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991169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人一向将大自然看作自己的母亲与精神家园。受到老庄哲学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与大自然是和谐相处,同构对应的。人对待天地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是一种亲情的道德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索取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先秦古籍诸如易经与老庄的著述中表现地很突出。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等哲理莫不如此。可以说,先秦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主流,也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定势与终极追求。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将建筑这种人工文化看作自然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

2、看作建筑的文化母体。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周围环境,格调,意境和谐融洽,不突出自己,避免造成与自然的断裂和对立。室外空间的处理。此外,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对室外空间的处理,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檐廊,门窗,亭台楼榭以及敞开的院子交互组合,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象,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这种建筑风格不仅没将建筑隔绝于自然,反而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了两者亲和的特征,赋予建筑以鲜活的生命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乃至于很多西方人称中国古代建筑为独特的环境艺术,其中武当山尤为显著。西方建筑则完全不同。受海洋文化影响,

3、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西方人一贯偏于天人对立的文化观念,认为只有不断的征服自然,人类才能走向进步。因而,西方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人工文化,可以看作人对处于对立关系的自然的强制性的介入,占有与征服。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强调突出建筑本身,张显人的创造性,漠视自然,忽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意境是否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紧张。2、宇宙观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识还与宇宙观念关系密切。中国人所认识到的建筑,是一种人工创造的宇宙。宇宙的本义是指建筑。宇:屋檐。易经: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宙:梁栋。从自然宇宙角度看,天地是一所其大无比的大房子,此即淮南子所言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为宙。千秋万代,人们就在这所大房子的庇

4、护下生活,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受其保护。中国建筑文化鲜明地体现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恢宏深邃的时空观念。天空有28星宿,分属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宿,分别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相守,中间是紫微帝宫,即宇宙最高神北极星的居所。这幅图案乃至宇宙观对古人的建筑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帝王的宫殿。(1)尚大观念。中国建筑起码自秦汉时起,就具有了效法自然宇宙的文化胸襟,因此一旦经济条件,建筑材料以及技术水平允许,人们就将对自然宇宙的领悟倾注于宫室的营建之中,建造尽可能恢宏博大的建筑以象征自然宇宙之大。比较古代中外的都城面积:大唐帝都长安城面积为84.10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第一帝都。公元3世纪

5、末罗马城13.68平方公里;公元5世纪的拜占庭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1.9平方公里;公元8世纪末的巴格达城.0.44平方公里。唐都长安是包括中国古代都城在内的古代世界帝都之冠。二,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人本思想:人本思想是与神本思想相对而言的,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看待和思考一切问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宗教表现出了令西方人难于理解的理性与闲淡。中国人对宗教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淡泊与超然。梁漱溟曾经谈到: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淡于宗教,远于宗教,可称非宗教的民族。这种文化传统的形成与中国宗教的发展状况有关。中国的宗教一直处于原始的状态,天地崇拜与祖先崇拜是它的核心。在中国,真正起到支配地

6、位的并不是人对之绝对服从与崇拜的主神。来自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盘古,西王母等神尽管都有一定的神性,然而在文化性格上都不同于舶来的上帝,真主与释迦牟尼这些主神。儒家的理性精神。在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准宗教的角色,行使了宗教终极人生关怀的功能。宗教是迷狂的,神秘的,儒学恰恰相反,它充满了理性精神。儒家学说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关心政治,注重人事,概括起来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子对待鬼神采取了清醒的态度,他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竭力淡化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强调以血缘宗族关系为基础的人事伦理。儒家的崇理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人本主义的文化传

7、统。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神仅仅是烘托巩固皇权的工具而矣。相反,在近代以前,欧洲恰恰是神本思想。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神是人的世界的主宰,基督教神学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纲领,而君权与皇权相比,始终处于一种依附,次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人本主义建筑,弥漫着浓厚的人本精神;西方古代建筑:神本主义建筑,充满着强烈的神的味道。具体差异:1、世俗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始终处于压倒性地位,宗教建筑处于从属地位。西方古代建筑:神庙与教堂,古代中国:代表王权的宫殿,陵墓以及坛庙。政治伦理性建筑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明清紫禁城,远远超过了寺庙等宗教建筑的恢宏灿烂。2、包括宗教建筑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

8、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清醒,很少宗教的狂热,神秘 。崇理的儒家精神塑造了中国人偏于宁静,安详,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与心理气质,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和现世性。且不说宫殿,民居等世俗建筑,即便是寺庙等宗教性建筑也鲜见宗教本身的茫然与神秘。中国的寺庙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处理,随处可见世俗的精神。庭院式是中国建筑的国粹,原本是一种典型的民居建制,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它成为寺院建筑的主要形制。佛寺布局一般为院落式纵向中轴对称,主体建筑由南向北排开,两侧建有配殿,正殿和配殿各自形成四合院建制,主殿殿堂采用庑殿式屋顶或者歇山式屋顶,等级分明。而且佛寺内往往古树参天,绿意盎然,寺外青山环抱,绿水

