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毕业论文机电一体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012300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毕业论文机电一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毕业论文机电一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毕业论文机电一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毕业论文机电一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毕业论文机电一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毕业论文机电一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毕业论文机电一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摘 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跨学科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发展趋势是光机电一体化、柔性化、智能化、仿生物系统化、微型化。【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的技术,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飞速,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新日新月异。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是日本安川电机公司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作商业注册时最先创用的。当时及 70 年代,人们一直把机电一体化看作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国内早期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电子学”并用,近年来“机

2、电一体化”更流行使用。80 年代,信息技术崭露头角。微处理机的性能提高,为更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采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等。微机作为关键技术引入了飞行器系统后,使机械电子系统在高度控制、排气控制、振动控制和保险气袋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驱使机械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数据库,连洗衣机和其他消费品也用上了数据库驱动系统。这样,对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方法的探索、成型和系统集成以及并行工程设计和控制的实施日显重要。此外,光学也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产生了“光机电一体化”的新领域。 进入 90 年代,通信技术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机器可像机器人系统那样遥控和虚

3、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紧密联系的计算机控制的网络化机电一体化日益普及。有些机电一1体化机械可两用,有的在性能上更是多用途的,尤其是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的发展,和半导体技术以光刻为基础的方法以及和传统机电一体化微型化方法的结合,开创了以精密工程和系统集成为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新分支“微机电一体化”。虽然微加工方法尚未成熟,但将逐渐成为集成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机电一体化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发展,稳步进入了 21 世纪。二、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 (一)数控机床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机床拥有量最多的国家(近 320 万台),但数控机床只占约 5且大多数是普通数控(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 10)

4、。近些年来数控机床为适应加工技术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技术领域都有巨大进步。 1 高速化。由于高速加工技术普及,机床普遍提高了各方面的速度。车床主轴转速有 30004000r/min 提高到 800010000r/min;铣床和加工中心主轴转速由 4000 8000r/min 提高到 1200040000r/min 以上;快速移动速度由过去的 1020m/min 提高到 48m/min,60m/mni ,80m/min ,120m/min;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要求提高运动部件起动的加速度,由过去一般机床的0.5G(重力加速度)提高到 1.5G2G,最高可达 15G;直线电机在机床上开始使用,主轴上大量

5、采用内装式主轴电机。2 高精度化。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 0.010.02mm 提高到 0.008左右;亚微米级机床达到 0.0005mm 左右;纳米级机床达到0.0050.01um;最小分辨率为 1nm(0.000001mm)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已问世。 数控中两轴以上插补技术大大提高,纳米级插补使两轴联动出的圆弧都可以达到 1u 的圆度,插补前多程序预读,大大提高了插补质量,并可进行自动拐角处理等。3 复合加工,新结构机床大量出现。如 5 轴 5 面体复合加工机床,5 轴 5 联动加工各类异形零件。同时派生出各种新颖的机床结构,包括 6 轴虚拟轴机床,串并联绞链机床等,采用特殊机械结构,

6、数控的特殊运算方式,特殊编程要求。 4 使用各种高效特殊功能的刀具使数控机床“如虎添翼”。如内冷转头由于使高压冷却液直接冷却转头切削刃和排除切屑,在转深孔时大大提高效率。加工刚件切削速度能达 1000m/min,加工铝件能达 5000m/min。 15 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已是使用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提高数控机床开动率、生产率的必要手段,而且是企业合理化、最佳化利用这些制造手段的方法。因此,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制造、异地诊断、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等各种新技术都在数控机床基础上发展起来,这必然成为 21 世纪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二)自动机与自动生

7、产线 在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种自动机械、自动生产线及各种自动化设备,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又一具体体现。如:200080000 瓶/h 的啤酒自动生产线;18000 120000 瓶/h 的易拉罐灌装生产线;各种高速香烟生产线;各种印刷包装生产线;邮政信函自动分捡处理生产线;易拉罐自动生产线;FEBOPP 型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生产线等等,这些自动机或生产线中广泛应用了现代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如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调速器,人机界面控制装置与光电控制系统等。我国的自动机与生产线产品的水平,比 10 多年前跃升了一大步,其技术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上一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

8、水平。使用这些自动机和生产线的企业越来越多,对维护和管理这些设备的相关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而的发展趋势。专家预测,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光机电一体化方向 一般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下转第 80 页)(上接第 81页)(动力)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引进光学技术,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特点,就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二)柔性化方

9、向 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这系统中,各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做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有“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1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三)智能化方向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得益于模糊技术与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四、仿生物系统化方向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

10、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就目前情况看,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仿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还有一段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五、微型化方向 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再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部分了。那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结构、传感器、CPU 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1【结束

11、语】机电一体化是工业革命的一次大的革新,它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必将有力促进机电产品的创新和开发, 在高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机械工业的主要生产力。1【参考文献】1戴勇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邱士安 ,胥宏.机电一体化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顾京现代机床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致谢感谢母校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这些年对我的培养,在校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由衷的感谢学校老师、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我的帮助,是他们在一直陪伴我走过了我的大学生活。在此我谨向我的指导老师佟老师以及在我的毕业论文帮助我的老师、同学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