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l月模拟考试卷语文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31946184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9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l月模拟考试卷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l月模拟考试卷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l月模拟考试卷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l月模拟考试卷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l月模拟考试卷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l月模拟考试卷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l月模拟考试卷语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82018 届高中毕业班 l 月模拟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中华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实际上是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从文献和出土文物看,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基于农耕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文

2、化,当然要比狩猎采集时代的文化发达,也更为精细,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再加上农业社会有超过日 常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品,社会分工也更为细密合理,因而在当时经常发生的部落或部族战争中容易获胜。这样,中原文化靠着文和武两种手段慢慢地向外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随时吸取当地部落部族的文化,边扩散边演变壮大。如果我们放眼历史,中华文化的这一趋势至今也未中止,以后也不会终结。商周活动的地域在今河南、陕西一带,这里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但同时自然灾害频仍,接近北边和西边的游牧部落。中华文化的根基大致就是由这一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刺激而形成的。农业生产需要社会的稳定和氏族、家族与家庭的延续。农业的

3、耕种和收获是以年计算的,只有稳定,才能春种秋收,才能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生活也才能逐渐富裕起来;只有延续,土地、工具的占有才能长久,技术的传承和提高才有保障。要稳定,就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要延续,就要重视血缘的纯正,要分清正支与旁支,要保持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既然时时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和外来兵灾,就要与水旱风雹、虫兽疾疫搏斗,要和入侵劫掠者拼杀,灾后还要艰苦奋斗以恢复家园。在应对种种自然界和人的挑战过程中,不但磨炼了人们自强自立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也使得对自然界的观察越来越细密,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学、医学等都有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高度发达。这样,中华文化就种下了吃苦耐劳、聪

4、明睿智、自立自强、知难而进、崇和反战、宽容豁达、重视伦理、忠孝仁义等基因。中华文化形成之后,表层、中层和底层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体系。这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内在原因。任何文化,表层是最易发生变化的。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的物质条件关系十分密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一经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就要跟着变化。中层变化的速度仅次于表层,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的加深,礼仪、风俗、艺术、宗教、法律、制度等也必须相应地演变。表层与中层文化的每一次演变,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惟有底层 文化,经过了数以千年计的表层和中层的反作用而不断地“修订、加强,已经深深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中,极难改变。但

5、是,既然表层和中层对于底层有着反作用,那么表层和中层变得久了,也就要动摇底层文化。(选自许嘉璐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原文化基于农耕生活产生,远远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渊源。B商周活动的地域特点磨炼了人们的意志和能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复杂的基因特点。C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不对外输出,同时还吸取各种不同文化,最终演变壮大。D随着时代变迁,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逐步加深,中华文化必将发生根本改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认为中华文化根源于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这是全文立论分析的前

6、提。B对商周文化产生所受的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文章从稳定和延续两方面进行了分析。C文章先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渊源,接着从地域特点分析了其特征,最后表明其稳定性。D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提出了独到见解,很有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不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中华文化未必起源于此。B如果表层和中层不断发生演变,底层文化也会动摇,可见表层和中层对底层有反作用。C中华文化重视伦理,提倡忠孝仁义,可见其强调血缘纯正和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 2 / 8D如果一个地区社会稳定,氏族、家族与家庭延续正常,那么文化就会得到飞速发展。

7、(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脆 弱朱以撒坐在开满淡紫色花朵的苦楝下,人就有一种易碎感。沾满雨水的花不断地掉落下来,把地面涸润了一片。这种树的枝条如此易折,使我每次攀爬都分外掂量。也许正是木质疏松的原因,每到夏日苦楝树上聚集起大量的蝉,黑黑发亮,长调满耳,浮云一般的绿叶和紫气氤氩的花朵,人们却不敢有攀爬的觊觎。苦楝树的易折是实践中得到的体验。攀上树杈,看起来手臂一样粗的枝条就瑟瑟发颤。力量控制不好,枝条就在清脆的声响中断开,露出白生生的茬口,使上树的人心绪慌乱。别的树种,如相思,再细的枝条也有很坚韧的弹性,甚至像绞被单那般扭转也难以断裂。每一

