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976783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9,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2018/2/9,【概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破坏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胃黏膜亦有不同程度的变薄。本病十分常见,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2018/2/9,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化学、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病变,根据萎缩程度分为轻、中、重度。,2

2、018/2/9,【中医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为中医的“胃痛”、“痞满”、“胃痞”等范畴。,2018/2/9,【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1、从瘀论治2、从湿论治3、从阴虚论治4、从“浊”、“毒”论治5、从肾论治6、从肝论治7、从脾论治(“治痿独取阳明”)8、从肺论治9、从心论治10、运用对药治疗萎缩性胃炎11、传统方治疗萎缩性胃炎12、我院治疗萎缩性胃炎,2018/2/9,一、从瘀论治(一)在辨证基础上加入化瘀之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提高疗效。1、 气滞血瘀宜理气化瘀 本病初起多无明显疼痛,或偶发刺痛,上腹痞满,脘胀嗳气,食欲减退,大便不爽,每因情志因素加重或复发,舌质暗淡,脉弦细, 涉及的脏

3、腑主要是肝胃。盖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2018/2/9,用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之法, 常选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柴胡、枳壳、赤芍、川芎、川朴、元胡、川楝子、三七等。,2018/2/9,2、气虚血瘀宜益气活血 本病呈慢性过程。表现为胃脘隐痛或刺痛,消瘦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涩。 久病多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血行无力而致瘀。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常选用四君子汤合失笑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制半夏、白扁豆、丹参、黄芪、干姜、厚朴、蒲黄、五灵脂等。,2018/2/9,3、阳虚血瘀宜温中活血 病人表现为胃脘隐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神疲乏力,甚则四

4、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涩。 气属阳,脾气虚,则脾阳不足,阳虚则无以温煦血脉,致血行涩滞,停而为瘀。 温中健脾,活血止痛。 方选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加减: 黄芪、赤芍、甘草、桂枝、干姜、乳香、没药、丹参、川芎、白术、砂仁等。,2018/2/9,4、阴虚血瘀宜滋阴活血 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或刺痛,嘈杂不适,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涩。 素体阴虚或长期使用温燥之品致阴虚血少,血行不畅而致瘀。 养阴益胃,化瘀止痛, 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沙参、麦冬、生地、当归、石斛、川楝、赤芍、甘草、丹参、红花、香橼、佛手等。 但应指出,滋阴药用之不当,宜呆脾胃,故加入健脾理气之品,使之

5、滋而不腻,补而不滞。,2018/2/9,5、湿热血瘀宜化湿活血 主症:胸脘堵闷,灼热疼痛,痛势较甚,口苦口粘,身重乏力,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或滑数。 清热化湿,益气活血。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药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茵陈、竹茹、白术、枳壳、藿梗、丹参、赤芍、蒲公英等。,2018/2/9,(二)活血化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依据: 1 引用古人的论述:,2018/2/9,(1)清代叶天士说:“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之阻,血亦应病。” “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血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久有胃痛,更加劳力,致络中血瘀,经气逆,其患

6、总在络脉中痹窒耳。” 肝郁则气行不畅;脾胃湿热,则中气壅滞而不行,脾胃虚弱,气运无力;阴血不足,血涩不行,这些皆构成瘀血产生的条件。(2)金匮要略载有“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3)金元时代李杲谓“脾无积血不痞”。鉴此古代医家对瘀血致痞早有认识 。,2018/2/9,2、病机分析: (1)病理可归纳为三个字,滞、虚、瘀。滞即气滞,由肝郁、湿热或虚证引起;虚即脾胃虚弱,包括阴虚,阳虚;瘀即血瘀。,2018/2/9,(2)在临床上非三者单独存在,而常相互参杂出现。但不论肝郁、湿热或脾胃虚弱证都夹有血瘀证,在临床治疗时不可忽略活血化瘀药的使用。,2018/2/9,3、现代医学: (1)对的研

