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1993384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霍市一中期末考试试题高一语文第 I 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古典诗文中的“ 扁舟” 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 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 “扁舟” ,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 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

2、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 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 “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 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 为科举、或被放逐,他 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 扁舟” 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

3、典型 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 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4、“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 扁舟” 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1关于“扁舟”的理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2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 “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 “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苇草,承载着他们内心的情感。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 “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B “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

6、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理想期冀,也可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D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扁舟”承载了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愿望,范蠡、李白及苏轼都曾流露过这种愿望。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 ,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C “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

7、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 孙膑,乃阴使召 孙膑。膑 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 勿见。 齐使者如梁, 孙膑 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 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 ,韩 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8、,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 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 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 树白 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 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 钻火烛之。读其书未 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 “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

9、兵法。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 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 论, 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 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趣:同“ 趋”, 趋向,奔赴。 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 筹策:谋划。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蹶:受挫折,折损。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夹道而伏 顺风而呼B遂成竖子之名 王道之始也C庞涓恐其贤

10、于己 余威震于殊俗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人,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过于自信,兵败自刭。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

11、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3 分)(2) 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 分)(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 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8 分)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 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8.这首诗的第三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9.结合诗作说说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4 分)(三)名

12、篇名句默写(10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10 分)(1)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3)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特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语句是: ,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表明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一见如故的句子是:, 。(5) 蜀道难中说明了蜀道的艰险,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诗句是: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在答题卡将所选题号填涂,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13、外大题内的小题,如有多做则按所做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宝 物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 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 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 的古董行。4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 8 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在家里。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

14、语。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 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 60 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能。他说,不一定卖。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 说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 说 。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 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 时 而蹙眉。太像了

15、,老教授自言自 语。你 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 问。是家父。他说。他人呢?老教授问。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 卖多少?330 万,他说。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 万就 30 万。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 8 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 22 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卖了瓷瓶。他如实说。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 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5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 顾林说,30 万元。父亲说,可以了。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 这么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