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官镇大蒜产业化之路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946131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官镇大蒜产业化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花官镇大蒜产业化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花官镇大蒜产业化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花官镇大蒜产业化之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花官镇大蒜产业化之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花官镇大蒜产业化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官镇大蒜产业化之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官镇大蒜产业化之路:文献综述内容提要:通过对花官镇白皮蒜产业组织与模式的实证分析,阐述了花官白皮蒜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莱芜白皮蒜产业组织的形成机理和发展阶段,指出莱芜白皮蒜产业组织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向发展阶段的过渡阶段。对花官白皮蒜产业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基本的运行机制包括利益分配机制、营运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另外还研究了白皮蒜产业组织的模式,绘制了模式示意图。最后对花官白皮蒜组织与模式的绩效进行了分析。在对白皮蒜产业化组织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政府的角度主要建议是: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扶持政策、组建白皮蒜产业协会、培

2、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白皮蒜的绿色标准化生产、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创新、推进白皮蒜产业基地建设。从市场的角度来主要建议是:推进市场开拓创新、规范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关键词:白皮蒜,农业产业化,组织与模式,实证分析,对策与建议 产业化概述农业产业化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继我国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出现的又一次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和经济体制创新1。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剩余产品的增加,农产品进入市场难的矛盾凸显出来,这就需

3、要相应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和农村经济体制创新,而农业产业化就是这种创新的突出表现2。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一种手段,产业化的侧重点在于推进农产品进入市场,其目的是通过实行种植养殖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通过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3 4。国内现状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国一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场、大城市郊区和经济作物相对集中地区,借鉴国外经验,在农业区域率先突破单一的生产结构, 对策与建议东部沿海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建立

4、了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将农业和工业以及贸易相结合,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体系,被视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原始形式;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山东烟台市和潍坊市几乎同时实施了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引发了我国继家庭承包之后农村社会经济的又一场深刻变革。从此,农业产业化在我国正式拉开帷幕。 “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最早出现在我国新闻界与学术界5。1993 年,山东在总结农业发展经验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首先提出,充分肯定了山东维坊等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做法,并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意义和地位等,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6。我国农业

5、产业化的内涵最早由人民日报1995 年 12 月 11 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给出,该文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各地实践的丰富,研究者们纷纷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给出了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89。在理论界,国内许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早期比较完整的研究成果是由白人朴教授主编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与探索 ,书中主要阐述了农业产业化来自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改

6、革的实践过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10。在牛若峰编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中,主要论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特征、意义和作用11。欧阳旭初在 2000 年出版的农业经济学一书中,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12。2001 年赵慧峰教授编著的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及发展模式比较兼论对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借鉴一书中,对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现状、经营模式进行了描述,重点强调了科技进步、政府的宏观调控、法律保障等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并针对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13。丁力在农业产业化新论一书中,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历程、理论与政策,

7、然后从区域、产业、企业及国外这四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内及国外的实践经过l4。吴群在其 2004 年编著的新时期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科技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利益联接机制等问题及不同案例的深刻剖析15。2007 年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全面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经营模式、运行机制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16国外现状研究农业产业化源于市场经济发达、先进技术普遍应用、农村工业蓬勃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带来需求巨大增长的西方国家,经过良好环境的孕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

8、家首先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以农业制度创新的形式引入,随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形成,迅速成为各国效仿并普遍推广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模式17 1819。国外农业产业化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起源于美国,并很快传入西欧、北美和日本。农业产业化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农业产业一体化”或“农业一体化”(Agricultal Integration),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它反映了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结果14。其后,美国的罗纳德纽特逊等所著的农业与食品政策 ,(RonaldDKnutson, J .8 .Penn, William .T Boehn: (Agri

9、cultural and Foodpolicy), 1983,by 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ew Jeresy),盖尔克拉默(Gai-1LGramer)和克拉伦斯詹森(Clarence WJensea)在其合著的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Agribusiness)(1991 by John Wiley Sons,inc)一书对农业一体化的概念、组织形式和“农业的纵向一体化” 、 “垂直协作” 、 “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综合企业”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19 产业化定义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责

10、任制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农户的形式,实行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28。农村产业化理论基础组织模式是为了某种共同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在某个体系内维系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沟通信息的机制。农业产业化模式是指将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利益主体和经营主体联结起来的过程和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和配置手段。它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业经营中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活动协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多元化利益共同体,即在农业

11、产业化过程中,以农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持贸工农与产供销各环节紧密结合,构建一种一提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格局,通过利益纽带,在各经营主体之间联接成一个密不可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促进肢体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可以使多主体之间各有重点,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既有合理的分工又相互协调28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

12、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他还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 dilemma)。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动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得到补充27。目前我国现存的“小而散”的农业生产在

13、市场中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消化相对较高的流通成本,更不可能影响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从而也就无法维护自身的利益。规模经济是由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决定的。在农业生产中,随着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必然出现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通过集中专业、一体化生产形式,不仅有利于扩大主体的经营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农业产业化将分散的家庭经营、分割的生产环节纳入到一体化的生产当中,这不仅使整个产业系统获得系列效应或规模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率,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对于农民增收、农业进步意义

14、重大,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速2930。国内外现状经验分析在我国,因地区客观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特色农业的不同,农业产业化组织与模式呈现多样性37。所谓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过程中,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新市场,带动农业生产,深化加工,延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和时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等综合功能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龙头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人企业、股份制企业等。龙头企业一般具有资本雄厚、技术基础好,市场开发能力强等优势,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单个农户生产资金不足、投资分散、技术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弱以及市场信息反映不灵等问题,有效的克服农户分散经营、

15、能力小、无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经营等困难,增强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成利益联盟体,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带领广大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类组织与模式稳定发展的关键就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切实保障农户利益不受侵害39区别于 50 年代的集体合作社,现代的农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出现的载体形式。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客观要求的合作社重新出现就打上了产业化经营的烙印,以浙江、山东、四川等地为代表形成的合作社的确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带动农户增收、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40。

16、合作社是发达国家很流行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它不仅在组织上把农民组织起来,而且向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大举进军。它立足于联结农户和大市场的起点,围绕节约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履约成本等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将专业种养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通过分工组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在与公司协作中加长产业链,增加利润并使农户得到应得利益:合作社的分配机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同时其公共积累机制又是合作社发展的保障,不断发展的经济实体可以带动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是农户适应经济环境的组织保障;农户依据合作社组织不仅可以解决初级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可以通过一定的筹资方式推动合作社自横向经营范围延伸到纵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农产品利益增加的产业链环节,增加农户的投资渠道和获利途径41交易费用(又称为交易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