7、究逐渐深入,许多检查为中医诊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失去正常的桔红色,初期以红白相间为主,逐渐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胃粘膜变薄,血管显露,细静脉曲张并有出血点,局部供血较差。若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时,常见粘膜粗糙或呈颗粒状。,2018/2/9,病理检查:胃粘膜腺体减少,腺体排列紊乱,固有膜结缔组织增多,粘膜肌层增厚,胃粘膜不典型增生与肠上皮化生。 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粘稠度提示高粘血症。,2018/2/9,()现代药理研究:活血祛瘀药物具有行血、散瘀、通络、消肿、定痛等功效,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血流变状态,改善循环,使扩张的

8、细静脉恢复,细胞凝集现象减轻,促进血液流速,改善组织营养。,2018/2/9, 具有抗感染,抑制幽门螺杆菌产生、繁殖及炎症反应等作用。从而促进创伤愈合, 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与吸收,改善机体的免疫反应,使萎缩、增生等病理改变得以修复。,2018/2/9,二、从湿论治:(一)分证治疗1、祛湿理气,健脾和胃法 脘痞腹胀,食后加重,呃逆不畅,口黏不爽,食欲不振,不思饮水,大便溏薄,舌质胖大,苔白根厚,脉象沉细缓。 脾胃有湿失运、气滞湿阻 方以二陈汤、平胃散加减:茯苓、半夏、陈皮、苍术或白术、厚朴、枳壳、木香、白豆蔻、生姜、大枣、甘草等。 大便秘结加生白术、木瓜;反酸加吴茱萸、黄连或乌贝散。,2018/

9、2/9,2、温中和胃,健脾化湿法 胃脘冷痛,喜暖喜按,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淡乏味,纳呆不饥,肠鸣泄泻,舌胖淡有齿痕,舌苔白厚腻,脉象沉细弦。 脾胃阳气不运、水湿内停 方以二陈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苍术、半夏、陈皮、桂枝、高良姜、香附、厚朴、苏梗、砂仁、白豆蔻、谷芽、麦芽、生姜、大枣、甘草。 气虚加黄芪、党参;冷痛加吴茱萸、延胡索。,2018/2/9,3、疏肝和胃,理脾化湿法 脘腹、胸胁胀痛痞闷,口苦呃逆,烧心反酸,食欲不振,口干不思饮水,腹痛肠鸣,大便稀溏,脉象沉弦滑者。 肝胃不和、气滞湿郁 方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 茯苓、柴胡、枳壳、厚朴、香附、白术、延胡索、川楝子、黄连、半夏、陈

10、皮、甘草等。.,2018/2/9,4、滋阴养胃,健脾渗湿法 胃脘痞满,食后加重,腹胀肠鸣,不敢多食,口干思饮,泄泻频作,疲乏无力,面黄消瘦,舌质嫩红,舌苔少,脉象沉细。 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气阴两虚 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砂仁、香附、茯苓、白术、太子参、陈皮、半夏、阿胶、石斛、枳壳、甘草等。.,2018/2/9,5、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法 脘腹痞闷,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呕恶厌食,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中阻 方以连朴饮加减:黄连、厚朴、茵陈、石菖蒲、木通、藿香、连翘、白豆蔻、黄芩、滑石、甘草等。,2018/2/9,(二)从湿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依据: 1、引用古人的论述: 温病条辨湿谓:“

11、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症最多。” 2、病机、证候、治疗分析: (1)病机:胃之病,湿为因。,2018/2/9,脾胃在生理病理上与水湿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故水湿内停最易侵犯脾胃。脾胃强健,则水谷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和排泄;脾胃虚弱,则水谷水液不能正常运化,水反为湿,聚而为病。因此,无论湿邪困阻脾胃,或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生,作为病理产物的湿邪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2018/2/9,(2)证候:脾胃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胃病则生湿,无论虚实寒热诸证,均可出现湿的见证。 如寒证的寒湿困阻脾胃,热证的脾胃湿热,实证的湿邪困阻脾胃,虚证的脾胃虚弱生湿等,故治脾胃病,以祛湿立论。,2

