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历史悠久,载誉环球早在唐五代,德化就有用青瓷殉葬的习俗宋元时期,封建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传统外销瓷数量急剧增长,有力地刺激了各地瓷窑的发展由于泉州市舶司的设立,泉州港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东南沿海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德化县与泉州近邻,瓷业生产也应运崛起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安平志》称:“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足见元代德化瓷器不仅饮誉海外,并作为贡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本文以一九七六年发掘出土的德化盖德碗坪仑和屈斗宫窑宋、元标本为依据,对宋元德化瓷的工艺特征和成就浅析如下: 一、宋元瓷器的胎质结构: 德化位于闽中戴云山脉,山高水长,植被繁茂,矿产丰富根据地质调查,全县有瓷土矿三十余处,储量达 40 多万吨,“瓷土分布之广,几各区各乡无不有之”碗坪仑窑的发展,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南宋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北宋瓷器胎土致密如石,白中略微泛灰,产品大部分口薄底厚;南宋产品胎质稍后,呈现灰白或浅灰,略含细砂含有微量的二氧化二铁 元代屈斗宫窑土选料精,烧成技术显著提高胎土白净细腻,胎釉紧合紧密,结构坚致胎、釉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分别为 0.37%和零。
根据屈斗宫窑附近的观音歧和褒美瓷土的采样分析,观音歧瓷土含三氧化二铁 0.551—0.71%,褒美瓷土不含三氧化二铁屈斗宫瓷土胎质白度的提高,与瓷土中三氧化二铁含量减少有关 二、宋元瓷器的釉色: 釉色是瓷器的仪表,釉质呈色好坏,直接影响瓷器的外观和质量 碗坪仑北宋瓷器的釉色品种,有白瓷和影青瓷白釉瓷器,白而不莹,白中闪灰,类似定瓷釉色;影青釉瓷器白中泛青,与景德镇影青相仿影青又称青白瓷,是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一种瓷器专称,最早烧制于江西景德镇,釉色莹润如玉,白里泛青,较之白定,另有新意,它的出现,立即得到了推广,并成为宋元时期风靡江南的一大瓷系其冰清玉洁的质地,恬静幽雅的外观,曾博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北宋词人立清照曾用“玉枕” 赞美景德镇硬青瓷枕,其《醉花阴》一词咏道:“薄雾浓云慈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碗坪仑北宋影青瓷器,是窑工们继仿定白瓷之后又一种创新产品,也是窑工们充分利用当地瓷土含铁量少,原料纯净,有效控制三氧化二碳还原的结果 碗坪仑南宋产品,一反常态,改生产白瓷为黑瓷,黑瓷和酱釉瓷器其次釉色多为灰青或青黄、釉层较薄、釉面光泽,带有冰裂纹,黑瓷、酱釉、酱褐釉瓷器仿制著名的建窑兔毫盏,釉面比较粗糙,釉下多气泡,没有仿制成功的兔毫盏。
釉的褐绿釉盏,口部釉一圈白釉,俗称“白覆轮”,在本省的一些遗址曾有出土,解决了这类瓷器的窑口问题 蔡襄《茶襄录》曾说:“茶色白,宜黑线,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浅,斗试家自不用“建窑兔毫盏的出现,是宋代饮茶风盛行的产物,也是各种釉色瓷器在斗茶中唯一取胜的佼佼者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评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碗坪仑黑釉酱釉仿建盏无论在胎、釉、形,乃至工艺方面,较之建安茶盏都使人感到望尘莫及,除技术方面的原因外,笔者认为,主要是当时的窑工没有根据当地的原料性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是望风却步、盲目地模仿时髦的结果这种历史的经验,对后世德化窑的发展鼎盛不无启益 元代屈斗宫产品,又发挥了本地原料和产品的优势,生产影青和白瓷影青瓷釉质较薄,釉面洁净莹润,光泽性强,釉下花纹若隐若现,十分美丽;釉面呈色比碗坪仑毫,数量上也占优势白瓷的釉面洁白无疵,柔和匀净;其中一类釉色微青似鹅卵,俗称:“卵白釉”,釉质较厚,是仿烧元代宫廷用次“ 枢府”釉的一种新产品还有少量的釉微闪牙黄或肉红,已开明代“猪油白”之先河 三、宋元瓷器的造型特征: 宋元德化窑主要生产日用窑,器型有碗、盘、碟、洗、瓶、盒、罐、壶等。
此外,还有宗教用瓷如军持、香炉之类 北宋以大型的碗、盘和粉盒为大宗其撇口刻划大海碗,口沿外撇、浅腹、圈足宽矮,口径多达 30 厘米以上,器型硕大,但器壁线条舒展,轻巧稳重,毫无笨拙之感造型别致的印花粉盒,既摈弃了唐代厚重臃肿的外形,又无元代轻薄单调之嫌,而是比例匀称,新颖雅观,富有形态和线条美.本文由鼎荣文化市场部蔡总监整理,如有疑点还请不吝赐教:15989OO2233(免费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