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2020124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说明:1.本次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2.试卷分阅读理解和语言文字表达表达两部分内容;3.请各位考生严格按照考试要求将个人信息和答案写于答题卡指定位置;第部分 阅读理解1、现代文阅读(35 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与现今的观念

2、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姓 与 氏 作 为 不 同 级 别 血 缘 组 织 的 名 号 , 在 先 秦 时 代 的 区 分 很 明 显 。首 先 , 在 对 始 祖 的 追 溯 上 ,姓 所 代 表 的 氏 族 组 织 历 史 悠 远 , 世

3、 系 模 糊 , 因 而 其 真 实 的 始 祖 已 无 法 明 确 地 追 溯 , 每 个 姓 的 祖先 只 能 出 自 想 象 ; 而 氏 由 于 所 代 表 的 家 族 组 织 历 史 较 晚 , 世 系 清 晰 , 其 始 祖 多 数 可 以 确 切 地 知晓 。 比 如 春 秋 时 鲁 桓 公 的 三 个 儿 子 所 建 立 的 家 族 孟 孙 氏 、 叔 孙 氏 、 季 孙 氏 , 孟 孙 氏 的 始 祖 可 以追 溯 到 庆 父 , 叔 孙 氏 的 始 祖 可 以 追 溯 到 叔 牙 , 季 孙 氏 的 始 祖 可 以 追 溯 到 季 友 , 而 三 家 共 同 领 有 的“姬

4、”姓 的 始 祖 , 却 只 能 想 象 为 传 说 中 的 人 物 黄 帝 。 其 次 , 在 姓 氏 应 用 规 则 上 , 先 秦 时 代 是 男子 称 氏 , 女 子 称 姓 。 现 今 的 一 些 姓 氏 书 为 先 秦 男 子 也 冠 上 了 姓 , 如 称 周 文 王 为“姬 昌 ”, 武 王 为“姬 发 ”, 周 公 为 “姬 旦 ”, 其 实 都 是 不 符 合 先 秦 实 际 的 错 误 称 谓 。 周 公 在 先 秦 典 籍 中 多 被 提及 , 均 无 称 “姬 旦 ”者 , 其 被 称 为 “姬 旦 ”, 是 晚 至 晋 书 王 浑 传 才 有 的 事 。 大 概 到

5、 了 晋 代 ,人 们 对 先 秦 姓 氏 应 用 规 则 已 不 甚 清 楚 , 遂 以 后 世 制 度 相 比 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 2 -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

6、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

7、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

8、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3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2)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天地苍茫一根骨庞 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

9、: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

10、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的官员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

11、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4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12、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

13、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4.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4 分)A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B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典型笔法。C“我们的太史公站了

14、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D“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5.“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 分)答:提升精神: _一根骨头: _6.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全文,选择两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6 分)答案: _(3)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 5

15、-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 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 2014 年 7 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 2014 年 12 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 2015 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 2015 年 6 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 10 版方案又被推翻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 “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古 诗 词 在 人 们 的 心 中 是 有 种 子 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