12、018/2/9,(3)治疗:祛湿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湿邪作为脾胃病的重要病因,治疗当以祛湿为中心。,2018/2/9,三、从阴虚论治:(一)临床表现: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胃部饱闷、消瘦,舌干苔少无津,脉细或弦,无力。 胃阴耗伤,纳运不健,胃气失和。 治法:酸甘凉润、和胃调气。 药物:沙参、麦冬、竹叶、 鲜石斛、白芍、天花粉、法夏、甘草、山楂肉、陈皮、枳壳、乌梅。,2018/2/9,辨证用药时,可随证参入理气而不辛燥的玫瑰花、佛手、川楝子、橘皮、竹茹、谷芽、麦芽等和胃调肝之品,以防单纯阴柔之品导致的呆滞之弊。,2018/2/9,养阴益胃汤(基本方) 方药组成:石斛、丹参、太子参、麦门冬、生地黄、

13、胡黄连、金银花、山药、半夏、白芍、栀子、陈皮、枳壳、甘草、乌梅。 加减:疼痛甚者,酌情加失笑散、桃仁、赤芍等活血之品;肝肾阴虚者,可酌加二至丸以补阴;伴胁胀者,加柴胡、郁金、青皮疏肝解郁;便秘者加生大黄;便溏者加苍术。,2018/2/9,(二)从阴虚论治的依据: 1、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多与肝有关。如肝经气火久郁,横逆犯胃,灼伤胃阴;或因肝旺肝气乘客于胃而致胃弱,使胃虚津伤,甚则肝阴胃液俱伤。 2、由于胃之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 这与中医胃 阴不足,津液缺乏类似。,2018/2/9,四、从“浊”“毒”论治:,2018/2/9,四、从“浊”“毒”论治: 1、从临床表现看,CAG患者舌质多

14、红或紫暗,舌苔黄燥或黄腻,脉多弦滑或滑数,均为浊毒中阻之明征。 2、从胃镜表现看,CAG患者胃粘膜水肿,呈乳白色或苍灰色,伴有点片状粘附性渗出物,与“浊”性质相似,而粘膜充血,糜烂,变薄,干燥,透见红色血管纹,与热“毒”伤阴性质相似。,2018/2/9,3、从治疗看:临床上常以半枝莲、苡仁、紫蔻解热毒,化湿浊为主,加入百合、当归、白芍、青皮、川朴、姜黄滋阴养血、理气和络、降通和胃,标本兼治。从而湿浊化,热毒清,阴血充,肝疏如常,脾运复健,胃复和降。,2018/2/9,五、从肾论治:(一)证候: 1、肾气虚:胃脘胀满疼痛,饮食减少,困倦,少气懒言,腰腿酸软,畏寒肢冷,面色白,大便溏或晨起泄泻,舌

15、质淡或胖,苔白或腻,脉沉细。 2、肾阴虚:胃脘胀满,饮食减退,体质消瘦,口干、口苦,或大便秘结,伴烦躁易怒,潮热失眠,耳鸣,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3、气阴双亏:胃痞满隐痛,饮食减退,困倦,少气懒气,畏寒肢冷,失眠耳鸣,腰腿酸软,舌质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数。,2018/2/9,(二)治疗方法:益肾养阴、健脾和胃1、基本方:菟丝子15g、黄精10g、吴茱萸10g、云苓15g、杜仲10g、丁香6g、石斛15g、白芍15g、党参15g、2、基本方加减: 偏肾气虚者加附子、肉桂、干姜。 偏肾阴虚者加沙参、麦冬、枸杞、生地、山药。,2018/2/9,(三)从肾论治的依据: 1、萎缩性胃炎因粘膜与腺体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从而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病变的慢性过程,易导致全身虚弱现象。,2018/2/9,2、本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病变在脾胃,但与肾关系极为密切,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运化纳谷须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清代张志聪对肾与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明确指出“肾为胃关。”内经亦指出“哕之标在胃,哕之本在肾”也就是说: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与激化,肾阴又有濡润脾胃阴液的功能。 3、临床中观察,患病日久,多数患者有肾虚见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