 37。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共多少人。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5+32。10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三、拓展运用:1.计算下面各题。59+40 20+67 24+63 46+5362+17 35+24 3+84 43+402.

14、数学医院:17+2019 50+2631 42+372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4、 3 7 4 5+ 2 ? + ? 4 5 9 7 9开放题: 3 6+6 3 9 9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课后反思11( 数学 )学科教学教案设计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时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重、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课 前准 备 小棒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一、

15、创设情境: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二、自主探究:1.出示 35+37,学生试算。交流算法。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5+7 超过了 10 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 1,也可以从这个1 加起。4.比较 36+21 与 35+37 有什么不同?5.计算 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 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三、拓展运用: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12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流程设计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3 8 6 7 1 7 9+ 3 9 + 4 +5 3 +3 63.数学医院:4 9 2 1 6 5+ 4 4 +3 9 + 3 5 8 3 6 1 0 0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