9、环绕,俨然一处风景绝佳的民间小院,处处体现了中国人享受生活的现实主义情怀,缺少西方宗教建筑刻意渲染追求的神秘,狂热精神。哥特式中世纪欧洲12至15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的名称。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哥特式建筑是野蛮人的建筑,当时欧洲人认为只有罗马式建筑才是正统。 哥特式教堂建筑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

10、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红尘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科隆大教堂座落在莱茵河畔,始建于1248年,完工于1880年,前后历时630多年,迄今保存的当年设计教堂的图纸有成千上万张,堆积如山,在建筑教堂的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科隆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长144米,宽61米,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是

11、德国最大的教堂,也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著名,最壮丽的大教堂之一,已成为科隆城的标志。科隆教堂建在莱茵河畔的一座山丘上,上下分为层,正面的两座尖塔高161米,宛如两把巨剑直插蓝天,蔚为壮观。中央大礼堂的穹顶高43米,四壁的窗户是用彩色玻璃镶嵌的圣经里的故事图案。教堂内外有大量以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故事为题材的石刻浮雕,作工精细,人像逼真,极为珍贵。每到夜间,四周的聚光灯齐明,一束束光柱射向教堂,使教堂更加显得宏伟壮丽,神奇迷人。 中国人心中没有上帝,就没有必要建造西方中世纪那样高耸入云的尖顶,不与上帝对话就不必要营造升腾的气氛,神秘的光影变幻,因此哥特式建筑直冲云霄的尖顶,教堂内部摇曳迷离的风格在中

12、国大地上从未出现。中国宗教建筑缺乏一种从现实大地向宗教天国狂热的向上提拉之。3、西方崇神的意识造就了永恒的观念,使用大理石,砖等建筑材料,中国缺乏永恒的观念,使用木结构。 建筑是为崇高的神,上帝建的,保持的时间越久远越能体现人对神的敬仰和膜拜。西方遗留下来的著名教堂,神庙等古典建筑基本上都是石头建成的。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宗教的梳离,中国人缺乏永恒的观念,在建筑上形成了不求原物长存的文化观念。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木架构体系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浓郁的亲木情节在各朝各代的建筑中均有鲜明的表现。从赫赫有名的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明清紫禁城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家,从刘禹锡笔下的陋室,为秋风所

13、破的杜甫草堂到欧阳修的醉翁亭以及红楼梦大观园的亭台楼榭,毫无例外都是土木营造的世界。以土木为材的建筑容易腐烂失火,保护维修的难度较大,因此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建筑不在少数。即便如此,人们对木架构体系仍然情有独衷。三,凸显等级的礼乐精神(一)礼:等级“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在中国,“礼”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为其他任何民族所无。其他民族的“礼”,一般不出礼俗,礼仪,礼貌的范畴。而中国的“礼”则是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名。在中国古代,“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巩固皇权的根本。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创制于西周,并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大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

14、与是非善恶观念。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礼不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系列行为的具体规则,它不仅制约着社会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政治行为。这些规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一种等级的思想和等级的制度,这样才能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齐上下,夫妇有所。 礼的内涵:等级:政治概念忠国家“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观念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孝:道德对中国人人生价值,追求的影响。百行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丁忧。孝廉。忠:岳飞等级与伦理的关系:孝慈则忠。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

15、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人们普遍相信“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宗法制:宗法是由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系统,到阶级社会已经演化为一种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政权,族权的统一体。通过扩大家族统治,加强血缘约束,来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极其严格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政治制度。家国同构。(二)乐:周乐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制礼作乐,既重视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核心的礼制,又不忽视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乐。由礼及乐的思想在建筑上也有表现,即在固守礼的原则的基础上,强调建筑的美感和韵味。(三)影响礼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灵魂,是解读中国古典建筑不可或缺的钥匙。1

16、装饰上(1)皇帝有权使用龙的图案渊源:汉武帝是第一个称自己为龙的儿子的皇帝,以后的皇帝沿袭这个称呼,称自己为真龙天子,龙就成为皇帝的象征。龙生九子:椒图,性好闭。龙的起源蛇,鱼,虾,牛,鹰;恐龙或鳄鱼;云彩和闪电;(2)宫殿屋脊与屋顶仙人走兽: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龙(鸱吻):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皇权神圣的象征;凤:鸟中之王,凤是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凤求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狮:始传于佛教,据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手指天,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4月初8。獬豸:异物志中载: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公正的象征;狻猊:龙子之一,非龙似狮又似马,因它形象似雄狮,用作镇兽;押鱼: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斗牛:古代传说的一种虬龙,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行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