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983436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作者姓名: 王 辰 班 级: 08 劳动经济 完成日期: 2012 年 1 月 【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关键字】:封建社会 重农抑商政策 经济基础 中央集权 重义轻利 传统农业文化一、引言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

2、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 家 财 政

3、收 入 也 从 商 业 税收 中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补 充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 治 者 认 为 商 品 交 换不 能 够 创 造 新 的 财 富 , 对 商 业 发 展 并 不 采 取 鼓 励 政 策 , 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 经 常 以 各 种 方 式 对 商 人 进 行 盘 剥 , 这 虽 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 坏 了 工 商 业 的 正 当 经 营 , 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

4、初的进步性。而在此,本文想要着重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从各个方面来寻求该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在此政策下各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二、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一)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的 表 现古 代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主 要 表 现 在 : 一 、 统 治 者 反 复 强 调 农 业 为 本 业 , 商 业 为 末 业 ; 二 、在 土 地 问 题 上 , 采 取 抑 制 兼 并 的 政 策 , 防 止 农 民 大 量 破 产 , 稳 固 农 业 生 产 基 础 ; 三 、 强化 户 籍 管 理 , 限 制 人 口 流 动 ; 四 、 从 多 方 面 限 制 商 人 和 商 业

5、 活 动 : 限 制 商 人 的 政 治 权 利 ,堵 仕 途 之 路 , 不 许 其 后 代 做 官 ; 利 用 税 收 制 度 惩 罚 商 人 ; 对 重 要 行 业 采 取 官 营 , 不 许 商人 染 指 ; 从 日 常 生 活 方 面 对 商 人 进 行 限 制 , 对 其 穿 衣 、 建 房 、 乘 车 都 有 歧 视 性 规 定 , 等等 。古 代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 一 、 战 国 时 期 , 秦 国 奖 励 耕 织 ; 二 、 明 清 时 期 , 统 治 者 极 力 强化 本 末 意 识 , 实 行 专 卖 制 度 , 等 等 。(二) 、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1.经

6、 济 方 面 : 适 应 了 自 给 自 足 自 然 经 济 的 需 要 ( 根 本 原 因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采 取 这 种 政 策 , 归 根 到 底 是 由 其 经 济 基 础 决 定 的 。 封 建 国 家 的 经 济 基础 是 自 给 自 足 的 自 然 经 济 , 这 种 经 济 的 主 要 部 门 是 农 业 。 农 业 是 古 代 决 定 性 的 生 产 部 门 ,提 供 给 人 们 最 基 本 的 生 活 资 料 , 农 业 生 产 的 状 况 直 接 关 系 到 国 家 的 兴 衰 存 亡 。 为 此 , 历代 统 治 者 都 把 农 业 当 作 根 本 性 的 大

7、 事 来 抓 , 采 取 一 系 列 督 促 、 鼓 励 、 组 织 农 业 生 产 的 措施 , 在 国 家 经 济 政 策 上 向 有 利 于 农 业 发 展 的 方 向 倾 斜 。 通 过 发 展 农 业 , 封 建 国 家 可 以 征收 稳 定 的 土 地 税 来 保 证 财 政 收 入 , 还 有 利 于 社 会 稳 定 , 将 农 民 紧 紧 束 缚 在 土 地 上 。 统 治者 认 为 , 发 展 工 商 业 不 如 经 营 土 地 使 生 活 有 保 障 , 还 会 加 剧 劳 动 力 从 土 地 上 流 失 , 造 成种 种 社 会 问 题 。 因 此 , 重 农 抑 商 、

8、 以 农 立 国 就 成 为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传 统 治 国 主 张 。2.政治原因:有 利 于 巩 固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统治者认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农民生产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缓和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特点一:重农抑商。商王非常重视农业,企求神灵河伯海神降雨以获得丰收。 如,李俚认为“尽地力之教”要求“

9、治田勤谨”加强农业生产。商鞅的“农战政策”的重农抑商的思想,重农思想到西汉初,已经达到顶峰。特点二,重农抑奢。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在论述重农思想及政策时,都会涉及抑奢问题。重农思想的另一内容是孝弟力田论。它是在重农抑奢的基础上形成的。特点三,耕读结合的思想。一 个 国 家 或 政 权 实 行 什 么 样 的 经 济 政 策 , 归 根 到 底 是 由 其 经 济 基 础 和 统 治 阶 级 利 益所 决 定 的 。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经 济 基 础 是 自 给 自 足 的 自 然 经 济 , 对 于 人 们 来 说 拥 有 土 地 可以 榨 取 巨 额 财 富 , 且 地 租 收 入 较

