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935107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6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仁”与“礼”;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言论被弟子编撰成论语春秋战国(先秦) 孟子:继承和发展;“仁政”;“民贵君轻”是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吸收各家精华;丰富完善;“天行有常”;人道有为;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 秦朝:“焚书坑儒”;低潮。儒家 汉代:汉武帝;“大一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地位;太学 。 “北宋五子”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开创理学(新儒学) “二程”:最高范畴“天理”宋明 南宋 朱熹: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四书;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陆九渊:陆王心学;开创心学;“

2、心即理也”;人生日常悟理明代王守仁:阳明先生;心学集大成者;“灵明”;“致良知”。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批判式继承。 一 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1.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从奴隶社会转型到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 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社会重大变革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重要原因)形成原因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要求改革奴隶制度;思想文化上:私

3、学兴起,“学在民间”。形成意义: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核心);(“礼”指等级制度)】;政治思想 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去世后,其言论被弟子编撰成论语一书。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 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做“六经”。 4.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他

4、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2政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完善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政治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老庄之学1.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事的方法。2.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小国寡民”的社会。3.庄子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这就叫“齐物”,从而逍遥自得。4.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法

5、家思想1.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3.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外儒内法”)。墨家的主张1.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2.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利益】。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6、。二 汉代儒学“焚书坑儒”批判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1.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2.直接作用:有利于巩固秦朝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核心)加强君权的需要;3(以思想的大一统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

7、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影响 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正统)地位。太学的出现对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1.影响 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对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对政坛:“太学清议”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2.汉武帝时代,除了(中央)建立太学以外,还令(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科

8、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特点: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3.影响 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三 宋明理学理学 开创者:北宋五子 理学 集大成者:朱熹(南宋) (新儒学)心学 开创者:陆九渊(南宋)集大成者:王守仁(明)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 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由于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4

9、2.背景:三教合一3.作用: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开创者:“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2.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南宋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的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道德伦理、等级秩序;2.主张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2.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使之成为了

10、理学的经典。3.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统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2.陆九渊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心是万物的本原)。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是他安身立命的准则。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4.王守仁认为“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主张“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积极:崇尚道德,注重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感,对

11、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5.理学的影响 积极影响;消极: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背景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摧残人性,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5外部:西方文化传入。李贽的反正统意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1.李贽的主张 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明清三先

12、生/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2.黄宗羲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3.黄宗羲的主张 提出君民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4.作用: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2.顾炎武的主张:经世致用(学的东西要为社会服务);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提出“众治”的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2.著作:船山遗书3.王夫之的主张:“循天下之公”

13、;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著作:潜书2.唐甄的主张:对专治君主的大胆批判;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3.局限: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6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科技:“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纸的发明1.东汉末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2.西汉早期可能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在西汉时期并行使用。3.传播:公元 8 世纪,阿拉伯人开始造纸,之后传入欧洲。4.影响:纸

14、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2.北宋海上航行时如果是阴天则依靠“指南针”(北宋萍洲可谈、南宋梦梁录都有记载)。3.传播:指南针在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4.影响 中国: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世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火药的发明与炼丹制药有关。72.最早记录: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3.应用: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4.传播:在 12、13 世纪,首先传入

15、 阿拉伯,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5.影响: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印刷术的进步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1.印刷术 (868 年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的进步 北宋: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历程 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应用。2. 传播:由波斯传到西方。3. 影响: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中国古代科技为何在明清时期不能像西方那样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答: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缺乏创新力文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对外:闭关锁国,阻碍思想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出神入鬼”的书法艺术1.含义: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