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研究报告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31952743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项目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项目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项目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项目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研究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研究报告一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个主要表现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从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高等教育需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就从人才供给总量不足转向了所供给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能否满足各行各业的现实需要,正是这一点,使高等教育从同质精英培育走向了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这一转向也意味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需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当前,尽管许多高校深

2、切地认识到要适应时代需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定位,不过从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看,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认识及其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还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课题。目前,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悄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一是表现在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强。如何根据这一需求的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是本课题所要探讨的问题。二、研究现状应该说,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

3、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高校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安排、师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各有侧重,探讨的问题各有侧重,有的重在探讨论应用型人才的特色问题,有的侧重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目标问题,有的探讨专业设置和科学性与合理性,等等。可以说,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成果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对一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进一步拓展,研究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尽管这一课题

4、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并不等于说,这些成果已足够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很多用人单位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缺乏之间的矛盾说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待一步深入和拓展。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对以往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实践,将有利于激起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促进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化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对专业、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面向社会,以行业需求、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为依据,结合

5、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以往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尽合理的因素,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从业素质,增强从业能力,从而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知识技能更有效,更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1、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2、以能力形成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体实施策略。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划分出三大区域:即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这

6、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必须是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的,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围绕着社会对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训练、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素养的拓展、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

7、: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准,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科学,三是实施策略要具可操作性。难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点的设计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还要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将直接导致后续研究的方向与结论的正确性。这项工作是较为繁重的和精细的。二是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有些内容是难以量化的,而且需要各学科甚至社会力量的配合才能得以实施,这些因素是难以掌控的。三是校外自助式开放训练,这一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评估有一定难度。四、研究方法和具体过程项目小组成员自课题申请获批之日起展开了课题研究,在前期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

8、手资料,同时利用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第二手资料,为课题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课题研究已进入结项阶段,现对研究过程总结如下:(一)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 、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等问题,课题小组对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主的黑龙江范围内的高校及毕业生展开调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课程体系改革等基本对策。(二)通过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对牡丹江师范学院 2009 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提出意见,对部分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等进行了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突出培养高素质、强技

9、能、应用性的特点,增设了大量实用性课程,突出了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技能训练,使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更趋于科学合理。(三)初步进行了三大理论体系的构建:即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五 、主要研究成果(一) 应用文写作教材出版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我项目组成员,刘晓玲、延永刚、冯岩编写了这部教材,同时形成本教材的如下特色:1、写作文种选取上在写作文种选取上,本教材结合文秘对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技能需要,在进行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包

10、括对应用文写作教师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学生对教材编写的反馈以及就业市场对于写作能力的要求。综合这些因素的基础之上,将文种选择定位为以下几个板块: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日常文书、社交礼仪文书、经济文书和学术论文写作。在重点选择上,将重点放在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上,因为这两部分是文秘专业写作技能的最核心体现,也是职业技能的的难点部分,因此无论是在篇幅上、还是在讲解的程度上都加以突出和侧重,以适应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后四个板块则兼顾 “应用写作课”的公共性特征,使非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本教材提高自身的写作素质。总之,在文种选择上,充分体现了本项目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兼顾写作

11、的通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使二者得到有机的融合。2、编写体例上在编写体例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教材不是单纯的有关写作的理论书籍,也不同于一般的技能训练书籍,而是兼顾两者的。具体表现在:绪论一章的设计。力图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应用写作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信息,并且对应用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解读,这体现了学生应用写作素质的培养;其次,在每一个文种的讲述部分,均采取了理论+实践的编写方式。先是对各个文种的概念特征、适用范围、写作步骤做简单的描述,然后采用与理论相对应的案例进行说明,旨在让学生从直观上消化理论。同时在结尾处还设有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内外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真正体现高素质、

12、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3、其他几个突出的特征除了上述两个突出特征以外,本教材还有一些创新之处不得不提及。比如写作案例选择的时效性。针对同类教材选取写作案例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弊端(有一些教材编写时间上是 21 世纪,但是选取的写作案例仍然是 20 世纪80、90 年代的) ,本教材克服了这一缺点,在课题组成员的大量写作案例的搜集中,经过层层过滤,最终选择了一些新近的、知识性强的写作案例,这样当学生使用本教材时,不仅学习到了各个文种的写作技巧,同时还丰富了课外知识,真正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本书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注重写作细节的讲述。从标点符号到词语推敲再到句法段落

13、,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这也得益于课题组成员的大量应用写作错误案例的搜集和筛选,为学生们在今后的写作道路上少犯一些低级错误铺平道路。本教材的最后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教材的结尾设置了大量的附录,这些附录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 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等。除了设有附录,还有参考文献,这样当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教材本身就变成了一个超文本,和一些经典的应用写作教材建立了连接关系,使本教材具备了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的特征。(二)文秘专业就业能力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的思考。论文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秘专业就业能力内涵的分析,在这一部分

14、,文章先是对就业能力做一个内涵的界定: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它不是独立于其他能力之外的一种特殊能力,而是个体所具有的多种能力的集合。其次,将就业能力分为两种:分别是文秘专业能力(包括写作能力、文书处理能力、办公室管理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和文秘通用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策划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等) ;文章的第二个部分在就业内涵的界定基础上,提出了培养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四种四种策略: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整体上可将课程体系划分

15、为三大模块:理论基础模块、实践技能模块、素质拓展模块。2、以技能培训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开展互动式教学。针对不同课程性质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二是进行专业实训。通过实训,强化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3、以促进就业为宗旨,重视职业资格鉴定。既可以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职业能力,又可以增加学生就业求职的“硬件” ,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4、以就业指导为手段,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作为正规教育程序的补充和支持机制,就业指导对于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目前就业竞争日

16、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综上所述,这篇论文以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着眼点,来解释、建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素质与技能、实践与理论、自律与他律、知识和市场、能力和学历的辩证关系。(三)关于语文教学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的思考。论文从对一节课的评价看语文教学观 ,在 2009 年 12 月 48 日在重庆召开了由西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共同主办的“汉语语文教师教育模式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研讨会上。境内外学者在重庆一中观摩了初高中各一节课,通过评课表达了各自的语文教育理念。论文从小处入手,管窥了境内外语文专家的课堂教学观的融合与纷争。提出了关于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避免牵强的思想教育是境内外教育专家的最强烈的呼声。纠缠于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审美意义的鉴赏是境内外专家的一致看法。主要分歧在于:境内专家热衷对文本的意义的全面深入的开掘,境外专家重视目标相对集中的思维训练 。关于“怎么教” ,境内外专家一致反对预设标准答案桎梏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