10、 稳 定 , 是 发 家 致 富 的 最 好 手 段 ; 同 时 对 封 建 国 家 而 言 ,农 业 的 发 展 可 使 人 民 安 居 乐 业 , 人 丁 兴 旺 , 使 国 库 粮 仓 充 盈 , 既 可 内 无 粮 荒 、 动 乱 之 虞 ,也可 外 无 侵 扰 之 虑 。 因 此 历 代 统 治 者 都 把 发 展 农 业 当 作 “立 国 之 本 ”, 而 把 商 业 ( 有 时也 包 括 手 工 业 ) 当 成 “末 业 ”来 加 以 抑 制 。 与 此 同 时 , 在 封 建 帝 王 看 来 , 私 人 工 商 业 主 一 方 面 通 过 商 品 交 换 与 高 利 贷 盘 剥

11、 农民 , 另 一 方 面 商 业 活 动 丰 厚 的 利 益 回 报 又 吸 引 着 相 当 一 部 分 农 民 “舍 本 趋 末 ”, 从而 大 大 削 弱 了 王 朝 的 统 治 基 础 。3.文 化 原 因 : 即 “重 义 轻 利 ”观 念 和 中 国 一 向 重 视 农 业 的 传 统 思 想 ( 士 农 工商 的 排 列 顺 序 ) 的 影 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随着农业在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占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也日益发展起来,到西汉时期已形成较为

12、完整的体系。和其他的农业文明相同,传统中国社会也是歧视商人的。传统儒家思想把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农为本,商被视为四民之末。4.有助于各方利益的均衡一君主的利益计算。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赋予君主个人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把国库视为私产,由君主一家一姓世袭私有。但国家利益并不等同于君主利益,一个最富强的国家并不意味着君主利益实现最大化。卢梭曾说:“国王的私人利益首先就在于人民是软弱的贫困的,而且永远不能抗拒国王。 ”中国农村的小自耕农结构,因其分散性和固定性,恰是君主专制的理想土壤,也是君主榨取财富的主要源泉。商人势力的任意发展,对自耕农结构的破坏是决定性的。一方

13、面,商人通过放贷、控制粮价等手段,使很多自耕农在市场波动中破产。另一方面,商人为了分散风险和提高社会地位,会将经商所得利润,大量用于买房置地,从而加剧农村的土地兼并进程,挤压自耕农的生存之本。因而,君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重农(保护自耕农)和抑商(催抑土地兼并,打压价格投机) 。二官员的利益计算。在中国少见的重商派人士当权时(如王安石、桑弘羊) ,重商政策即使得到了君主的首肯,也会受到中央到地方官员的一致阻力。这有中国官员深受儒家典籍熏陶,从思想上排斥商人的原因。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更符合官员自身利益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有着“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地位序列,农工作为分散孤

14、立的小生产者,其力量不足以挑战“士”的统治地位。唯有商人阶层,由于其广泛的交游、灵活的头脑和惊人的财富聚敛能力,如不利用政治特权加以限制,势必会对封建官僚统治秩序构成威胁,历史上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进程也恰如此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各朝大多实行官员低俸禄制。以微薄的薪俸来满足开支已大为不易,要满足儒家礼教规定的种种等级排场,应付上下级间的应酬,在生活上盖过“低等级”的商人,几乎是全不可能。对策无非有二:一是“开源” ,即制定出一套官场潜规则,以种种灰色收入填补开支,满足官场等级需要。二是设法压低商人的生活标准。这些政策不仅是为了“辱商” ,也是出于使“士”的生活标准能够超过“商” ,从而维护封

15、建等级秩序的严肃性的需要。至于“重农” ,同君主一样,官僚阶层的统治基础和薪俸来源主要也在于农村的自耕农。自耕农结构的稳定是其生存下去的必备条件。因而,从官员的角度讲,提倡“重农抑商”有百利而无一害。三农民的利益计算。从字面上说“重农”当然对农民有益。但“抑商”也大大抬高了农民转行经商的机会成本。假如没有重农抑商政策,由于“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农民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理应弃农经商。这势必导致流通领域人力过剩,而农业生产领域劳动力不足。而农业,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在灾害频繁,生产力不发达的中国古代,劳动力流失将成为国家粮食生产、粮

16、食安全的致命威胁。一旦爆发饥荒,最可能的受害者也只能是无权无势的农民。国家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一方面提高务农收益,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尽可能提高经商成本,使农民失去经商兴趣。这对农民而言,从短期看, “重农”时务农的平均收益仍要小于“不抑商”时从商的平均收益,重农抑商使农民的短期利益受损。但从长远看来,由于它保证了务农人数,减少了饥荒发生概率,因而对农民仍是有益的。四商人的利益计算。从短期看,商人社会地位被限,可谓时时受压,步步被制。抑商使商人利益遭受了莫大损失。重农抑商政策是使中国的商人势力无从壮大,以致资本主义无法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商人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受益者。商人基本有着贪婪和短视两大致命弱点。贪婪性要求其无限扩张,不择手段地将社会财富尽可能集中到自己手中。短视性使其漠视被剥削者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以“杀鸡取卵”的手段对待困境中的小民,使其大量破产。如不对商人势力加以限制,在生产力低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