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教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021191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两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轼词两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轼词两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轼词两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轼词两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词两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两首》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3、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教学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教学难点:

2、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知识预热】辨别字形,辨识词义,分析掌握词中特殊句式,积累名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3、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2、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

4、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三、诵读赏析、探究1、放录音。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

5、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明确】词的开篇“大江东去” ,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 ;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 ,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

6、, “东去”重读且拖长, “东”字音调渐扬至高, “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 “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 “千古风流人物”一句, “千古” “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2)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可。(3)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

7、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明确】动词“穿” “拍” “卷”与形容词“乱” “惊” “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

8、人物的英雄气概。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明确】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5)小结上阕。4、三读“展想象,塑形象”(1) “遥想”的内容有哪些?【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

9、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 “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明确】请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形象。若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更好,可结合小说与词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诸方面进

10、行充实,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战争场面的描绘,力求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4)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明确】 “遥想”二字为领起词,故应稍缓、延宕,有追忆之感;“公瑾当年” “小乔出嫁了”以比较平直、舒缓的叙述性语调语气朗读;“雄姿英发”语调上扬,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满仰慕歌颂之情;稍事停顿之后, “羽扇纶巾”渐入平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语调渐升,充满豪情与歌颂。5、四读“析主题,悟情感” (探究交流)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

11、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

12、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其实更是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在这种意义上, “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 “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

13、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3)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明确】语速放慢,语调稍低沉,充满感慨、缺憾、喟叹之情,但不可太过低沉悲伤。6、五读“评词作,知手法”(1)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东坡为之绝倒。苏辛,词中之狂。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读东坡、稼轩词,

14、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以上则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明确】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词。 )四、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仔细品味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词作中描绘赤壁景物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或者将刻画周瑜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人的记叙类短文。字数 2

15、00 以上。第二课时一、复习、交流、检查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 (指名背诵)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 (自由交流)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 ,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 ,或者提出

16、疑问。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明确】 “莫听” “何妨”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