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927911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摘要: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使国家将注意力与研究方向转向了科技、经济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上。本文根据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指出只有三者历史性的同步发展,才能达到各自最优化。关键词: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 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与现状科技、经济、社会均是现代人类研究的重要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安全。这三者并不是单独的分子,而是在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核心内容。科技的发展带动产品的更新、市场的持续繁荣,必然使国民经济有所提高,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保障

2、就业,形成了社会的协调发展。1.1 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回顾每一次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来自于科学技术的领先发展。18 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美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为标志首先开始了第二次革命。它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开始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主要标志,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而第四次科技革命仍在进行之中,其影响范围之广、能力之巨大令世人瞩目。2由四次科技革命,我们意识到全社会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要有具体的战略实施步骤和战略实施方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的进步。科技创新是手段,社会进步是目的,只有通过高科技的投入与研发精神,才有可能将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

4、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科技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而形成全社会行为,使科技工作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1.2 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当今高精尖科技时代,亦即核能时代、空间时代、信息革命时代,在社会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相互适应的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大大提高,转化周期缩短。各个国家还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以加强科技经济的结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日本政府在 1995 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同欧美一起开发新领域,要率先对新领域进行研究,希望成为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新世纪攀登世界科技之颠的开路先锋。科学技术基本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日本政府大幅度地增加 R&D

5、 资金与人力投入,再一次对科技与经济关系作出重大变革,带动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创新型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英国建立了英国技术集团,将 100 多个研究所、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许可证由工业部门生产。在过去的 10 年里,美国投入到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费,每年增长 13%,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发达国家,高薪技术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转化周期已缩短为 12 年。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和谐社会。2、 科技、经济、社会作用机理研究2.1 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已可见一斑。那么他们是怎样在各个的领域内

6、又与其他协调发展的呢?除了国家对一些科研院所的重要项目给与的必要的财政支持外,关键是在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市场。市场经济存在“看不见的手” ,总是引导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带来了经济的快速提高。企业正是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达到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3因此,要想让二者达成完美的协调,关键是形成良好的技术市场,也就是二者都必须同步发展,同步改革。一方面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加快研发创新速度;另一方面,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技术开发型科研单位也会成为市场

7、经济的主体,他们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会更努力的研制开发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各种技术,提供给技术市场。这样,就是科技与经济总是处于动态的协调发展状态之中,而且这种协调发展是一种充满内在生机与活力的协调发展。2.2 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技经济结合的最终结果正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科技与经济的繁荣也是企业的繁荣,而企业的飞速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起了关键的作用。企业效益的提高带给当地政府更多税收,政府可以投资更多更大的利民工程、增加公共福利设施、提高人民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会要求员工有更高的知识能力,促进

8、他们不断学习,促使当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再者,企业的发展可以保障当地人民就业,使人民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减少犯罪产生。企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GDP 总量上升,国家国际地位上升;企业科技自主研发的成功,使国家进入创新型发展的国家行列。社会的进步要求科技与经济的支持,反过来,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在一定时期总有其自身一定的容量,在这个容量以内,科技与经济都有这发展的空间,而超出这个定期的限度,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更多不定因素,如人们的思想观念接受能力等。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越

9、这些不定的因素。封建社会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科技经济长期受到禁锢,只有新的思想观念的引入与转变,科技才会有所突破,经济才会呈现跳跃式发展;布鲁诺因宣扬日心说,最终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大肆打击了科学的传播。以上种种都说明,科技与经济的进步都是要建立在开明开放的社会系统内,而所谓的开明开放具有历史局限性,即在一定时期内的极限程度。3、 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研究4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对科技的投入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我国 R&D 占 GDP 的比例从 1995 年的 0

10、.65%提高到2002 年的 1.24%,在过去的 10 年中增加了 2 倍。2005 年,我国 R&D 经费为2360 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20.0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为1.3%。从事 R&D 活动人员 120 万人,比上年增长 4.1%。科学家与工程师达98 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5.8%。财政科技拨款总额预计为 1270 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5.7%,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预计为 3.8%。据科技论文最新统计,2004 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指被SCI 、 EI 、ISTP收录的论文)共 11.1 万篇,比上年增加 1.8 万篇,增长 19.3%

11、,占世界论文总数的 6.3%。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自 2002 年以来,我国始终保持在世界第 5 位。 SCI 作为收录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检索系统, 2004 年该系统收录我国科学论文 5.7 万篇,比上年增长 15.2%。按论文数排序,排在世界第 5 位,比 2003 年提高 1 位。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与科技成果的丰富当然是可喜的,但随之而来的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逐步显现,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较低。统计表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只占 R&D 总量的 5,如果加上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转化成基础研究投入的话,也只占 R&D 总量的 7。而发达国家占到 2030,其他发展中国

12、家如印度也占到 15左右。段异兵分析,其中的问题表明,政府更多关注的是具有实用目标的战略性科技攻关以及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国家经济的腾飞受科技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近年来我国 GDP 情况如下表 1:5表 1由这五年的 GDP 增长情况正是验证了科技带动经济的理论,随着科技研发投入与引进高新技术,我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平稳安定,正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成为世界正在和平崛起的巨龙。参考文献:http:/ , 数量经济济书经济研究 ,朱平芳,1999 年第 3 期。http:/ 人口总量 GDP 总量 人均 GDP2002 1.24trillion 1.284billion 966 2003 1.41trillion 1.292billion 10912004 1.65trillion 1.299billion 12702005 1.90trillion 1.306billion 1455 2006 2.19trillion 1.313billion 166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