8、棵树都顶着一头绿荫,它的承重力却如此不同,不过,我还是喜欢在苦楝树下,甚至一阵风吹过,花就不偏不倚地落在脖子里。援藏的时候,牧民送了一只小藏獒给他,它慢慢长大,像一只小型的狮子了,威猛无比。它只认识主人一人,对主人的亲戚朋友一概冷漠。它不乐意的时候,喉咙里如同有闷雷滚过,让人心生寒气。缺氧的高原,更多的异乡人在考虑生命的价值,考虑具体的五脏六腑的承受力。冬日到了,叶片脱尽,树木成为一副副嶙峋的骨架,这些南方人开始流鼻血。如果不是工作需要,谁也不会整整三年以肉身对抗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世代居住者不同,外来人要忍受生存的差异,这使他们更加眷恋故乡的苍翠深蔚、澄碧明净。三年过去,与他荣归的物品中,

9、比别人多了一只神勇的藏獒。南方依旧富庶,依旧适宜休养生息,这只爱犬理所当然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它的形态和神采让这个城市任何品种的狗黯然失色。前不久,我向他打听这只藏獒。他说,死了,死于肺水肿。他的本意是带它回南方享福的。不料南方的暖和、潮湿,一日一日损耗它的肢体。此时,它的同胞兄弟正在缺氧的高原狂奔、扑咬,锐不可挡。许多植物或者动物不能安生,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历程进化,都缘于有一部分人热衷运用自己的聪明来改变它们的习性。我注意到这种情形已经很久了,大概是从知道米丘林的时候开始。少年如我,有幸在自己的果林菜园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果蔬,嗅到不同品类果蔬发自内心的气味,它们绝对不会混在一起的。个性就是这样

10、,即便枝叶相似,果实同形,气味和滋味是以差异来体现的米丘林等人出现之后,本真的果实得到了篡改。个头大到了夸张,滋味似此似彼,缺乏独到。当然,由于米丘林嫁接和杂交之功,价格更上一层。少年时我啃食的番石榴,那么小,在掌中,洁净地金黄色泽,香味馥郁。用手掰开,里边的瓤已融在一起,很适宜樱桃小口的轻轻小咬。我往往绕过超市这些大而无当的品种,在一些不起眼的小摊前停了下来我嗅到了童年时土生土长的果实的气味。花鸟市场是我假日喜爱的去处,看一些世相折射下的杰作那么多的真真假假、疑真疑幻的青铜、陶瓦、牙角。后来我渐渐少去了,要进入内部需要穿过一段宠物的长廊,许多面相怪异的鸟兽在笼子里跳跃、尖叫。像狗不是狗,像猫

11、不是猫,像鼠又不是鼠,一眼可见都是人工借助科学生产出来的怪物。唯其物怪而贵。人们在怪物中穿行、拣选,交易。这些物种与祖先相比,已经极大地被改造了。人们根据奇怪的原则来改造,使其尽可能靠近交易的最大值。在人主宰的世界里,其他物种也是脆弱的,人们不愿让它们自行进化,而混杂这些物种的特性。我惧怕这种人为的改造。 在易折的苦楝树下坐着,我顿生一种脆弱,一阵风来,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晃动一下,陷入了沉思之中(选自纸上思量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头对苦楝树的描写, “浮云” “紫气氤氲等词语的使用充满诗意,给人以美感,让人对其“易折产生同情心。B威

12、猛无比的藏獒在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后却死于肺水肿,这与生活在缺氧高原上锐不可挡的同类们形成了鲜明对比。C作者描写米丘林等人嫁接和杂交植物的行为,意在表现人们在一厢情愿追求功利的同时,也同时存在着某些的弊端。D全文在写了藏獒、番石榴和各种宠物被改变本性之后,转而写到人类自身,表达了庆幸于自在生、自在长的冷静思考。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答:6文章以“脆弱”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 / 8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

13、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由于大型水利工程和旅游业的兴起,大量古迹遭到破坏。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l972 年 11 月 l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该公约规定保护的时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 2003 年 10 月 l7 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 32 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截至 2017 年,已有174 个国家加入,中国早在 2

14、004 年就加入了谊公约。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2003 年 11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形成;2005 年 3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摘编自中新网)材料二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订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

15、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扬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观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摘自人民日报)材料三湖北宜昌市长阳县 80 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

16、小喜欢从父母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却能讲述 600 多个故事。老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当地政府请她出山,住进县“光荣院” ,每月补贴 200 元。华中师大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林继富博士从 l997 年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孙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讲过的几百个故事。他通过比较发现,出山后,离开乡土情境和邻里社会的孙家香,口中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渐渐少了,过去激情讲述故事的场面不再出现。她开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讲些比较时尚现代的故事。不止一个孙家香。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 ,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这一思路,各地纷纷提高传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甚至将其安排在条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