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改革总结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935119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改革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选修改革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选修改革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选修改革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选修改革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改革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改革总结(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一、思路(1 )实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变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2 )目的: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3 )类型:社会内部局部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4 )根源:旧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 )原因:旧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制度完善,统治者滥用(6 )特点:艰巨性、多样性(追求客观、理性至上)(7 )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自上而下(8 )评价标准:是否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基本思路:分析当时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在多大程度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发展起什么作用(9 )分析改革成败原因历史潮流 新旧势力对比 配套措施 改革者素质 外部环境

2、(10 )改革成功重要条件改革家远见卓识 社会互动 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思想解放 正确政策先进理论指导(11 )启示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的调整、改良人类进步需要改革 改革教训值得汲取由于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刀光剑影,比革命温和只要改革有利于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就值得肯定改革应适应国情,顺应民意,不能照搬照抄(12 )革命与改革区别背景不同(平和、动荡) 根本目的不同 方式、力量不同(和平、暴力)对生产力发展影响不同(不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对生产力造成一定破坏)(13 )比较改革思路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作用二、革命(1 )根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2 )根本目的:用暴力破怀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3 )领导力量:下层群众发动,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4 )评价人物标准: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三、梭伦改革背景爱琴文明时期(BC.30 BC.12 世纪):君主制荷马时代(BC.11 BC.9 世纪):氏族公社古风时代(BC.8 BC.6 世纪):民主制奠基确立古典时代(BC.5 BC.4 世纪)民主制的成熟走向衰落,先后被马其顿、罗马征服原因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贵族、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尖锐,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BC632

4、平民武装暴动) 。 (政治原因)平原派(贵族)维护贵族寡头政治海岸派(平民)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山地派(工商业者)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2、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社会动荡,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原因)3、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 (萨拉米斯岛危机 BC600 疯诗人事件)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4、个人因素:梭伦当选为执政官(BC594)措施颁布“解负令” 等法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鼓

5、励发展农工商业A.颁布 “解负令 ” 内容: 废除债务奴隶制、 “六一汉制度” 目的:维护平民的平等地位,削弱贵族实力B.规定占有土地最高限额法令目的: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C.制定“遗嘱法 ” 目的:杜绝贵族侵占平民的财产D.采取应对贵族反对的措施目的:安抚贵族,稳定社会秩序(影响)A. 贵族土地兼并受到限制,逐渐失去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使雅典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扩大了公民的基础C.使雅典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确立财产等级制度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提高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缓和海岸派与平原派矛盾2.标准:按照财产多少3.方法:财产与权利、义务挂钩重组国家权力机构1.目的:

6、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 2.内容:A. 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C.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D.废除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法律立法权:公民大会 行政权:执政官 司法权:陪审法庭(体现分权原则)鼓励发展农工商业1.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2.内容:A. 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及其它3.影响:大大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为雅典贵族政治转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评价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和谐特点:中庸式、革命性性质:奴隶主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矛盾原则:节制财富集中 中庸思想,中立立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公平公正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影响1、梭伦改革的经济措施,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梭伦改革的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政治,并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3、渗透在梭伦改革中的“中庸 ”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局限性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财产的不平等 )贵族仍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影响僭主政治(1 )背景:雅典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三派纷争。 平原派:企图恢复旧秩序。 山地派:要求进一步改革。 海岸派:拥护梭伦政策,

8、但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2 )建立:公元前 560 年 庇西特拉图(3 )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民主进程以独裁形式保护了梭伦改革的成果采取了进一步改革措施,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雅典民主表现第一,形式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第二,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广泛职权;第三,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四、商鞅变法背景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BC594 鲁国初税亩客观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客观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化速度加快,井田制走向瓦解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兴起,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文化:文化大繁荣,

9、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源泉军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春秋变革 VS 战国变革春秋变革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革目的: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共同点:削弱旧贵族特权、破坏井田制、提高军队战斗力、维护社会秩序,都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主观秦国民风强悍淳朴 发展落后,面临危机 贵族实力相对较弱 注重实用,讲求功利 秦孝公支持 三家分晋 士人游说措施政治:建立郡县制

10、;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军事:军功授爵制,严格户籍制度,严禁私斗经济: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本上为封建制度奠基;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推行一夫一妻制(特点)全面彻底 改革时间长 推行力度大 成效明显(重农抑商)原因:农业是最基本生活资料 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安定社会秩序 与商业在争夺劳动力 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的反映影响: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政权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活力评价失败原因根本:保守势力对新法抵制 直接:秦孝公去世性质: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 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影响政治:打击

11、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的机器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的制度建设由此开始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秦国农业生产军事:极大提高秦军战斗力消极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 轻罪重罚,加强剥削 旧制度、旧文化依然存在五、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崛起386 年拓拔珪建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大同)439 年 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影响: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促进生产发展; 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时代特征战乱,长期分裂割据 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化大发展 江南相对稳定主观:王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孝文帝与冯太后)客观:

12、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激化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经验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措施前期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员任期不固定,不定期考核,严惩贪赃枉法)推行均田制(提高农民积极性,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赋税徭役的征派抑制土地兼并,土地不均长期存在;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政府剥削掠夺农民劳动力)设立三长制目的:配合均田制推行,强化对地方控制(影响)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巩固统治,为后期改革奠基后期重点:汉化(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改行汉制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2

13、)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4)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评价作用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北魏政权封建化措施: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式)4、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的原因(统治者推动、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统治者政策因

14、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 、 “册封” 。友好交往 表现经济:游牧农耕 政治:封建化 习俗:汉化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方生产恢复原因黄河流域统一 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加强 农业生产进步意义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基改革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措施配套、全面,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性质:自上而下统治者措施全面的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不足之处忽视北部边境 忽略军事改革 全盘汉化 后继乏人启示先进必然战胜

15、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六、王安石变法背景三冗危害冗兵 军费开支过大; 冗官 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冗费 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2. 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 三冗积贫积弱 辽西夏边境威胁庆历新政失败(1043) ,吸取教训措施理财(增加财政收入)青苗法政府干预经济体现,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促进粮食流通(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募役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市易法打破市场垄断,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税负均输法强兵保甲法防止农民起义,加强对农民控制,防止农民反抗、民心涣散练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提高战斗力保马法:减少政府支出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精简军队改革教育改革科举制:废诗赋取士,进行精义策论考试,注重能力选官制度:择优录用学校教育改革,培养实用人才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