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名著的读后感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987737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名著的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国学经典名著的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国学经典名著的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名著的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名著的读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名著的读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 2000 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 2000 年的宝座。直至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 ,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粗看论语 ,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

2、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 、 “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

3、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 ,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 ,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 ,即“名不正,则言不

4、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 “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遵循“礼” ,这就便是“仁”了。 “仁者爱人” ,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 “不犯上” ,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制度服务。总之, 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